云德:随笔三题

云德:随笔三题

云德随笔三题

1

家有凤凰

大学毕业甫一入职,我立刻有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这让同时分配来北京的几个同学歆羡不已。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市面上的物资供给依然紧张。粮、油、肉等主副食品以及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之类的家用产品一律凭票供应。除了副食、布票等普遍按人头定量供给外,紧俏商品的供应券仅按部门视货源情况适度调剂,因而能享受到优惠的人少而又少。如果刚上岗的青年人想在单位获取这等福利,无异于白日做梦、异想天开。而本人不期而至的十二分幸运,恰就属于从天而降的意外惊喜。

报到的当天,在单位几个前辈嘘寒问暖表达过欢迎之意后,处长带我走进她的办公室。室内装饰布置无非当时流行的藤黄色的桌椅和书柜之类,与科员没啥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墙脚停着一辆崭新的凤凰车。处长是位学生时代参加革命的老大姐,她首先亲切地叮嘱刚到北京可以休息两天,熟悉一下环境,然后就简单向我交代了近期将要接手的工作任务。或许发现我对办公室停放辆自行车充满好奇,她马上笑着问我:小伙子,有车骑吗?没有的话,这辆自行车可以借你逛街。我赶忙歉意地表示婉谢。没想到老大姐愈益爽朗地笑起来,她说:小伙子千万别客气,我们家人多在海外,“文革”时成了一大罪状,现在反过来开始享受侨眷待遇,这辆自行车就是用侨汇券买给我儿子的。没想到那小子毕业后随女朋友去了广州,我家老头儿也用不着,有兴趣的话不妨转让给你。我虽大喜过望,求之不得,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一笔大钱,正要开口辞谢,不料大姐却抢先一步表示:钱甭急,有了再说。就这样,未费吹灰之力,天上掉下个大馅饼,我有了一辆名牌自行车。

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当年有辆凤凰牌的自行车,比目下开一辆豪华版轿车还要气派。那个年代,自行车属于贵重的家庭财产,名牌车尤为珍贵。当时没有身份证,新车上路要在单位开具证明,拿购车发票和证明信去派出所登记注册,然后再办轧钢印、上牌照等一应手续,程序比现在到交通队给私家汽车办手续一点不差,甚至显得更庄严。尽管当时满大街都是自行车,但新车很少,名牌的凤凰更是凤毛麟角,无论是骑在路上还是锁在停车场,都格外亮眼,随时都会引来关注的目光。

鉴于那时单身,业余空闲多,一辆名牌新车自然成为大伙儿争相借用的对象。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辆凤凰经常成为年轻的同事、同学相亲、郊游或者是临时办事的共享交通工具。它到底多少次、陪伴了多少对恋人,逛过景山、北海、香山、颐和园和潭柘寺等景区?可惜没有记录,有的话拿出来肯定是个惊人数字。当然,它也见证了本人从恋爱到结婚的全过程,就连自己的新娘都是用这辆凤凰车驮回家的。当年政府提倡结婚从俭,在单位办公室摆上些喜糖、香烟、水果和瓜子,自行车驮来新娘,单位领导主持一个简单仪式,说上几句吉祥话,同事们一起热闹一阵,就算是完成了全部的结婚流程。那时节,用自行车载新娘结婚十分常见,用名牌新车迎新已属隆重,但今天看来确实十分寒碜。所以,每每看到年轻人结婚披红挂彩的成排豪华汽车,妻子总免不了感叹几声。

改革开放初期,机关公车很少,城区公交网络不健全,出租车尚未出现,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每周六天的上下班、早晚接送孩子,日常购物、串门、办各种事情都离不开它。自己年轻力壮,更兼新车轻便易行,记忆中除了边远郊区之外,市区内无论参加什么活动、办啥事,无论路程有多远,一律都是单车前往。在我大半生从事文化工作的岁月里,这辆凤凰载我参加过无以计数的文艺演出、展览、研讨、年会、新作发布及佳作颁奖活动,当然也包括像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图兰朵》之类盛况空前的演唱会和演出,见证了新时期文化大量的高光时刻。这辆凤凰陪伴我度过了全部的青春岁月,人与车之间有了某种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感,即便是后来有条件可以向单位申请公车,依然乐意骑车外出,十分享受与“骑”俱来的自由自在的心理感受。

与凤凰车相关、最让我难忘的一件事,发生在80年代末。当时单位还在中南海办公,有一次我骑车去参加中国作协的一个研讨活动,会散得很晚,因为单位晚上有新电影放映,于是匆匆吃了两口工作餐就急忙往回赶。傍晚的中南海路灯初开,还没有完全放亮,我快速地沿甬道骑行,快到单位门口时,不料路边角门突然闪出几个人影,等我反应过来刹住自行车的瞬间,离撞到行人仅差一步。当是时,早有两个黑衣小伙迅速抓住了我的车把,厉声训斥:你想干嘛?!我抬头一看对面,顿时吓得心惊胆颤,站在我车前的是位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远远见过的中央领导。慌乱中,赶忙说“对不起”并解释,不想首长却哈哈大笑,打断我磕磕巴巴的语绪,以地道的方言温和地说:年轻人,不赖你!是我们出门太急,没注意看道儿。随即吩咐警卫:走吧,我们先走!没等警卫回应,首长已转身离去。等领导一行走出很远,我仍然立在原地,好半天没能回过神来。至于当晚看的什么电影,连一丁点印象也没留下。后来有好多天,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总担心警卫局会突然兴师问罪找上门来。结果什么也没发生。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这位大领导的随和与宽容,多么值得感激和怀念!

上世纪末北京曾流传一句笑言,说:没有丢过自行车的,压根儿算不上北京人。这话一点不虚。因为北京人口流动极其频繁,当时出租车不普及,偷车常常非贼所为,而是有人为了出行方便顺手撬开一辆自行车,抵达目的地后随手丢弃。概因自行车在家庭资产中的占比愈益下降,丢车不报案,报案不破案,捡拾也不声张,故而丢车成为京城一景。我周边的朋友以及老婆孩子一再丢车,大家皆习以为常。可鄙人入户北京40年,一辆凤凰车从始至终未丢失,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做个北京人。倒是记得有两次,早晨上班时翻箱倒柜找不到自行车钥匙,垂头丧气地下楼准备去乘公交,猛然发现自己的凤凰车停放如常,钥匙坦然插在锁孔里,似乎正期待着主人开动。两次彻夜未锁的情况,还分别发生在两个不同住所,现在想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坦诚地说,当年凤凰车的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十分过硬。我的凤凰车伴我骑行三十多年,风霜雪雨、经冬历夏,周而复始,从未误工。除了内外胎和钢珠老化更换过,以及镀锌的光感稍减之外,其他零件基本都是原装。最典型的一次是,我去西山参加电影评奖,完事后由山坡向下滑行,快到门岗时匆忙刹车,不小心前闸捏得太死,自行车原地翻滚摔出很远,自己胳膊肘部位的外套和毛衣磕出一个大洞,疼痛难忍,等一瘸一拐地扶起车子才发现,凤凰车安然无恙,且没留下任何异常。

直到新世纪过后的十年,因工作变动我去了外地,自行车马放南山没了用场。有天早上出门,突然看到住楼下的同事打的士上班,询问得知自行车又丢了,于是立马借花献佛,把我的凤凰赠予了同事。当晚同事短信告我,还是老品牌的车子好骑。再后来,同事升职搬家离开,凤凰车再无任何音讯。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本人也回京退休。忽一日应邀外出会友,正碰上社区大门口有辆满载破旧物品的卡车经过,回头的瞬间突然发现,在堆积的旧车中间隐约有我的凤凰车牌。这些年,自行车早已不挂牌,有牌照且牢牢地镶嵌在尾灯处的自行车极少。立刻追赶几步想看个究竟,无奈汽车出门后迅即加速远去。我踯蹰原地,怅然若失地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车影,像是目送一个远行的朋友,眼里有几分潮湿,心中不免涌出丝丝酸楚。

《此文原载《文汇笔会》 2022-07-19)

云德:随笔三题

2

让心灵安宁

在一个以社会地位和金钱多寡来衡量成败的话语空间,若讲“做事要凭良心”之类的话,总难免有几分不合时宜的陈腐味道。

前不久,与一同事聊起善与恶的话题时随口说出这句话,立马被批了个狗血淋头。朋友说:世上哪有善恶得报这等好事?何处不是作恶者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而善良的人却饥寒交迫、忍气吞声?若讲历史公正,为什么那么多恶人没受到任何惩罚?将之交由历史评价与诅咒,他们能感受到吗?讲良心这样的心灵鸡汤是有毒的,好人主义要不得,会让年轻人误入歧途,这纯粹就是弱者的阿Q式的悲鸣。本人虽据理力争,持坚决反对态度,但总感觉确也少了些过硬的实例证据予以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地反驳。

论辩过后,一连数日困惑萦怀、挥之不去,心中委实想不明白,难道我们既往追求和坚守的人生理念真的如此不堪一击?难道我们要将人类信奉的良知、正义、情感、信仰、道德和契约精神弃如敝屣?难道我们真的要奉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重新回到低等动物的世界?倘若以此为旨归,文明进化的步履怎能不倒退?人类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岂不化为泡影?!

思来想去,最终仍然觉得曾经持守的观念一点没错!窃以为,不能因为有人作恶成势,人们就从恶如崩、随波逐流;不能因为持善者吃亏,人们就不顾亲情、友情和社会公义,肆无忌惮地去坑蒙拐骗、恃强凌弱、恣意妄为。尽管文明进化的历程可能十分遥远,但人类追寻真善美的理想之旅绝不能半途而废。不然,人类将永远没有未来。

人类脱离动物世界进入文明社会,摆在首位的当然要属族群的建立、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创造之功,倘若进一步深入溯源,或许只有政治共同体的形成,才是人类由野蛮转向文明的根本标志。因为有了政治生活,人类才需要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建立并制定相关的秩序、规范和制度,架构不同的社会文明。归纳各类教科书,人类摆脱兽性走向文明的特征大致有五:一是公众安全感的提升,抢劫、暴力与战争等同类相残事件愈益受到谴责;二是边界明确的权责意识,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三是较高程度的社会开放与协作;四是契约精神与法治观念得以普遍遵守;五是公众具有共情理念,弱小的存在与个体的自由选择受到承认和尊重。所有这些无不显示,文明社会作为文明个体的组合体,个人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文明规范并时刻受其制约,无论是尊重他人、和谐相处,还是协作共事、谋求福祉,抑或遵纪守法、趋利避害,任何时候都不能跨越社会规范的红线。触碰红线者,必然会成为世人议论和指责的对象。而良心和道义,就是履行文明规范、维系道德秩序的精神基石。因而,办事凭良心,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客观要求。

这里讲的办事凭良心,就是要遵循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对自我行动中的是非曲直以及道义责任做出清晰判断和明确选择。尽管每人的选择总会朝着于我有利的目标,但是由于取舍中牢固的道德意识对手段合法性的使用做出质的规定,所以结果往往不一定能实现预期,这个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恒量,就是对他者的无害和自我良心的安宁。如果有人以出卖良心和名誉来换取金钱(马克思语),那么他们也就丧失了起码的伦理情感,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如果有人自作聪明,把别人守规矩的行为视为傻子,尽管可能一时获利,其公众口碑肯定糟糕,笃定要遭到大家唾弃;如果人们竞相效法,争做无视规范的“聪明人”,为一己私利不惜践踏公序良俗,那么社会的价值取向就会发生畸变,进入一种“互害”模式,那些初期为损人利己而沾沾自喜的规则破坏者,最终也会沦为道德失序的受害人,人间就变成了他人的活地狱。同理,如果没有公平正义的良知呼唤,没有扬善惩恶的法规制约,各种丧德失道的行为就会一路绿灯、畅行无阻,社会文明遭受践踏,公共道德必然滑坡,民族精神势必枯萎,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国家与民族走向衰亡。到头来,当雪山崩塌的时候,每个雪片都不再是无辜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良心的泯灭,一个社会最大的悲哀无甚于正义的沦亡。

实际上,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良心不是表演给外人看的行为艺术和道德秀场,而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道德心理以及知行一体的个人修为。诚如孟子所言:“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在孟夫子心目中,良心与仁义之心同义,包含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类的心理认知,系人之为人的性善道义,“非外铄我也”,故而,按良心办事,犹如斧头伐木一般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依此推论,如果人人皆有仁义之心,公民普遍的道德养成变为日常功课,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则不难形成。所以,只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牢固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才能出现人人为我的共赢局面;只要不让老实人吃亏有了法规制度性保障,就能减少投机坑人者自肥的怪象,进而营造出自由民主、包容多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良好社会氛围。所谓讲良心,无非就是强化公民的自律意识,让公民在对社会和他人道义与责任的履行过程中,不断积累道德情感体验,涵育养成个人与群体交往中高度的心理自觉,稳固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真诚合作的互信机制,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失德失范陋行的滋生蔓延空间。

我们不是冥顽迂腐的冬烘先生,倡导做事凭良心,无意于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尊重公民合理合法的谋取个人利益的神圣权利,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进行个人自由选择和利益谋取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严格恪守道德自律,时刻把良心坚守作为自己最珍贵的精神资产,自觉履行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尤其在碰到利益诱惑时能够经得住良心考验,不在名缰利锁的香风迷雾中迷失自我,不为选择的过错找寻逃避良心谴责的借口,决不能在各种道德的困境中败私德于无形,于潜移默化中走向精神堕落。

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商品交换原则无孔不入,凭良心办事的理念受到严峻的现实挑战。像摔倒的老人扶不扶、见义勇为要不要,以及良心秤、放心菜和童叟无欺之类的话题一再成为舆论热点,说明道德滑坡问题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如不格外重视、及时补救,必将出现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唯其良心坚守的困难,所以才迫切呼唤沧海横流中的英雄本色。如果说,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时,我们企盼民族气节;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时,人们敬慕英雄豪杰;那么,同样道理,在市场交换原则浸入公共领域,人们普遍经受名利与权色的诱惑之时,社会肯定最亟须坦荡的君子情怀和无私的高贵品格。因为,每个公民都希望有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每个诚实劳动者都希望获取合理报酬,每次商贸经营都希望实现公平交易,每个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都希望获得社会救助,每个蒙冤受屈者都希望得到公正对待,所有这一切,绝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在尔虞我诈的互害中诞生,唯一可能的保障或许就是公众共同的社会良知与道义的固守与支撑。

红尘与烟火是上苍赋予人间的福祉,人们无须争做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但世间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身处红尘且心存良知的干净灵魂,不然,世人将无法共处,世界则永无和平。良心肯定不能当饭吃,甚至还可能让君子固穷,但良心却是无价之宝,是人品高低贵贱的试金石。退一万步,良心至少能让我们享受到金钱、权力和地位等身外之物永远买不来、换不到的心灵安宁。

(此文原载《中国社会报》2022年07月22日)

云德:随笔三题

2

让心灵安宁

夕阳似乎有点累,大半个身子依偎于海天交接的尽头,余辉喷射的无数银针密密匝匝地散落在辽阔涌动的海面上,闪亮尖利的光点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我侧卧在潮水舒缓浸漫着的海滩边沿,眼里紧盯着略显慵懒的落日,任由浪花柔和地拍打着脚心,凉凉爽爽,十分惬意。顺手抓一把刚刚涌到身边的流沙,当拳头紧攥的手指抵近掌心的时候,细沙悄然在指缝间流失,掌心仅剩下斑驳的沙痕。此刻的海平面似乎已无法再承载来自太阳的巨大压力,夕阳猛地一下沉入水底,绯红的晚霞尽管依然挂在半空,但闪闪发光的银针瞬间不见了踪影,天空随即暗淡下来,像是被一层朦胧的灰纱笼罩着,周边的世界突然陷入了某种沉寂。我呆呆地望着辽远寂静的天际,脑海里莫名其妙地冒出一个熟悉的词汇:光阴。

是的,我想或许这就是倏忽即逝的所谓光阴。

以“光”和“阴”两个完全对立的单字组成一个表达时间的词语,估计只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发明出来。思维方式决定人生态度,赫拉克利特望着流动的河水,认定“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强调的是客观事实,是哲学意义上物质的绝对运动;而孔夫子站在家乡的泗水河堤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强调的是主观感受,是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易逝。这样的意念延续到《颜氏家训》,就变成了“光阴可惜,譬诸流水”,由此人们普遍以流水寓意时光的流失,把阴阳明灭的光阴变幻演化为对生命迁移的某种泛化表达。

1

国人对后代的光阴启蒙,几乎在孩子有记忆的那刻开始,且从小学到中学不间断地持续灌输。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类似的训诫已经成了每人耳熟能详的座右铭。

遗憾的是,这些脱口而出的人生箴言,在青葱岁月里基本上只是个概念,因为未来十分遥远,青年人有足够的时光用以挥洒。没有经历过生命淘洗和历练的人很难领悟到光阴的真谛,等到哪天恍然大悟的时候,通常又会千篇一律地追悔莫及、恨无重生。殊不知,这本身才是真正与纠结相伴的复杂人生。

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国人的影响甚深。从孔老夫子开始,中国人就崇尚进取,他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以及“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高论历来为后人所标榜。所以,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大量的惜时名句,例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直到毛泽东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都熔铸着中国人深深的家国一体的入世情怀,给后人传递出惜时如金、拼搏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老庄哲学,把光阴的易逝看做人生的无常。庄子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强调人生短暂,知识无边,若以有限的人生追寻无边际的认知异常危险,不妨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这就促成了另一类消极避世、及时行乐观念的流行。《古诗十九首》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曹操声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表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金缕衣》强调“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有这些意在显示,“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元好问),流年似水,人生苦短,若不及时行乐,美好时光的生活享受岂不白白错失?不然的话,“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借以表达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的人生感叹。

因为红颜易老,最伤不起的就是光阴荏苒;繁华千般,总无法抵挡似水流年。所以既不要当“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的宦海乞丐,也无须做“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潦倒清客,看淡那“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的起落沉伏,方可不负韶华,尽享生命的明媚春光。

2

当然,人生是复杂的,对待光阴和生命的态度有时也会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却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绪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李太白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恃才傲物,对自己充满信心,自豪地宣称“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而在求仕不得心灰意冷之际,颓唐意识立马跃然纸上:“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于是乎,那股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随之不见踪影。

还有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历来被后人视为恬淡随性的楷模,岂不知他早年的入世意识也格外超常,君不见“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诗句是何等的积极向上,一直是莘莘学子的励志名篇;然而当他经历过宦海沉浮,看透了官场黑暗之后,悔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毅然决然地挂冠归田、拂袖而去。这事曾遭“偷禄苟活”有失节之虞的王维讥讽:“一惭之不忍……忘大守小,不计其后之累也”。事实上,陶先生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确比王维式的归隐诗高出一筹,因为他对世事无常、光阴无序、人生无奈和情操难守的深切感悟,无形中给诗作增添了仿不来的浓郁烟火气和沧桑感。

尽管人的生命长短不拘,总以光阴作计量单位,但光阴的运行时速却并不恒定。当你意气风发、主体意识高扬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怒放的生命光彩照人,时光的流动飞逝而短暂;当流年不利、备受生活煎熬的时候,你会觉得度日如年,“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艳阳时节又蹉跎,迟暮光阴复若何”。其实,这一切皆与光阴无涉,不过是个人心情好坏的感觉罢了。

实际上,光阴从不厚此薄彼,对谁都是一视同仁,差异只在人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感受。无论是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生堪称有来无回的单程旅行。如何让短暂的生命过得精彩有意义,是每人一生必答的考题。鉴于人的天赋、秉性、能力和境遇各有不同,创造力、承受力也相差甚远,所以世上没有任何一款时光应用的标准答案,世人也不应举起批判的武器,轻易否定他人的人生理念。

3

现实生活中,人们当然希望竭尽全力让人生过得充实而幸福,但也无须枉费心机,绞尽脑汁地追逐难以企及的梦幻神话;当然要努力激发潜能,奋力拼搏,实现自身价值,但也无须过高估价自己,置一切机缘、条件和能力于不顾,过分执着于臆想预设的宏大抱负,在压力山大面前让生命受窘;当然要有充分思想准备,随时应对各种可能的灾难和挫折,但也无须见到困难就退缩,更不能自惭形秽、破罐子破摔,让自己窝窝囊囊度一生;当然应该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缘分,最大限度给生命注入光彩,但也无须刻意谋划与钻营,弦绷得太紧就会丧失生命的天然情趣,使灿烂多姿的生活变得单调而乏味。

人世间充满风云际会、悲欢离合,既有鲜花铺地,也有荆棘丛生,风花雪月的时光经常缠绵了流年,凄风苦雨的季节往往黯淡了光明,庸庸碌碌的岁月总把碾碎的光阴变成寓意故事。人,生而无知,常在跌跌撞撞的磨砺中见习人生,度过了青葱年少的狷狂,经历了玄机四伏的职场,体验过生离死别的悲伤,等到了冷暖自知的年岁,才清楚曾经的得意是多么浅薄,曾经的冲动是多么鲁莽,曾经的撕心裂肺是多么荒唐可笑,然而,后悔早已无济于事,补救业已没有可能,因为生命的沙漏永远倒不回过往的辰光。只要无损于天道、良知和他人,每一种选择皆情有可原。

泪水不是春雨,浇不出万紫千红的春色;悔恨不是桃园,结不下赏心悦目的秋实。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尽心了,即可无怨;尽力了,足以无憾。生命的苦涩只有吞咽下去,方能细细品味出个中的甘甜。

(本文原载于北京晚报)

云德:随笔三题

郭运德近照

作者简介:云德 ,山东济宁人氏。笔名德耘、仲言等,文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先后任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政研室副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现已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文学理论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文化研究、新闻编辑及文化管理工作。 曾出版过《期待的视野》、《文化的视点》、《审美的视角》、《直面文坛》、《守望精神》、《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受众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合著)、《云德评论文选》( 6 卷)等著作, 获得 过十多个国家级文化与新闻奖项 。

东方财经杂东方文化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