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 作者:南朝子云

◎ 全文约6500字 阅读需要约16分钟

◎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

◎ 本文首发于【锦绣人文地理】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1863年

容闳的茶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之时,

他收到了一封老友的来信。

朋友在湘军当差,

受两江总督曾国藩所托,

邀请容闳到安庆会面。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1828-1912)

安庆,

这座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的安徽省会

不久前刚从太平军与湘军的惨烈大战中解脱。

湘军攻下安庆后,

曾国藩在此筹建安庆内军械所

这是中国近代机器工业出现的标志。

容闳后来回忆说,

他当时很纳闷,

以为曾国藩听说他跟太平军做过生意,

假以礼貌相请,要把他骗去杀掉。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晚清时期的安庆,为安徽省省会,也是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源地

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

容闳乘船来到安庆,

见到了年过半百的曾国藩。

这个精神矍铄的老头没有为难容闳,

而是想借助他的留学经历,

请他为军械所出国采购机器。

容闳松了口气,

欣然同意,为国奔走。

从安庆开始,

自强求富的晚清洋务运动就此展开。

此时的八百里皖江

是全国瞩目的风云地,

也是湘军的大本营,

对整个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走向近代的巅峰。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庆迎江寺振风塔,坐落于长江边 · 摄图网

八百里皖江

皖江,泛指长江流经安徽的这一段

干流横贯安徽省416千米,

西起江西九江与安徽宿松县交接处,

东至马鞍山市和县流入江苏,

串联众多河流与城市,号称“八百里皖江”

山水之间,秋浦河、裕溪河、

青弋江、皖河、水阳江、滁河等支流,

分别从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汇入长江。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徽省地图(审图号:皖S(2019)13号) ·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中国文化独有的诗意,

描绘了皖江山川的风韵。

据记载,“诗仙”李白

一生三上九华,五游秋浦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入选教科书的唐诗《望天门山》

是李白赴江东经过今马鞍山时所作。

他远远望见两岸的西梁山与东梁山隔江对峙,

形似天门,

江面上一片孤舟从水天相接的远方慢慢驶来,

别有一番壮美。

而古代的皖江地区是“吴头楚尾”之地,

故写为“楚江”。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明]邵弥《湖山梦境图》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在晚年失意之后终老于斯,

留下了“捉月而死”的传说。

安史之乱时,

李白因曾入永王李璘幕府而下狱,

被判流放夜郎,

尽管在半路上遇赦而归,

但也成为其政治上的污点,

彻底宣判了李白人生理想的失败。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李白画像

在人生的最后时光,

李白乘舟而下,重游皖江,

渡牛渚矶(采石矶),

至当涂(在今马鞍山市)时,

已然穷困潦倒、病重卧床,

遂投奔当地县令李阳冰(一说为李白从叔)。

长江之水,

无数次地激荡李白的诗情,

也拥抱了他的诗魂。

相传,

流寓当涂的李白泛舟于采石矶

喝醉了酒,看到江面上的月亮,

心中似有所动,

伸出手想要将水中的倒影捞起,

不慎落入长江中溺亡。

李白去世后,葬于皖江之畔。

在今安徽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谷家村,

可找到一座苍松掩映、翠柏环绕的古墓。

千百年来,来此凭吊祭奠的人络绎不绝。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马鞍山当涂县大青山 · 图虫创意

时至今日,

地处安徽省境中偏南部的

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城市,

如璀璨明珠镶嵌在皖江南北两岸。

过宿松县,远远就可看到一座古塔,

那是古安庆的地标——振风塔

振风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建筑,

坐落于迎江寺内,虽为明代佛塔,

但长期起到导航引渡的作用。

以前的水手沿长江而下,

到达振风塔,就知道已进入安徽境内。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振风塔,坐落于安庆市迎江寺内,濒临长江 · 图虫创意

在长江大堤修筑之前,

安庆望江境内一片水域,

江湖相连,被称为“雷池”

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即来源于此,

说的是皖江昔日的壮阔。

从安庆沿着长江向东走,

来到了另一座皖江名城——池州

长江下游支流秋浦河流经此城。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无论是南朝的昭明太子,

还是唐代诗仙李白,

乃至历代许多文人雅士,

都曾流连于秋浦之水。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徽池州九华山 · 图虫创意

长江水路过池州后,

铜陵大通直接转向北。

历史上,铜陵所处的区域

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

使得境内分布有许多小山,

而山中蕴藏了大量铜矿。

因此,铜陵自古为“铜都”,以产铜著称于世。

以铜陵为代表,

皖江沿岸铜矿资源十分丰富。

安徽省考古工作者曾查明

皖江沿江古铜矿100多处,

发现了大量冶铸遗址。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徽铜陵,在修建中的大桥 · 摄图网

汉代,是古代皖江铜矿开采的高峰期。

汉初的吴王刘濞曾利用封地内的丰富铜矿,

召集天下亡命之徒随山铸钱,

得以富甲天下,经过长年谋划,

起兵造反,掀起了七国之乱。

即便到了汉武帝在位时,

实行盐铁专营,

皖江流域仍是

当时私铸钱币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当地盛产的“丹阳铜”

是汉代铜镜的主要原材料,

行销全国各地。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徽芜湖站 · 图虫创意

长江在铜陵境内流淌,

过了100多公里之后,

来到皖江著名的港口城市芜湖

在“芜湖,起飞”的名梗红遍全网之前,

芜湖就凭借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

坐拥优良港口,

在近代一度成为“江南四大米市”之一,

如今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

也是安徽省内重要的货运、

外贸、集装箱中转站。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芜湖响水涧田园景观 · 图虫创意

长江继续向北,离开了芜湖,

来到皖江最后一座城市——马鞍山

这里是传说中李白捞月落水的地方。

马鞍山市境内,

沿江而望,山峦连绵,

这个地名看似接地气,

其实也大有来头。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马鞍山采石矶 · 摄图网

相传,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

四面楚歌,突围至马鞍山和县一带,

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托付给渔人。

面对万里长江,项羽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在江边自刎身亡。

古人同情项羽英雄末路,

将马鞍山西北一处形似马鞍的山,

想象为乌骓马的马鞍落地所化。

现在,马鞍山因钢铁而兴起,

有了更霸气的外号 “钢城”。

皖江八百里,

处处是锦绣美景与人文历史,

江水奔流而去,

诉说文明的过往记忆。

视频|马鞍山长江大桥航拍 · 摄图网

江淮故郡,古皖之国

皖江的“皖”

起源于皖江流域的古皖国

在历史上也曾指代安庆,

后因安庆长期为安徽省会,

又演变为安徽全省的简称。

先秦时期,皖江流域分布着

舒、皖、巢等小国,后被楚国吞并,

大部分成为楚国东郡辖地。

秦汉时期,行郡县制,

皖江诸城分属九江丹阳庐江等郡。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东汉扬州刺史部 ·《中国历史地图集》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

魏、吴分据今安徽一带,

驻扎了大量军队,

使江淮之间的郡县,

成为南北征战的战场。

这一时期,

皖江最著名的风流人物

当属孙吴大都督周瑜

东汉末年,庐江人周瑜

带着手下兵马与钱粮

赶到历阳(今安徽和县),

协助总角之交孙策攻城略地,

几年内便跨江占据江东,

二人分娶美女大乔、小乔。

孙策去世后,周瑜辅佐其弟孙权,

此后在赤壁打败曹操大军,

一改历史的走向。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周郎之美名,

在长江两岸流传千古。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周瑜画像

三国归晋后,

随着晋室爆发内乱,

北方很快迎来永嘉之乱的战火。

北人为避战乱,大量南迁,

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皖江的开发,

东晋朝廷在皖江设置了大量“侨郡县”,

安置大批南渡的北方人。

姑孰(今马鞍山市当涂县),

原本是皖江沿岸的一个小渡口。

六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姑孰依托长江天险,

成为其西南重要屏障与商业重镇,

尤其受到东晋权臣桓温、桓玄父子的重视。

视频|航拍采石矶三台阁与滨江文化园 · 摄图网

清代学者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

论述姑孰的军事地位时,说其:

“控据江山,密迩畿邑。

自上游来者,则梁山当其要害;

自横江渡者,则采石扼其咽喉。

东晋大司马桓温

西平巴蜀、北伐中原后,

权势达到顶峰,有了篡晋自立的野心。

他经营姑孰多年,以此为大本营,

不仅扼守都城咽喉,

也便于自己就近控制朝廷。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马鞍山当涂县油菜花海 · 图虫创意

但桓温的如意算盘未能如愿,

后来他在姑孰病重,

多次派人催促朝廷给自己加九锡

(古代天子赐给大臣的最高礼遇),

以达到篡位的目的。

朝中大臣谢安、王坦之忠于晋室,

知道桓温命不久矣,故意拖延着不办,

最后真把桓温给拖死了。

然而,桓温之子桓玄

在多年后实现了父亲的梦想。

他在姑孰大兴土木,广建宫室,

称帝僭位,带兵攻入建康。

这是姑孰城市建设最奢华的时期。

但仅仅过了一年,桓玄兵败被杀。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庆太平台,始建于东晋 · 摄图网

经过东晋桓温父子对姑孰的经营,

到南北朝时,

皖江一带的城市商业日益发达。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朝廷衣食一度依赖于东南,

通过大运河汲取南方资源。

皖江水运得到充分开发,

沿江渡口多达数十处,

包括位于今望江县的雷池口港、

位于怀宁县的皖口港、

当涂县的横江渡等天然良港。

皖江流域的宣州

(今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等地),

成为江南最富饶的地方之一。

史载,安史之乱后,

观察使崔衍镇守宣州十年,兢兢业业,

确保宣州境内各府粮仓充盈。

后来穆赞接任其治理宣州,

恰巧遭遇灾荒,

于是用钱42万贯代百姓纳税,

并开仓放粮赈济,

由于历年财富积累,

当地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境内流民极少。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吴越 · 《中国历史地图集》

五代十国时,

杨行密在江淮一带立足,

其建立的吴国,

将今安徽全境收入囊中。

当其他军阀进攻杨行密的地盘时,

有部下向杨行密提建议说:

“跟随主公渡江的士民,

以及从敌方来降者众多,

主公不如先确保他们安居乐业;

对方的军队听闻我们这边适合定居,

皆有思归之心,

他们人心既摇,安得不败?”

出生于布衣的杨行密

是一位仁德的君主,

他深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因此在谋士幕僚们的建议下,

致力于恢复民生,发展生产。

杨吴,及其后的南唐统治的皖江,

自唐末直到显德六年(959年)

周世宗南征的半个多世纪里,

几乎没有发生战争,

犹如横亘于南北之间的一道屏障,

守护一方安宁,

为两宋时期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

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

安徽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

皖江沿岸一带经常沦为战场。

北宋靖康之变后,

江淮之间是金军南下的必经之地,

也是宋金对峙的前线,

历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战,就发生于此。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徽马鞍山。1161年,南宋文臣虞允文在此阻击金军 · 摄图网

元朝末年,

江淮与长江中游反元起义风起云涌,

此起彼伏,皖江安庆一带

成为各路军队的必争之地,

十余年间多次易帜,

直到明朝建立,马放南山时,

才由江西迁移大量移民,

补充战乱时安庆牺牲的人口。

安徽建省较晚,

明代以前往往以长江、淮河为界,

隶属不同州郡、行省。

到了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撤销

以原江南左布政使司

所辖府、州、县组成安徽布政使司,驻安庆。

此时,安徽的中心仍是皖江流域。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清代安徽省地图 · 《中国历史地图集》

近代化举步维艰

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

也将皖江视为战略要地。

从1853年太平军进入安徽境内,

至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

太平军建都天京(今江苏南京),

以皖江地区为生命线与西部屏障,

向江淮各地扩大战果,

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不愿放弃皖江地区,

因此与清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争夺战,

如三河战役、安庆保卫战。

皖江地区繁荣的商业,

给太平天国带来了丰厚的税收,

但战争,也让繁华的皖江城市一度人口锐减。

正因如此,

曾国藩率领湘军顺流而下,

以攻下安庆为当务之急。

为了阻挡湘军东下,

太平军与其在安庆相持两年之久。

到1861年,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部攻克安庆后,

太平天国失去皖江枢纽,

天京与长江中游湖北和江西的联系被切断,

无险可守,更加速了失败的进程。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在安庆一住就是4年,

将其当作湘军的司令部,

并筹建了安庆内军械所。

他寻觅徐寿、华蘅芳等科技人员,

仿造西方技术,制造新式军火,

又请容闳出国购买先进机器。

不久后,安庆内军械所造出了

中国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

以及中国第一艘木壳轮船,

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曾氏对此却颇为自豪,

在日记中写道:

“窃喜洋人之智巧,

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庆市地图(审图号:庆S(2021)005号) · 安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此时的安庆,是安徽省一哥,

集安徽省城、安庆府城、怀宁县城于一身,

但就交通条件而言,安庆腹地狭小,

内河航运系统并不发达。

随着长江航运对安庆的近代化转型愈发重要,

安庆的对外出口却一直不振,

始终无法发展为近代长江沿岸的中心市场。

1864年,湘军攻下南京后,

曾国藩便将安庆内军械所

迁至南京并加以扩充,

次年改名金陵制造局。

安庆的省会地位受到威胁,

同处皖江的芜湖,

大有赶超安庆之势。

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

英国势力进一步由沿海渗透入中国内地,

条约中规定在长江开辟新的通商口岸,

其中就包括“长江巨埠”芜湖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芜湖市地图(审图号:皖芜S(2021)001号) · 芜湖市民政局

此后,安庆的市场份额,

大部分被邻近的通商口岸九江和芜湖夺走。

根据时人的观察,

安庆经济衰微之势已然十分明显:

“其地虽号省会,且为沿江商埠之一,

但商业不盛,市面冷落。”

曾国藩曾经看好的安庆,

逐渐敌不过其老部下李鸿章扶持的芜湖。

清末,芜湖坐拥水运和铁路的便利,

已经取代安庆,

成为安徽新的金融中心,

并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安徽经济首埠。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铁画,芜湖特有的艺术形式,以锤为笔,以铁为墨 · 图虫创意

但芜湖开埠后,

也成了安徽首个受西方冲击的城市,

进口产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

出口以原料为主(如煤、铁、丝、茶、棉花等)。

这一对外贸易商品构成,

不仅不能给近代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反而摧残了本国原有的手工业基础。

到20世纪初,

皖江一带的近代工业受困于外国资本压抑,

以及封建阻力、天灾战乱、经营不善的影响,

发展举步维艰。

抗日战争胜利后,皖江流域满目疮痍,

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到了

位于“全省中心”的合肥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徽合肥天鹅湖夜景 · 摄图网

时至今日,合肥经济稳居安徽第一,

被称为安徽的“霸都”

2020年合肥的GDP

比位居其后的芜湖、滁州、阜阳三座同省城市

加起来还要高。

而曾经的安徽省会安庆已经退居全省第五,

GDP总量只有合肥的1/4

八百里皖江上的古老城市,

渐渐鲜有人问津,

但其文脉不曾断绝。

从桐城派到新文化

安徽自清初正式建省以来,

皖山(天柱山)及其向东延伸的余脉,

划分为皖南、皖北。

全省又分为三大文化圈

皖山以北的皖北地区属两淮文化

皖山以南则有两大文化版块,

即以歙县、婺源为中心的徽州文化

与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的皖江文化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庆天柱山 · 摄图网

皖江,

在明清时期

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

安徽桐城出了一位名臣张英

当地流传着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

据说,张英的桐城老家宅院旁有一块空地,

与吴氏人家相邻,

吴家盖房子,欲越界占用,

于是引起两家纷争,告到了当地衙门。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徽桐城孔城老街 · 摄图网

由于两家人都是高官望族,

当地官员也不敢偏袒,

老家人只好驰书京城,请张英定夺。

张英听说此事后,

便写了封信寄回老家,说: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家人收到信后,

便果断拆除围墙,礼让三尺,

吴家人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

于是,两家人的院子中间,

多了一条“六尺巷”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徽桐城六尺巷 · 摄图网

桐城张氏的家学,

引领一地风气。

后来,张英之子张廷玉

也位极人臣,名垂青史,

而他们祖孙三代,

一共考中了9名进士,一时为人称颂。

除了张英家族,

有清一代,

皖江之畔出现了多个文化世家,

如方苞家族、姚鼐家族、

钱澄之家族、戴名世家族、

刘大櫆家族、太湖赵氏家族等。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徽桐城文庙 · 摄图网

当时有句话:

“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引领文坛两百年潮流的桐城派

起源于皖江。

早期的桐城派与时俱进,

尤其擅长针砭时弊。

19世纪初,

和珅案的爆发引起部分文人对朝政的批判。

桐城人姚鼐不避文祸,

写出了著名的《翰林论》,

认为出现和珅这类人,

是清廷扼杀清议的后果,

认为应该恢复明代的“谏争”之风。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姚鼐(1732-1815),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

姚鼐的弟子们展开行动,

力图唤醒沉睡已久的“士”之精神。

在桐城派人士的领导下,

嘉道年间,

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人在京集会,

其中一部分人成为

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

到了清末民初,

桐城派走向衰败,

但其积极入世的精神

在皖江另一批人身上发生变革。

其中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

由他们领衔的新文化运动,

影响了一代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新青年”。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安徽安庆独秀园 · 摄图网

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皖江走出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如陈独秀、邓以蛰(邓稼先之父)等,

他们的父辈、师长都可以追溯到桐城派。

近现代以来,皖江开风气之先,

科技、文化人才辈出,

涌现出了美学大师朱光潜、小说家张恨水、

爱国将领戴安澜、佛教学家赵朴初、

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计算机先驱慈云桂、

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诗人海子等名人。

安庆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穷不丢书”的古训,

皖江文化名人层出不穷。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近代以来皖江部分名人:(上排左起)吴汝纶、陈独秀、张恨水、朱光潜、宗白华、戴安澜、赵朴初、慈云桂、邓稼先、严凤英、余英时、海子

如今,人们说起安徽,

更多谈到的,

或许是近年迅速崛起的“霸都”合肥,

或许是风光秀丽的黄山景区,

就连徽派建筑也为人津津乐道,

对于八百里皖江,则愈发陌生

再回首,桐城派文风犹在,

安庆古城人文荟萃,芜湖巨埠名震国中;

当年的四大徽班从这里出发,

走进北京,开京剧之先河;

陈独秀开启的觉醒年代,

也引发当下年轻人的关注与热议。

“长江万里此咽喉,

吴楚分疆第一州”

两岸青山,碧水东流,

皖江之水浩浩汤汤,生生不息。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图片|冬日的秋浦河 · 图虫创意

… 完 …

参考文献

[清]李应珏:《皖志便览》,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

[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

[清]张楷:《安庆府志》,中华书局,2009

王鹤鸣、施立业:《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郭万清,朱玉龙:《皖江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

周忍伟:《举步维艰 :皖江城市近代化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汪军主编:《皖江文化与近世中国:京剧、近代工业和新文化的源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程必定,汪青松主编:《皖江文化探微:首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程必定,王世华主编:《皖江文化与区域创新:“第三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淮行·皖水》,黄山书社,2021

文字为锦绣人文地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最爱历史新书上市,欢迎入手

中国曾经最有文化的地方,没落了

最爱历史新书《疑案里的中国史》

今日优惠价,喜欢可入手

更多走心内容,值得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锦绣人文地理锦绣人文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