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历史
-
民国校长竺可桢:反感学生游行但却营救被捕学生
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几乎无日无之,然而高等教育在非常艰难的环境、条件下却成就斐然,至今人们还艳羡不已。当年大学能“劫中辉煌”,与当年的校长们自然大有干系。从大学校长对一些自己并不赞成、甚至反对其政治观…
-
中共领导下的战时书报供应所(1938—194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有各种的战线”,其中“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全面抗战爆发后,社会各界不但要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动员,同时要开展精神文化层面的动…
-
揭秘蒋经国的另类用人术:先看看那人的老婆
据台湾东森新闻披露,有台湾政治人物曾说:“蒋经国告诉他,用人时要先看他的老婆!如果太太不象样的话,先生也没办法把事情做好”。 用“天威难测”来形容蒋经国的用人牌理,可说是一针见血。从他开始接掌政权…
-
清朝曾出现类“劳教”机构 杨乃武出狱后被送入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一般认为是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而史料记载中,在清朝我国就有类似的“劳教制度”,尤其是光绪年间出现的“迁善所”,更具“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色彩。 当…
-
与时代同行:中国经济史研究70年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70年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成就斐然。经济史研究与一般历史研究相比,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
-
乾隆晚年遇到大“喜事”:英吉利主动来纳贡
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秋天,皇帝接到了两广总督的一封紧急奏折。奏折说,有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派人到广州来送信,说打算要来朝贡天朝。 奏折后面还附上了翻译成中文的英国“商业总管”“百灵”…
-
甲午战争时清乡勇军队武器装备胜过正规军
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装备与乾嘉时期比较,已经“鸟枪换炮”了 1894年农历七月二十九凌晨3时,李朝统治下的朝鲜,摸黑来突袭的日军100多名士兵,悄悄向佳龙里挺进,准备来一次《三国演义》式的劫营。 然而,他…
-
国民党新六军为何被四野全歼:廖耀湘负很大责任
廖耀湘 1945年,远征缅甸的新6军军长廖耀湘奉诏回国受降。临走前,廖专程看望了在缅甸野人山守护牺牲战友坟墓的伤兵们–新6军即将返国,但伤员们将留在缅甸。廖耀湘豪情满怀地对他的士兵们说:“弟兄们,胜利后…
-
从“海防”到“海权”:甲午战争的省思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20年前所发生的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捩点,改变了东亚的国际局势。众所周知,中国不幸战败,日本占据台湾、澎湖,势力…
-
为什么是“民国学术”?
1948年9月“中研院”第一次院士会议 除非可以回到传统经、史、子、集的学术分类体系,只要学术工作仍须在现有的学术分类体系之下进行,我们就仍得沿着民国学术开辟的道路前进。在我看来,假如民国学术至今仍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