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

清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

  噶尔丹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也越来越猖狂,猖狂到公然向康熙皇帝提出分裂主义的要求。康熙帝终于亲自披挂上阵。去征讨噶尔丹。

  第一次亲征:力解蒙古四部矛盾

  康熙皇帝第一次亲征噶尔丹,是在1690年。

  这一年,沙俄政府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失败,被迫签订《尼布楚条约》。但沙俄政府不甘心失败,唆使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要他退兵,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可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还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分裂主义要求。

  康熙觉得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来了,那是非反击不可的。于是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

  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自己的二哥、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自己的五弟、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在福全的率领下。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北京只有700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噶尔丹十分得意。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他把上万头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噶尔丹军就在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震天动地。驼城被打开了缺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到山后夹击,把噶尔丹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

  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康熙帝下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他已经带了残兵逃往漠北。

  虽然没有剿灭噶尔丹,但康熙皇帝的这次亲征,收获还是蛮大的——最主要的收获是:东征之后,康熙皇帝成功地促成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的团结。

  原来,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之所以与噶尔丹的较量中会战败,主要原因是他们之间不团结。康熙帝深知这一点。所以,借这次击败噶尔丹取得胜利之机,于1691年夏,亲赴塞外,主持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在多伦诺尔(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会盟。

  会盟开始,康熙帝对土谢图汗擅杀扎萨克力图汗沙喇,引起喀尔喀蒙古内部纠纷,给噶尔丹以可乘之机的过失加以申斥,让他领罪。但这是一次盛大的会盟,如果对土谢图汗处以重罪,也实在于心不忍。于是康熙又当众宣布赦免土谢图汗之罪。

  喀尔喀贵族700余名、哲布尊丹巴辖下喇嘛600余名,齐向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帝在大蒙古包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臣服,并把喀尔喀蒙古编为49旗,封喀尔喀蒙古贵族为亲王、郡王、贝勒、公、台吉等。

  然后,又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列阵10里,吹角鸣炮,众呼前进,声动草原。康熙皇帝又亲自骑马弩射,精湛技艺,令蒙古部众心悦诚服。

  经过7天的多伦诺尔会盟,漠北喀尔喀蒙古完全臣服清朝,也实现了喀尔喀蒙古内部的重新统一。

  第二次亲征:吓退叛军落荒而逃

  再说噶尔丹回到漠北以后,表面上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却重新招兵买马。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他扬言,他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鸟枪兵6万,将大举进攻。蒙古各部亲王纷纷向康熙皇帝告发。

  1696年,康熙皇帝决定第二次亲征噶尔丹。这一次,康熙皇帝决定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率领陕西、甘肃的军队,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皇帝自己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时期夹攻。

  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说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有点害怕起来,劝康熙帝班师回京。康熙皇帝气愤地说:“我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两路,西路不是危险了吗?”当下,康熙帝决定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皇帝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在山头一望,见到黄旗飘扬,军容整齐。连夜拔营撤退——跑了。

  康熙皇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

  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正好遇到费扬古军。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树林,前面有一个开阔地带,历来是漠北的战场。费扬古按照康熙皇帝的部署,在小山的树林茂密处设下埋伏,派先锋400人诱战,边战边退,把噶尔丹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清军先下马步战,听到号角声起,就一跃上马,占据山顶,引噶尔丹军攻山;费扬古又派出一支人马在山下袭击噶尔丹军辎重,前后夹击。叛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第三次亲征:夺回漠北蒙古控制权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叛乱集团己土崩瓦解,康熙皇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

  1697年,康熙皇帝再度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心灰意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了。

  自此,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但是,准噶尔部上层分裂势力的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噶尔丹败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续任准噶尔部台吉,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和清政府又发生了矛盾冲突。

  1715年,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发动叛乱,率兵2000人窜入哈密北境,侵掠五寨。后见哈密戒备森严,无法占据,又改为窜扰西藏。

  1718年,康熙皇帝命皇第十四子允礼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帅大军,驻节西宁,指挥进藏平叛的各路清军。1720年,清军两路从青海和四川出发,进军西藏,驱逐了策妄阿拉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不过,康熙皇帝没有能彻底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就于1722年死了。他所制定的政策,由他的儿子雍正皇帝、孙子乾隆皇帝继续推行并得到贯彻。

  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始末

  中俄双方所进行的两次战役是在同一个地点——雅克萨。

  为了弄清敌情,康熙皇帝于1682年亲自到盛京,一面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一面要当地官员修造战船、建立城堡,准备征讨敌人,两人回来汇报,说只要3000人带上红衣大炮20门就可解决问题。

  1685年正月,康熙皇帝派彭春为都统,率领陆军水军1.5万人,浩浩荡荡开到雅克萨城下,把雅克萨围了起来。

  沙俄军队经过几年的准备,把城堡修得十分牢固。彭春观察了地形之后,在城南筑起土山,让兵士站在上面往城里放弩箭。俄军以为要在城南进攻,就把兵力拉到城南。这时,隐藏在城北的清军乘虚放起火炮,敌人的城楼被炮弹击中。清军又在城下堆起柴草,准备放火烧城。俄军头目慌了神,在城头扯起了白旗投降。

  投降的俄军按照康熙皇帝事前的嘱咐,被全部释放,勒令他们撤回本土,并把雅克萨城堡全部拆毁。

  但是,遭到惨败的俄军头目并没有死心,他们打听到清军撤出的消息,过了不久,又带兵溜回雅克萨,把城堡修筑得更加坚固。

  得知这一消息,康熙帝决定把侵略军彻底消灭。1686年夏,康熙令黑龙江将军萨布尔率军2500人再攻雅克萨。这一次清军的炮火更加猛烈,直打得俄军只剩下了150个人。直到沙俄政府派使者赶到北京,要求谈判。康熙帝才下令停止攻城。

  1689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索额图,沙俄政府也派出戈洛文做代表,在尼布楚举行和谈,划分了两国边界,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就是《尼布楚条约》,这是一个平等条约,是雅克萨战役的胜利成果。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