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宠监安得海缘何被杀?

慈禧宠监安得海缘何被杀?

一 安得海恃宠而骄

同治八年(1869)七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廷内外的大事,即慈禧的宠监安得海被诛。安得海是因何被杀的呢?历来是个谜。

安得海(1844-1869),一名安德海,直隶(今河北省)青县人。童年入宫,充内廷太监,人称小安子。后来成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太监。”狡黠多智,西太后甚嬖宠之”。咸丰帝北狩热河时,他随咸丰帝也到了热河。辛酉政变中,安得海在慈禧和奕?之间往来奔走,得到慈禧的信任。

安得海聪明伶俐,为人狡狯。据说他”艺术精巧,知书能文”,”能讲读《论》《孟》诸经”,且能察言观色,善于逢迎,”以柔媚得太后欢”,”孝钦后深器之”。自此,”语无不纳,厥后遂干预政事,纳贿招权,肆无忌惮”。他又”笼络朝士,使奔走其门,势焰骎骎”。

安得海屡进谗言,说奕?的坏话,挑拨慈禧与奕?的关系,使慈禧削掉了奕?的议政王职。这说明安得海已达到了”渐干国柄”的地步。安得海进谗言的说法,最早见于王闿运的《祺祥故事》:

而孝钦(慈禧)御前监小安方有宠,多所宣索,王(恭亲王)戒以国方艰难,宫中不宜求取。小安不服,曰:”所取为何?”王一时不能答,即曰:”如瓷器杯盘,照例每月供一份,计存者已不少,何以更索?”小安曰:”往后不取矣。”明日进膳,则悉屏御瓷,尽用村店粗恶者。孝钦(慈禧)讶问,以六爷(奕?)责言对。孝钦愠曰:”乃约束及我日食耶!”于时蔡御史闻之,疏劾王贪恣。

就是说,安得海恃宠而骄,借慈禧名义,在物质要求上贪得无厌,遭到了正直的奕?的理所当然的反对。但是,狡猾的安得海设计圈套,恶进谗言,挑拨慈禧和奕?的关系,制造矛盾,妄图用慈禧打击奕?,慈禧偏偏又中了计。而这个矛盾恰被任署日讲官的蔡寿祺得知,他认为有机可乘,便上疏弹劾奕?。

这一说法被广为接受。《清鉴》说:”得海既用事,朝士日奔其门,声势煊赫,恭王为所中,撤去议政权。”《清帝外纪·清后外传》说:”孝钦御前太监小安,方有宠,多所宣索,王戒之。明日进膳,则悉用粗恶者。孝钦讶问,以六爷责言对,愠曰:’乃约束及我日用耶!'”《

清朝

野史大观》说:”安得海渐干国柄,先谮(zèn,中伤,诬陷)奕?短,以去其议政权。”《清代外史》说:安得海”先谮奕?短,以去其议政权。”

综上可知,这一说法广为流传。其实,慈禧偏听偏信安得海之类的太监的谗言,并因而猜忌、戒备恭王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有一次,恭王奕?请见慈禧。慈禧正在和安得海谈天说地,竟然推辞不见。奕?受到羞辱,十分恼怒,退下后对他的亲信说:”不杀掉安得海,不足以对祖宗、振朝纲。”

同治帝也很厌恶安得海,因事斥责过他。安得海便向慈禧告状,慈禧居然偏袒他,责问同治帝。因此,同治帝十分痛恨安得海,曾做了个小泥人,砍断小泥人的脑袋,太监问他是怎么回事,同治帝狠狠地说:”杀小安子!”

二 安得海伏诛始末

后来安得海晋升为总管太监。

安得海在北京呆得腻了,想出京城玩玩,便请求慈禧给他一个机会。慈禧因十分宠幸安得海,就答应他到广东去为同治帝置办大婚所用的龙衣。慈禧把这个事和同治帝说了,同治帝”阳赞成之”,但却密诏山东巡抚丁宝桢作好诛杀安得海的准备。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同治二年(1863)由陕西按察使改任山东按察使。他”严刚有威”。当时蒙古名将僧格林沁亲王正在山东一带剿杀捻军,十分傲慢。他会见司道官从来不给设座位。丁宝桢来投谒前,让人转告僧王:”坐则见,否则罢!”人们都吃惊丁宝桢的大胆,但”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山东巡抚阎敬铭”闻之,大称异,至是日,亲迓于郊”。后来阎敬铭很佩服丁宝桢的才能,请求退休,推举丁宝桢代替自己。这样,丁宝桢就升任为山东巡抚。

据说丁宝桢曾到北京去拜见同治帝,同治帝见他”遇事敢为”,就同慈安太后密商,慈安也认为丁是”有肝胆之人”,可以信赖。他们便命丁宝桢等待机会杀掉安得海,丁慨然应诺便回去了。现在机会来了。

同治八年(1869)七月,安得海出得京城,顺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到处吹嘘他有慈禧的密旨。他自称钦差,身穿龙衣,船上挂有一日形三足乌旗,船旁有龙凤旗帜,并带有前站官、标兵、苏拉、僧人、妻妾、太监、女乐等数十人,乘两条大船,声势煊赫,气派非凡,一路之上品竹调丝,观者如堵。七月二十一日,据说是安得海的生日。他居然在船上悬挂龙旗,自己坐在前面,让一船男女顶礼膜拜。

丁宝桢接到同治帝密谕后便加紧行动。他当即密嘱德州知州赵新:”传闻安得海将过山东,如见有不法事,可一面擒捕,一面禀闻。”而赵新是一个官场经验十分丰富的小官吏。他左思右想,瞻前顾后,如安得海过境时不报告,怕得罪丁宝桢;如明白禀报,又怕一旦不能去掉安得海,自己反而遭殃。真是左右为难。他便同幕僚商量,幕僚让他用夹单禀报。这样,如果丁宝桢不参奏,则夹单非例行公事,不能存卷,安得海就不会知道;如果参奏,则”为祸为福,丁宝桢自当之”。

赵新就用夹单密报了安得海过德州的情况。

丁宝桢根据赵新的奏报,一面具折参奏安得海,一面派东昌府知府程绳武追赶。程尾随他们三日,但不敢动手。丁宝桢又命令总兵王正起率兵追赶,直追到泰安才将安得海等擒获,后解至济南。

安得海傲慢无礼,口出大言:”我奉皇太后命,谁敢把我怎么样,你们找死啊!”在场的官员吓得不敢动他。而丁宝桢不听邪,认为等待谕旨不保靠,应该先把他杀掉。泰安知县何毓福一看真要动刀,感到非同小可,长跪力谏,请丁宝桢等待谕旨。丁宝桢说:”太监私自出京,是制度不准许的。况且,我们事先没有接到指示,必诈无疑。”

当天晚上,丁宝桢就在济南诛杀了安得海,他的随从20余人也一律处死。

丁宝桢这边处死了安得海,那边奏疏上报朝廷,请旨定夺。慈禧得疏后,大为惶骇,”莫知所为”。但事已至此,也只得忍痛同慈安太后一同召见恭亲王、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研究怎么办。朝臣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祖制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

清朝祖制家法,对太监的管理和约束是极为严格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时,没用太监。顺治帝进驻北京后,始仿明制设立太监。他吸取了

明朝

太监干预朝政以致亡国的教训,对太监立下了严格的规矩,在交泰殿立了一个铁牌,其牌云:

(太监)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这个规定是极其严厉的,以后各个

皇帝

都严格遵守这个祖制。

乾隆

帝认为明朝太监弄权,都是因为他们颇通文墨,便于交结营求。所以,他下令只叫太监”略知字体”即可,不让他们有更多的文化。乾隆帝对太监”待之尤严”,稍有不法,便棍棒交加。他命令内务府大臣兼管太监,规定太监官职不得高于四品,又把他们的姓大都改为王姓。因为姓王的多,不易辨识,以免太监交结大臣。乾隆时,有一个太监高云从因稍泄机密,便被处以磔刑。

慈禧是知道清代的祖制家法的。慈安、同治帝、奕?和诸大臣抬出祖制家法这个法宝,慈禧也不敢公然违抗。她不得不同意大家的看法。但是,她仍然把上谕扣发了两天。恭亲王奕?力争之,慈禧看挺不过去了,只得于八月初三发下上谕:

丁宝桢奏,太监在外招摇煽惑一折。据德州知州赵新禀称,七月间有安姓太监,乘坐太平船二只,声势炫赫,自称奉旨差遣织办龙衣。船上有日形三足乌旗一面,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品竹调丝,两岸观者如堵。又称本月二十一日,系该太监生辰,中设龙衣,男女罗拜。该州正在访拿问,船已扬帆南下。该抚已饬东昌、济宁各府州,饬属跟踪追捕等语。览奏深堪诧异。该太监擅自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马新贻、张之万、丁日昌、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无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稍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无庸再行请旨。将此由六百里各密谕知之。

实际上,上谕到达的前五天,安得海就已人头落地了,并暴尸3天。当时民间传说安得海是个假太监,安德海与慈禧有染。安得海被暴尸,人们看到了安得海确实是个真太监,表明了慈禧的清白。这是丁宝桢的聪明之处。

安得海所带的辎重一律收缴,有骏马30余匹,黄金1150两,元宝17个,极大珠5颗,真珠鼻烟壶1枚,翡翠朝珠1挂,碧霞朝珠1挂,碧霞犀数10块。其余珍宝很多,都陆续解归内务府。

过了8天,即在八月十一日,慈禧又连发两道上谕,反复强调:

我朝家法相承,整饬宦寺,有犯必惩,纲纪至严。每遇有在外招摇生事者,无不立治其罪。乃该太监安得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种种不法,实属罪有应得。经此次惩办后,各太监自当益加儆惧。

既然安得海已被诛杀,慈禧索性借此抬高自己,为下一步反攻做好准备。

安得海伏诛,大快人心。曾国藩说:”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真豪杰也!”李鸿章阅《邸抄》看到这条消息,高兴得跳了起来,拿《邸抄》给幕客看,并说:”稚璜成名矣!”

斩掉安得海是慈安、同治帝和奕?的一个胜利。慈禧在这场角逐中是失败了。这是她始料不及的。从中她看出来同慈安、奕?的权力之争非一朝一夕之功。她现在要隐忍等待,不可轻易出击。她现在还不能为所欲为。她是能屈能伸的。这个野心极大的女人为了要攫取到中国最大的权力,目前要稳扎稳打,不可急切从事。

丁宝桢杀掉了安得海,慈禧并没有怪罪他。从丁宝桢的仕宦履历看,他后来一路高升,并寿终正寝。光绪二年(1876),丁宝桢入京觐见慈禧。慈禧对他十分看重,赐他紫禁城骑马,代吴棠署理四川总督。丁宝桢在四川前后十年,严惩贪污,革除陋规,改革盐法,还田于民,每年增加税收一百余万两。光绪十二年(1886)病逝,清廷特赠他为太子太保,赐谥”文诚”。可见,慈禧并没有因安得海问题而对他进行报复,反而加以重用,大概是为慈禧洗刷了莫须有的污名之故。这说明慈禧是有政治胸怀的。

三 安得海伏诛异说

安得海伏诛,有两说是不能成立的。

一是慈禧观戏说。《十叶野闻》说:”方丁折文到京时,慈禧正观剧取乐。恭王乃立请见慈安,拟定谕旨。慈安画诺已,驰谕下山东。许丁宝桢速即就地正法,不必解京审讯。”《慈禧外纪》也持此说。又说上谕发出后,”慈禧方酣嬉于戏剧,未之知也。故丁文诚(丁宝桢)得行其志,慈禧不及援阻。”

慈禧喜欢观剧是真,但上谕不经慈禧同意便发出,即使贵如正宫的慈安也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况且,作为政治家的奕?也不会干这等极易被揭穿的低级傻事。此说不能成立。

二是慈禧设谋说。今人提出”杀安得海是慈禧的一大阴谋”。他认为,杀安得海是慈禧设下的一个圈套。慈禧让安得海大张旗鼓地出京,是有意把安得海往刀刃上送。慈安和奕?中了她的”借刀杀人之计”。这样,她便探知了慈安、奕?和她明争暗斗的真面目,促使她下决心除掉这两个心腹之患。

这个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慈禧不设此圈套,她也明白,慈安和奕?是她实行独裁统治的绊脚石。她用不着费此周折来探明这个真面目。

因此,以上两说是不能成立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