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经遇刺,一颗子弹射入他的脸中。但他最终以自己遇刺为一个手段,迫使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减少了一亿两白银赔款。而事实并非真的是这样!
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海陆军占据压倒优势。战至次年3月,中国引以为豪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旅顺、威海卫军港及海岸炮台尽失;日本陆军倾国而出,所向披靡,兵锋直指山海关,京畿震动。
此前主战的光绪帝,虽不情愿,也只得命李鸿章“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并授予他“商让土地之权”。1895年3月5日,李鸿章领命出京,预备赴日。
细心的谈判对手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偕子李经方等中方谈判人员抵达日本马关,当天即在船内居住。马关是日本本州西南端的港口,隔关门海峡与九州相望,本名“赤间关”或“赤马关”。江户时代的日本汉学家按汉文的风格将“赤马关”缩写成“马关”,1902年又改称“下关”,沿用至今。
日方安排的谈判地点在马关的春帆楼,是个小有名气的饭馆,以善于烹调河豚鱼著称,四周景色宜人。3月20日下午2点半,双方谈判人员在春帆楼二楼的一间屋子里,开始了这场关系两国命运的谈判。代表日方谈判的全权大臣是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他们很细心,考虑到李鸿章已72岁高龄,特在他的座位旁添设了一只取暖的炭火盆;并将距离春帆楼步行五六分钟远的引接寺整理一番,供李鸿章居住,以免他住在船上过于辛苦。
不过,大和民族的细心绝不仅仅体现在照顾谈判对手的生活上。一个并非尽人皆知的史实是,日方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手段,掌握了中方的一举一动。李鸿章对日谈判的所有想法及行动,都要向北京拍发密电,经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请旨。这些往来电文均有案可查,看看《李文忠公全集》中的“寄译署”和“译署来电”部分就清楚了。
但是很不幸,中方的电报密码此时已经被日方掌握了。
日本人的照会用了中文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与日本外务省曾反复磋商从朝鲜共同撤军问题。1894年6月22日,外务省送来了一份长长的外交照会,表示日本政府不仅不撤军,反而决定增兵。这在甲午战争史上被称为“第一次绝交书”。
绝交归绝交,但日本人的服务还是周到的,他们事先将这份外交照会译成了中文。这其实是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因为这种照会本应是日文的。被谈判搞得焦头烂额的汪凤藻,显然没有过多地考虑外务省的这一反常举动,日军在朝鲜本已占优势,再增兵那还得了?必须立即电告国内。
要知道,当时还没有无线电报,只有有线电报。有线电报的发展源自美国人莫尔斯,他在1837年研制成功用电码传递信息的电报机,于1844年4月24日公开试验成功。电报通信网络在西方各国迅速发展,很快就从陆地伸向海洋。1851年,英吉利海峡成功敷设“水线”(海底电缆)。随后,电报水线穿洋过海,一直铺设到中国沿海地带的海底。自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水线在中国上岸并投入营业后,在洋务派、特别是李鸿章推动下,中国开始“改驿传为电信”,至1884年,有线电报网已可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了,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在有线电报时代,密电都是各自译成密码后交电报局拍发,各国都是这么做。也就是说,密码是当时电报内容的唯一加密。日本送来的外交照会是中文的,中国使馆省了事,不必再日译汉了。因为往来密电同样也只能送交日本电报局拍发,汪凤藻让中国使馆的译电员将照会译成密码电报后,送交日本电报局拍发,电报局照例会抄录一份副本。这样,日本外务省只要拿出中文照会底稿,与密码电报略加比对,中国使馆的密码便全被破译了。
日本人获得了密码,汪凤藻自6月6日至8月4日的全部54件往返密电均被破译。日本人不动声色,从此不仅掌握了中国使馆与国内的全部通讯,而且,还从中截获了大量军事情报。
而清廷对此竟毫无觉察,整个战争期间一直没有更改密码。
中方“密电”的意外作用
马关谈判中,李鸿章在春帆楼与伊藤博文唇枪舌剑,但因为往来密电同样也只能送交日本电报局拍发,当然也就全被破译了,日方能看到他的底牌,中方在明,日方在暗,李鸿章的被动可想而知。
日方后来主动将战争索赔额从三亿两减少为二亿两,传说是因为李鸿章从春帆楼步回引接寺途中,左眼下挨了日本刺客小山丰太郎一枪。但此言不确。
李鸿章遇刺后,日方担心谈判受影响,对其极尽优遇,日本皇后甚至亲手为他缝制绷带,并判小山丰太郎无期徒刑,但为此作出的实质让步是停战问题。此前,日方草拟的停战条款是,如果要停战,中国应将山海关、天津、大沽三地交由日军占领并由中国承担驻军费用。李鸿章遇刺后,除台湾、澎湖外,其他各战场日军一律无条件休战了。
此后,日方才提出赔款三亿两银,割让辽东大片领土、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等惊人的要求。李鸿章为之愕然,在将日方约稿条款电告总理衙门的同时,表明了自己态度,“日本如不将拟索兵费大加删减,并将拟索奉天南边各地一律删去,和局必不能成,两国唯有苦战到底。以上情节,并祈密告知三国(指英、俄、法)公使。”
这个密电的内容日方当然也看到了。考虑到西方国家的反应,以及过高的索赔会引发中国“苦战到底”,这才减少了一亿两,并收缩了辽东的割让要求。
当伊藤博文看到光绪帝命令李鸿章与日方签约的密电后,终于松了口气,任凭李鸿章怎样争辩与哀求,再也分毫不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