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看上去兴旺实质上一半以上岁月是走向衰退

清朝看上去兴旺实质上一半以上岁月是走向衰退

  明代大规模的民乱颠覆了王朝,关外的满族人渔翁得利,以二十四万“八旗”取得了天下。清代既是征服王朝,又是继承明代的专制王朝,双重严峻的特性使清代成为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在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开疆辟土,用汉人地区的钱粮支持满洲八旗的部落兵,而取得了蒙古、西藏、新疆和台湾。连年征战,扩张了帝国的疆域,其幅员确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比起汉唐,清朝掌握的领土更为具体,而不是西域小国或是边外松散的羁縻州府。可是清朝处理与蒙古、西藏和新疆的关系,是和汉人地区的治理方式不一样的,清朝实行的也是一个二元体制。皇帝每年在承德接见蒙古王公、西藏喇嘛和新疆少数民族的首领,那是一个满洲大汗的游牧朝廷;关内十八省,则是满族皇帝统治的中国。这种二元体制,屡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而在清朝这一代实行得最彻底,也可以说维持了比较长时间的稳定。

  清朝的神经中枢比明代更为专制,虽然皇帝周围不一定有宦官弄权,却一定有皇室成员加上满族官员与汉官共同组成的内廷。甚至于六部,也由满员和汉员两个班子共同管理部务。这种从上到下一条鞭到底的二元体制,却是过去的王朝未有过的制度,也代表了征服者牢牢掌握每一个层次的权力。清代的地方官员从省级到县级,每一级都有不同资格的文官,代表不同的力量,有的是皇亲国戚,有的是满洲旗人,也有的是皇帝自己的私人奴隶(包衣),掺杂着科举出身的儒生和保举出身的吏员。这个非常复杂的地方官员群体,回馈信息的管道也非常复杂。因此,中央接收到的讯息,在中央不同的部门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在“康雍乾”时代,满洲人本身的团结性和对满洲文化的认同感,还使得中央系统至少有一定的一致性;在“康雍乾”以后,满洲人的一致性在汉化过程中逐渐淡化,中央神经系统已经不能有效地处理问题,政府的效率近于瘫痪。

  今天读小说的人,常常称“康雍乾”为盛世,其实所谓盛世只是败坏的开始。这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已经将中国的资源挥霍净尽,满族自己的八旗也已败坏,而以募兵编成的绿营始终不是一个有效的军事组织。儒生代表儒家思想,如前所说,在明代已经是专制集权的工具;清代以征服者无情的压制和有意的收买,使儒生成为政权工具,连带使得儒家思想僵化。一个僵化的文化系统,一个逐渐瘫痪的政府权力结构,清政府已不能够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当然也就不能适当地处理忽然面临的压力。单单比较康熙、乾隆两朝的情形,就可以看出端倪。康熙能有力量征服蒙古、取得西藏,也相当有效地征服了新疆;但是乾隆一代号为极盛,却花了很大力量才取得大小金川和台湾。于是在嘉庆以后,清政府不再能有效地处理“川楚教乱”;而道光以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战事,使中国开始了将近两个世纪的厄运。

  清朝这一个看上去很兴旺的大帝国,其实有一半以上的岁月,是走向衰退,而不是稳定地维持一个大国的声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