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练兵与洋将汉纳根

 小站练兵与洋将汉纳根

 

    小站练兵时期,有一位曾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德籍教官康斯坦丁·亚历山大·斯特凡·冯·汉纳根。

    1854年,汉纳根出生于德国一个军人世家,少年时期即被送到军校学习。毕业后成为普鲁士军官,因陷入一桩社会纠纷而退役。1879年,经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推荐,担任李鸿章的军事顾问。1879至1887年先后主持或参与旅顺炮台、大沽炮台、威海炮台修建工程,深得李鸿章信任。

    他一生四次来华,三次回德国,累计在中国生活了32年。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战前夕,在震惊世界的日舰“浪速号”偷袭“高升号”事件中,他和一千多名清兵落海,游泳逃生。1894年9月17日,他以北洋海军总察身份参加黄海海战,协助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等将领勇敢作战,在激战中受伤。1894年10月23日,由于其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光绪皇帝谕“著汉纳根即行来京”,清廷“赏汉纳根提督衔”。清军“提督”衔相当于将军。

    汉纳根的后人提供了他遗留下来的四份书面材料,详细记录了中日甲午战争。留书中把清军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清王朝入主中原的八旗军队,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几乎所有要职……这支曾经战绩辉煌的军队已是只领饷不打仗,徒有其名。第二类汉族军队即绿营军更是形同虚设,由各省都统管辖,其职能只是对本地行政监督和保证官员权威。第三类军队则是为镇压起义而建立的编外军团,军团将领拥有对其军团的绝对领导权,独立于任何监督机构。名义上同是清军,但编制、指挥、军服、训练、装备均不统一,例如淮军、湘军、甘军、黑旗军……由于家族关系不一样,很难协同作战。

 

    早在袁世凯之前,汉纳根就提出了组建新军的设想。甲午海战失利,1894年10月,汉纳根呈上关于重新建军的建议,光绪皇帝曾经考虑汉纳根的意见。这项建议的主要内容是:1,建立一支10万人的皇家军队,由欧洲军官率领,接受代表皇帝意志的亲王直接领导。2,重新武装水师,从海外购买最先进的驱逐舰,船上的指挥官由欧洲的军官担任。

    晚清在军事上的封建割据是战败的原因之一,甲午之战实际上是“李(鸿章)家军”一支海军迎战整个日本国。汉纳根提出清朝应建立国家军队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他希望由欧洲军官率领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李鸿章、袁世凯、胡燏棻对个人军权都很敏感,在编练新军时,统一建制,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乃至训练方法上,他们和汉纳根有着共识,但要涉及军权就没商量了。

    汉纳根改革清军的建议一旦实现,必然要大量采购德国武器装备,他将会赚到巨额回扣或佣金。胡燏棻抓住汉纳根这根软肋大做文章,更有不少大臣在众亲王面前败坏汉纳根的名声。朝廷无法与强大的反对势力抗衡,故把汉纳根组建新军的建议搁置起来。

    汉纳根从北京返回天津时,李鸿章仍然坚持以传统方式募兵。汉纳根担心“这样一来整个军队仍然是组织瘫痪,集权泛滥,要想在战场上相互配合是根本不可能的”。

    定武军成立之初,胡燏棻聘请汉纳根去小站担任教官,时隔不久他又抵制汉纳根。对于这段历史,万般无奈的汉纳根是这样描述的:

    “一位名为胡云楣(即胡燏棻)的前知府被任命为军队的将军。这个人在天津上任的这些年屡屡阻止欧洲思想的传入……单凭胡燏棻自己也不能给全盘计划搅局,在天津他得到了李鸿章的一臂之力,李鸿章不愿意朝廷越过他直接建立一支将他本人的军队取而代之的军队。”

    袁世凯看到编练新军是一个执掌兵权,攀登权力顶峰的大好时机,利用家族和自己在官场的关系多方奔走钻营四处游说。1894年10月,在众多大臣的推荐下,光绪皇帝同意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改称新建陆军。

    汉纳根在小站编练新军初期当过军事教官,不久,他在中国的军旅生涯画上句号,1895年再次回到德国。

    但是,他曾经依照德国模式书写过建立新军的计划,并详细地设计了新军的建制、教官的组成、训练科目、武器装备等。袁世凯在小站编练新军的举措并非他独家创造,个中不难找到汉纳根建议的影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