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档甲午记事:宣战谕旨斥日本“不守公法”

日前,《清宫甲午战争档案汇编》面世,全书收录了清政府在应对甲午战争过程中形成的朝廷上谕、大臣奏折、官衙电报等各类档案总计4500余件,影印出版50册,这是对清宫所藏甲午战争档案所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整理编纂,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甲午战争档案文献汇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胡旺林介绍,清宫留存下来的原始而系统的甲午档案,是从清中央政府的角度审视甲午战争,充分昭示了日本蓄意发动甲午战争的图谋,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由来已久的侵略扩张和野蛮残暴的本性,真实记录了北洋海军将士血战到底的悲壮画面,更记载了台湾军民英勇悲壮的反割台奋争。其中不少档案印证了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李鸿章电报

“旅顺街道所杀民人实有二千六七百,以大坑收埋”

1894年11月22日,日军攻陷旅顺。在旅顺激战中,“日军死66人,伤353人,不知下落者7人”。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连续四天,屠杀中国平民约两万人。据当时人孙宝田在《甲午战争旅顺屠杀始末记》中记述:“全市人民免于屠戮者,仅有逃在英国洋行院内之百余人与和顺戏院演员八九十人,以及深夜由山道逃出者四五百人而已。” “除有家人领尸择地安葬者千余外,据扛尸队所记,被焚尸体实有18300余人。”

一些欧美武官、新闻记者目击惨景,纷纷披露于报端,旅顺大屠杀立刻震惊世界。日本政府大为恐慌,玩弄其欺骗世界舆论的惯伎,指责记者的报道“是大加夸张渲染以耸人听闻”。但日本间谍向野坚一在日记中就记载了大屠杀的情景。向野坚一在战争爆发前就在辽南从事间谍活动,后随日军第一师团进攻旅顺。据记载,向野坚一说:“在旅顺,山地将军(日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说抓住非战斗员也要杀掉。”“旅顺实在凄惨又凄惨。旅顺口内确实使人有血流成河之感。”

清宫档案印证了日军在旅顺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北洋大臣李鸿章在11月30日有一份电报给朝廷,专门奏报旅顺大屠杀的详情。李鸿章的电报谈到:当旅顺还在激战时,为打探实情,即令驻守烟台的莱青道刘含芳派人赴旅顺查探。刘含芳即密派队长王国瑞、亲兵旅顺人从毅都二人扮作乡民,前往旅顺。11月20日二人登岸,目睹了日军烧杀抢掠的惨景,清军营内的机械器具被“掳掠一空”,埋藏的器械“亦皆挖出运回该国”,“各船皆拖往该国”,“居民多有逃遁,旅顺街道所杀民人实有二千六七百,以大坑收埋。各山兵民被杀尤多,皆未掩埋……”。王国瑞二人于29日晚逃回烟台,将所见所闻报告给莱青道刘含芳。11月30日,李鸿章即将日军在旅顺屠杀兵民情形电奏朝廷。

宣战谕旨 “不遵条约,不守公法”

清宫秘档甲午记事:宣战谕旨斥日本“不守公法”

1894年8月1日清廷对日宣战谕旨:斥责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

1894年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囚禁了朝鲜国王李熙,随后组建了亲日傀儡政权。7月25日,朝鲜“新政权”宣布废止与清朝的藩属关系,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留牙山的清朝军队。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上对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号、广乙号军舰发动突然袭击,并击沉了清军运兵船高升号。日本不宣而战,以偷袭的方式打响了第一枪。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清廷重臣李鸿章上奏说:“与其俯就,终成不了之局,不如合中全力,立不休之计,水陆稳战,进退自由”。清政府被逼到死角,对日只有决战一途。

在清宫档案中,保存着一份1894年8月1日清廷颁布的对日正式宣战谕旨。这道谕旨指出,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历经二百余年,为中外所共知。清朝出兵朝鲜是因为民众起事“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而日本则“无故派兵突入汉城”,挑起争端,继而“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并“乘我不备”,“伤我运船”。清廷谕旨斥责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故而“特布告天下”。清廷的宣战谕令还作出相应的军事部署,命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各军迅速进剿,陆续进发;同时命沿江沿海各军,“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即行迎头痛击”。同一天,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诏书,对华宣战。中日甲午战争至此全面爆发。

日本间谍供词

“自光绪九年即在北京、天津等处往来”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间谍活动十分猖獗。1894年7月15日,盛京将军裕禄接到总理衙门咨文:“倭人在津日派奸细二三十人,或改装剃发,潜往各处窥探军情。”清廷传令,“所有沿海沿江及内地各省倭人足迹能到之地,均应一体访缉。”

1894年9月17日,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更详细谈到,在天津,有个叫石川伍一的日本间谍,“冒广东人、剃发,穿中国衣服”,以紫竹林松昌洋行职员的身份为掩护,收买天津军械局的书办刘树芬,“私抄中国海军炮兵数清单”,获得大量第一手军事情报。清宫保存的石川伍一的供词更清楚地交代,“自光绪九年(1883年)即在北京、天津等处往来”,“将各军营枪炮刀矛火药弹子数目清册”悉数抄照一份。特别是,“所有高升轮船兵若干、带兵官姓名并所带物件以及青菜若干斤,均详信内”。可见,高升号运兵船的出海行动,正是石川伍一探得消息并电告日军,并导致运载劲旅的高升船被敌击沉。1894年9月20日,日本间谍石川伍一及汉奸刘树芬在天津被处决。《字林沪报》称,当时观者如潮,行刑后“但闻一片声,叫好不绝”。

“保台”奏本

“台湾为倭所独有,不如以台湾为各国之租界”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和台湾军民齐声反对割台。清宫档案中也记载了清政府为保台所进行的一些外交努力。一是“将台湾作押”以保台的筹谋。这是清廷重臣张之洞提出的,他向朝廷献策,向英国借款二三千万,用台湾作保。“台湾既以保借款,英必不肯任倭人盗踞。”结果是英国没有买这个账。二是将台湾设为租界的建言。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建议,“台湾为倭所独有,不如以台湾为各国之租界。”台湾巡抚唐景崧也上奏说,“全台许各国为租界,各认地段开矿。”这样既能保住台湾,又有利于台湾当地的开发。可是,法国等国以“不便”为由给拒绝了。三是诉诸国际公法以保台的幻想。台湾巡抚唐景崧曾提出,是否割台,要“请诸国公议”。在列强当道的背景下,这只能是枉费工夫。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积贫积弱、腐朽落后的现实只能让保台的外交努力终成一个个泡影。

丁汝昌电报 “望援眼穿”“徒增血泪”

山东半岛北岸的威海卫,由明朝为防御倭寇设置卫所而得名,是扼守渤海的重要战略要地,也是北洋海军驻泊基地。1894年9月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舰船损失较大,经过一个月的整修,10月18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由旅顺基地移驻威海卫,这里成为北洋海军决战的最后战场。

1895年1月25日,日军进犯威海卫,激战极其惨烈。2月2日,威海卫和南、北炮台相继失守,使得刘公岛完全暴露在日军陆海夹击之下。2月3日至2月8日,刘公岛天天都在恶战中。在清宫档案中,有一份2月11日清廷收到的海军提督丁汝昌由烟台转发给朝廷的最后电报,真实记录了刘公岛最后战事的险恶:4日,定远舰被日舰击中,“一层机舱进水”。5日夜,日军“又以雷霆多艘,分路拼死来袭”,击沉我来远、威远、宝筏三船。6日晨,“敌施炮弹如雨,极其凶猛”。7日晨,“敌全力攻扑东口”,清军的十只小雷霆船劫去九只,击沉一只。刘公岛昼夜鏖战持续长达一周的时间,北洋水师经受着“日军连日水陆夹攻,夜以雷霆来袭”的多次进攻。

2月10日,北洋水师“望援眼穿”,几千官兵“徒增血泪”,忍痛炸沉定远号旗舰。丁汝昌感到窒息般的压抑,却又无法挽救败局,悲凄之中唤来下属,命其将提督印毁坏,自己草草地给李鸿章留下一纸电文:“吾决意与舰同归于尽,然人心溃乱,大势已去矣。”随即自杀殉国。北洋海军走到了全军覆没的悲惨尽头。

光绪帝亲笔朱谕 “万分为难情事”

在北洋海军尽数覆灭后,清廷不得不起用年过古稀的朝中重臣李鸿章,于1895年2月任命其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和谈。李鸿章几经波折,虽有心保全国家利益和朝廷体面,但因战事失利,清廷在谈判中已经失去了主动权。4月17日,李鸿章无奈地同意了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签署了所谓的“和约”,因签约地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故称《马关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俄、法、德三国干涉而被“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日本还乘机侵占了隶属台湾的钓鱼岛)给日本;向日本赔款白银2亿余两。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对中国打击之大,割地之多,赔款之巨,前所未有。

甲午惨败,马关签约,对中国人的刺激与震动可谓振聋发聩,朝野上下一片反对声浪,群臣上奏说:“地不可弃,费不可偿。”国人疾呼“废约决战”。面对天下臣民的巨痛与悲愤,光绪帝在5月17日发布了亲笔朱谕,痛心疾首地陈述了被迫与日本签约的无奈。光绪帝的朱谕,首先肯定群臣奏章“皆发于忠愤”,紧接着表示自己“万不得已之苦衷,有未能深悉者”,痛签条约“万分为难情事”。光绪帝说,当初开战仓促,既无经验丰富的将领,又乏训练有素的军队,水陆相交,战无一胜,面对直逼京畿的日军,万不得已而签约,希“天下臣民皆应共谅”。光绪帝的朱谕最后发出无力的呼唤:“坚苦一心,痛除积弊”,“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

台湾奏报 “愿人人战死而守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湾巡抚唐景崧向朝廷奏报:“台湾属倭,万姓不服。”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后,朝野齐声反对割台。台湾地方官员更是屡次致电朝廷,悲愤奏明“战有生机,割地赔款实成绝路”。4月20日台湾巡抚唐景崧呈报,台湾民众“涌入衙署哭声震天”,恳请唐景崧向朝廷转达“台湾属倭,万姓不服”,“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台湾民众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守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民众纷纷组织义军进行抗击。台湾官员奏报朝廷:“台民唯恐倭力攻台,愿投效杀贼者,日有千数百人。” “台勇七八千人次第成军。”抗日烽火几乎燃遍全台。邱逢甲兴办团练,招募义军,奋勇投入保台斗争。档案记载,日军登陆基隆后,遭到台民的迎头痛击,“杀敌甚多”,侵台日军惊呼:“有全台皆兵之感!”

据载,日本侵台兵力有两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支队,在台湾军民的顽强抗击下,死亡4800多人,伤病27000多人,总计损伤31800多人,约占其总兵力的半数。这个数字比日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伤亡的人数还多将近一倍。台湾民众的抗日保台斗争,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斗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鸿章奏报 “邓世昌首先冲阵”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舰船奋勇作战。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起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被炮火烧伤后拒绝进舱,仍坐在甲板上督战。后弹药用尽,邓世昌抱定死战的决心,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导致致远舰爆炸沉没。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894年10月5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谈道,“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毁敌船。”光绪皇帝亲笔撰写悼念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