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自古流传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朱元璋亲率大军,追杀仓惶逃难的老百姓。
忽见在他马前不远处,有一个妇人,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拖着一个孩子,艰难地行走。那牵着的不过四五岁,一步一跛,嚎啕大哭;那背着的却有十来岁。朱元璋看在眼里,恼在心头,便策马跑到妇人跟前,斥道:“汝妇人,好生无理,为甚背大拖小?!”那妇人见问,抹掉眼泪答道:“大人有所不知,大孩乃妾小叔,他父母,为乱军所杀,唯一的亲人就是贱人,我必须格外关照他;小的却是贱人骨肉……拖小背大,实出无奈!”说罢,泪如雨下。朱元璋听罢,大为感动,便抽出一面杏黄旗,叫妇人插在路旁田里。又传令三军:所插杏黄旗田里,不许军马进入,违者斩首。从此,上下军马,不敢入田。没多久,这丘田便挤满了人。那丘田叫鄂公大丘,朱洪武血洗湖南,就留下这一丘人,湖南土著百姓才被保存下来。
元明之际,湖南被兵最烈,人口顿减(据民间传说朱元璋为剿陈友谅曾
“血洗”湖南,将湖南人赶入一丘大田里,就留了这一丘田的人,其余的全杀了),使得本来人口少的湖南一片荒芜。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招抚流亡、放还奴隶、劝课农桑、鼓励开垦等,并且对湖南进行了大规模移民。这就是所谓的“江西填湖广”,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来自湖北、安徽。浏阳的客家人则是明初朱元璋血洗浏阳后,从江西、广东移民而至的。明初朱元璋血洗浏阳,造成“地广人稀,不见炊烟”的局面。浏阳市现有居民大多系外地迁移而来,形成目前“十里不同音”的语言特色,其中就有从广东梅州迁来的客家人。如今该市客家人已有30多万,分布在浏阳东乡的6个乡镇。尽管已经过去几百年,但他们仍保留了与广东客家人一模一样的客家语言与风俗。现在的湖南人,百分之四十来自江西,也就是10多代以前的湖南人就是江西人。移民到湖南的江西人,亲戚都还在江西,比喻姑姑、姨娘、舅舅等。湖南去江西看亲戚,就是看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江西人过湖南,当然也就是老表来了。从此,湖南人就称江西人为老表,就是表兄弟,表姐妹的意思。
朱元璋为报复当初湖南百姓对陈友谅的支持,血洗三湘。结果,湘潭人口由元时的10万剩下仅2.5万人。小小的一个常宁县,早在宋代崇宁五年(1106)已有 99031人。一场“洪武血洗”,到明朝永乐十年(1412)只剩下5887人,还包括屯兵户在内。只得来个扯江西填湖南,换了一次人种。
而朱元璋为何要“血洗湖南”,要解开这个谜,不得不从湘乡的易华帮助陈友琼的儿子陈理坚守武昌说起。 援助陈理守城埋下“血洗湖南”的祸根元朝末年,在湖南湘乡的唐甲湾(即今湘乡市的潭台村箭楼湾),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此人姓易,名华,字闻远(1294—1377)。易华的曾祖父易炎正,字致中,号涟溪。易炎正小时候就与许衡关系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程朱理学,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受到人们的啧啧称赞。易炎正参加科举考试,举延祜庚申进士,授官宁乡县丞。他晚年定居湘乡,成为湘乡易氏开派之祖。易华生得虎背熊腰,身材魁伟,从小继承家学精通经典,又好武,曾赴峨眉山拜名师学道练武,技艺超群。加上他天生侠义心肠,专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广交海内豪杰,年纪轻轻就受到方圆数百里的豪侠之士拥戴。那时,朝廷政治日益腐败。
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元朝统治者更加疯狂
地加紧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掠夺和压迫,肆无忌惮地横征 暴敛,使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廷又令总治河使贾鲁带戌卒二万,强征民夫 十万修黄河故道,兴修黄河故道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官吏只知勒索,更使民怨沸 腾。不堪忍受残酷压迫的人们,在“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激励 下,纷纷揭竿而起。北方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南方爆发了徐寿辉起义,紧接着,布王三孟海马起义于湘汉,芝麻李起义于丰沛,郭子兴起义于豫州,还有李二、彭大、彭均用起义于徐州,方国珍起义于海上??不到几年就形成了“四海纷争、八方骚乱、群雄逐鹿、天下纷扰”的混乱局面。这时当过和尚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义军,成为深为郭子兴赏织的一个将领。少怀大志又才兼文武的易华也看到元朝统治即将崩溃,他又见乡亲们早已不满元廷统治,不负湘乡、湘潭等地乡亲的托望率乡民起义,成为湘中农民起义军的中坚。
他率领的起义军很快发展到长沙、衡阳、永丰、宝庆等七州县四十八寨。易华的义军以湘潭的乌石寨和双峰的黄牛峰为主要据点,依险据守。后来徐寿辉派部将陈友谅率队向南发展,易华见义军力单势薄,难以与元朝的军队对抗,便率众响应,成为陈友谅统率的一支偏师。易华凭着一身武艺和满腹谋略,英勇抗击元朝统治者的镇压。很快配合陈友谅的部队不仅粉碎了元朝军队的镇压,而且趁机扩大了势力,一举攻占了江西、湖广等广大地区。易华因战功显赫,被徐寿辉授封湖广参政。
易华没有想到,取代郭子兴充当该部首领的朱元璋,因采纳新归顺的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兵势日壮。公元1 363 年,朱元璋与杀死徐寿辉自立为汉王的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决战,一举击败了陈友谅。
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率部驻守武昌,以图再举。朱元璋乘胜追击,督师围攻武昌。陈理派部将阳从政飞檄至湘乡催粮。这时,因战祸连年,湘乡民穷财尽,十室九空,实不堪命。易华出于悯民仁心,耗尽自己的家财代输米十万八千石,援助苦守孤城的陈理。此举即使湘乡一邑的百姓避免了催缴追索之苦,又援助了急需粮草的陈埋,使陈理坚守孤城达十个月之久。
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督师南下。易华见陈理大势已去,为使百姓免遭兵火之苦,毅然率众归附朱元璋。
朱元璋仍授他为湖广参政。阳从政告密。朱元璋迁怒湘乡易华更没想到,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张士城几股义军,势力大增后,逐渐露出了无赖加恶棍的嘴脸,降将阳从政投其所好,密告易华曾代输十万八千石粮援助陈理,使陈理在朱军四面围城的困境下能久守孤诚。朱元璋见自己羽翼已满,想出了一个惩罚湘乡的绝招,按照易华当年粮助陈理的数额加重湘乡一邑的赋税,并使湘乡的田赋较宋元时的三万三千石增加了六万余石。
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一方面收买人心,对渡河开创地太平、应天诸郡赐免田租;另一方面又变本加厉地对新征服的湖广等地,特别是湘乡、浏阳一带苛征无度。真个是“民愈困而追索愈迫,财愈尽而索派愈繁”。老百姓的钱粮被搜刮殆尽,只得采树皮、野草充饥,饿殍遍地,状极凄惨,实在目不忍睹! 身为湖广参政的易华,目睹乡民惨状,义愤填膺,前去与催粮官阳从政据理力争:“湘乡父老受苛征以来,不堪重负,君上当体念下情,征粮十万石实难从命!”岂料奸邪小人阳从政不但不听,反诬易华是“逆君蟊贼,不思引咎,无理取闹”,竟拂袖欲去。易华挺身拦住,抗声直陈:“今吴王伐罪吊民,不以此时收买人心,反贻百姓之忧,王者不为也!我易华,受任参政,如不为民请命,默无一言,则是卖众求荣,我断乎不忍为也??”阳从政恼羞成怒,威胁道:“不
从者,杀无赦!”易华大义凛然道:“我的意愿,新政者不可不明;百姓的意愿, 我不能不从。抗暴到底,死则死耳!”
易华抗令不从使阳从政勃然大怒,又到朱元璋面前去告状。朱元璋本来对“抗令直言” 的易华非常不满,听了阳从政告的刁状,更是火上加油,他不派人去调查实情,凭阳从政一面之词就立即派出军队进行镇压。湘乡民众见朱元璋得志便猖狂,
感到万分愤概,即推易华为首,联七州县之兵以相抗御。易华亲率七子往各州县联络,各地纷纷响应。易华返回湘后,48寨诸豪酋长歃血一致表示誓死御敌抗暴。
这时易华年已过古稀,但他老当益壮,顶盔贯革,骑着马雄姿焕发据鞍指挥,往来参战。其配吕氏夫人英敏忠烈,亦辅佐帷幄,照料伤员,抚恤烈士。部下义兵同仇敌忾,悉心听命,奋力抗击官军的讨伐。不久后长、岳、衡、宝、永、道各州纷纷响应,抵抗朱元璋的暴政。 .使朱元璋更恼怒的是,这时的江苏、江西、 湖广、安徽等地皆增额重征,独湖南一隅抗令不从,旧怨未解,又增新怨,怒不可遏增派军队溯江西而上,直抵湖南。在湖南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事起湘乡,更集矢易华一人。朱军从江西进入湖南后扬言一日不捉到易华,就一天不撤 兵。易华为免殃及无辜百姓,毅然设计声言已在驻地乌石寨(今湘潭乌石峰)投水自杀。并令部下义兵暂时撤离,空寨以待。朱元璋的军队追至乌石寨,见寨中空空,不见一兵一卒,盔甲兵刃遍地狼藉,以为易华既死,部下又已溃散,也就收兵回朝。
聚义兵保境安民遭镇压十室九空朱军收军回朝后,易华又聚旧部义兵再驻乌石寨,落难乡民也纷纷加入队伍。易华率众开垦田地,耕作自给;同时日夜操练士卒,练功习武。他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保境安民”。他立志铲除人间不平事, 在这一带杀富济贫,打劫过往奸商和地主豪强,为民除害。 他还开仓发粮,散发银两,救助贫困百姓渡过饥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军纪严明,约法三章:一不准欺贫虐寡,二不准强抓民夫,三不准调戏妇女。他还四处张贴告示,晓喻军民:“如有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欺贫虐寡者,经告发,本部查对属实者,必严惩不贷!”
故他所驻地的人们对他都感恩戴德,坚决拥护。 过了两年,朱元璋在金陵定国号为明,改元洪武。他后来闻知易华其实未死,更加愤怒,立即兴兵前来剿杀。为防易华啸聚山林成了气候来造反,这次清剿更加疯狂,明朝军队来到湖南见到人就杀,说什么连石头也要过三刀,官军奉朱元璋之命,对湘乡人更加痛恨,连鸡犬也不放过。使湘乡遭受到史无前例的残酷杀戮。湘乡一地经此劫难,“千村血洗,万灶烟寒”,成了湘乡当时真实的,凄惨的写照。
百姓相率逃亡,十室九空,遍地焦土。湘乡在元贞元年,即公元1295年以民至万户而升为州,至正廿四年复降为县。 遭此兵燹与堕粮之后,更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至洪武十七年朝廷不得不下旨从江西移民入湘乡以充实之,故民间有“朱洪武血洗湖南”,“扯来江西填 湖南”之说。
明朝军队虽然制造了“血洗湖南”的千古悲剧,但他们并没有擒斩朱元璋恨之于骨的易华。明朝军队“血洗湖南”时,易华潜身在上麓寨(今湘乡白田境内) 的险峰上。官军围山搜剿, 易华率义兵英勇抵抗,后又下令手下放火烧山,山火到处熊熊燃烧,阵前大乱。
易华义兵则化整为零,趁天黑和官军混乱之时纷纷突围撤出。 易华化妆成敌营士兵混入军营,刺杀了因告密“血洗湖南”有功被升为名王的阳从政,然后率亲兵凭藉熟悉地形潜出敌营,避往江西袁州。明朝军队到处围追堵截都没擒斩易华,只得灰} 留} 留收兵回朝。待到战争平息后,易华隐姓埋名率子回湘乡,旧部闻讯重来聚会。易华仍率领义兵边耕稼边练武,安抚百姓, 保一方平安。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 易华逝世,享寿83岁。人们怀着敬仰之情把他葬于湘乡廿九都洋楼冲的钟鼓 石。当地人传说每当风雨阴晦之时,山谷间常有钟鼓之声鸣应,似乎英雄侠魂不灭,灵爽有应。为了表达对这位“胸兵十万,勇冠三军,反元抗暴,保境安民”, 一心为贫苦百姓而英勇献身的侠义英雄的怀念,各地乡民都把他当作保护万民的一方神灵而建庙塑像,虔诚奉祀。其中最负盛名、奉祀至今的庙宇是湘潭乌石峰上的易华庙,这座庙宇有一首对联:神恩浩荡,保障一方,有功德于民则祀;庙貌堂皇,巍峨万仞,想英灵历劫如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