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朱元璋对官员约束过严,待遇过低,取消丞相职位,大权独揽,由于朱元璋个人能力强,可以驾驭这种高压政策对自己的反噬。
有多大的压力就有多大的反弹力,朱元璋之后,再没有皇帝能够依靠一己之力压制官员体系,因此人性的贪婪就爆发出来。官员的腐败比前朝更甚,这也是前期过于压制的必然反弹。也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过于悬殊
后期权臣、宦官和党争对于朝廷的影响太大,皇权节节败退,官员的腐败就更加肆无忌惮。造成了财富集中在官员体系,朝廷国库空虚,入不敷出,民间食不果腹,流民四起。
到了崇祯时期,即便勤勉,仍然改变不了整个局势。
引言:
封建王朝的朝廷的腐败和皇帝的贤明与否密切相关,在明初的时候皇帝勤勉吏治清明,但是到了中后期的时候就出现吏治腐败的情况。这当然和历史上的其他王朝是一样的,但是明朝相较于其他王朝还是有区别的,我是夏目爱看书,带你看看大明王朝。
大明风华,洪武垫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得国最正的皇帝,由于朱元璋在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苦,亲眼目睹过赈灾的钱粮被各级官吏多贪污,所以在做上皇位之后用重刑来惩治贪官污吏。用朱元璋的话就是:“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同时洪武皇帝为了监督管理不单单有锦衣卫还设立了检查的官吏,以防官员坑害百姓。当时的地方检察官员主要分三类常驻的以及不定期的巡抚和考察,包括布政使,按察使和监察御史。
常驻的监察御史职掌为:“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记巡按监察御史执掌为:“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明史.职官》
监察御史可以说权力非常大,但是仅仅是监督仍然让朱元璋不放心,于是在进行对官员教育的同时还鼓励“民告官”,鼓励老百姓“越级上访”。朱元璋在《大诰》中明确写到:“若被不才官吏,同僚人等捏词排陷,一时不能明其公心,远在数千里,情不能上达,许本处城市乡村耆宿赴京面奏,以凭保全。”也就是说老百姓上访的时候若有各级官员阻拦,诛其九族,手持一本《大诰》一路畅通无阻,各地均不敢拦截。
永乐,仁宣吏治清明
洪武之治之后出现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无论是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还是明宣宗朱瞻基都是贤德的皇帝,在位期间重用内阁大臣三杨,吏治清明。朱棣上位之后在国计民生上大修水利,发展农业。明成祖鼓励之言进谏对臣下说:“君子为国不为身,故犯颜谏诤死且不避:小人为身不为国,为谄媚面谀,以苟富贵。”明成祖不是说说而已,为了鼓励大臣进谏还特地编撰了《历代名臣奏议》,以古今名人为榜样来教导大臣直言进谏。
仁宣之治的时候,仁宗皇帝和宣宗皇帝的时期因为赋税的问题以及明成祖多次出征塞外,虽然说打击了北元的势力平定了边疆,但是确实的国内的经济陷于崩溃大量的农民起义出现。在经过调查之后仁宗皇帝发现由于高额的赋税使得农民流离失所,于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起义就是让耕者有其田,同时减免赋税。宣宗皇帝朱瞻基再决定反腐之后率先清洗监察机构——督察院,选用公认的清官顾佐带头,开始全国性的反贪反腐。所以说在仁宣之治的时候明朝的吏治可以说是最清明的。
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朝廷大换血,奸臣当道
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一定是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如果说土木堡之变不仅仅只是精锐伤亡,而且还有大量的功之臣,那么夺门之变整个朝廷之中有骨气,有君子气概的人统统都被清算,其中包括北京保卫战中的头号功臣于谦。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亲征瓦剌,将六部九卿大臣全部带走,最后这些人全部客死他乡,随行灭亡的还有二十万精锐大军。当然这些只是伤了明朝的皮肉,从后面的北京保卫战以及明代宗的登基我们可以见到,虽然损失巨大但是明朝的根基力量还是在的,但是夺门之变直接导致了明朝自由落体式的衰败。
夺门之变本质上是一群无耻之徒发动的异常篡位复辟,复辟者朱祁镇可以说是一个昏君,而且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夺门之变的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朱祁镇已经重新登上皇位,大量的忠臣良将直呼这是谋逆。当权者和复辟的功臣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最后演变为一场屠杀,因为当时但凡有一点良知底线的文人都知道什么是正统,而此次事变留下的全是阿谀奉承之辈,明朝吏治彻底腐败。
虽然之后大明的皇帝也多次进行改革,但是都不能彻底施行。特别是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皇帝昏庸,更是有卖官鬻爵的事情发生,明末的时候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吏治的腐败。其中结党营私最为严重,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文官集团的势力逐渐增强,党派之争又盛行,也可以说明朝就是亡于官员的腐败。
腐败的根源
腐败通常就是离不开“贪”字的,虽然在明朝的中后期贪腐横行其实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海瑞曾说过:“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这就是明朝的真实写照,相较于明朝的宗室而言,明朝当官的薪资真得是少的可怜。
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从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七品,七石五斗;从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斗;从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
一石约为5元,这样的话正一品官47万年收入,正七品4万年收入。清官海瑞是县长正七品官,也就过年的时候吃一顿肉,官右都御史,结果在死了之后连棺材都买不起。再比如吏部尚书吴琳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全奉献给大明,到晚年为了生计还要种地。
相较这些全心全意为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而言,朱氏子孙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嘉靖四十一年的时候,地方税收为四百万石,而诸王府的禄米需要八百五十多万石,所以说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深受其害。这些大臣也就不得不铤而走险,最后政治开始腐败,文官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抱团,崇祯皇帝在自杀的时候都没有凑齐军饷,大明就这样亡了。
大明王朝的腐败总结:
封建王朝的腐败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明王朝的腐败也是由于朱元璋本人的祖训有关系,想把天下作为朱家人的天下,显然事不合情理的。上有大臣死无棺椁,下有百姓生无田亩,可以说只要君主不行或者说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最后大明王朝也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赋税严重,官员工资低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腐败与灭亡。
我是夏目爱看书,你觉得大明王朝腐败吗?
导语:
在历史上,无论是哪个王朝还是哪个朝代,大多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历程:
王朝初期大抓吏治→吏治清明,但官员逐渐腐败→吏治清明,但是腐败问题已经根深蒂固→吏治不再清明,官员更加腐败→王朝毁灭
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吏治是否清明与官员是否腐败是国家是否兴盛长久的决定性因素。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了各地,并禁止他们工作,由国家财政供养。
朱元璋深知百姓生活不易,因此将税收定得极低;而朱元璋因出身贫寒,经历过元末吏治败坏的统治时期,所以朱元璋亲自制定了各级官员的俸禄,并以极重的刑法控制官员贪腐问题。
大明朝很腐败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不能用腐败来形容一个王朝,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在王朝中后期时,吏治开始败坏,而官员越来越腐败;如果皇帝也是一个昏庸的皇帝,这个王朝离破败也就不远了。
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将官员的俸禄定得很低?
4按照当时的购买力,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大米,拿一个正七品的县令来说的话,一年的俸禄不过45两银子。
其实这个工资标准不算低,朱元璋在总结前朝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认为国家之兴亡,首在于吏治是否清明,官员各操职守,百姓自然能够安居乐业。
而且朱元璋经历过元末昏庸无道的时期,对官员有很深的不信任感,因此他按照当时的生活标准,给每一级官员制定了工资标准。
但是这点微薄的俸禄不足以令官员养活家人,所以他们需要从别的渠道弄来银两,然而走上了腐败的道路。
这是一个弄巧成拙的事情,明太祖本想着用低薪使官员清廉,结果导致官员贪腐问题屡禁不绝。
有能力的官员重要还是清廉的官员重要?
在这里可以用同时期的张居正和海瑞做对比。
海瑞一生刚直,不事权贵,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也是一个极清廉、极正直的官员。
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通过考成法的实施、一条鞭法的改革,扭转了明朝的颓势,恢复了国力,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明朝的国祚。
但世人对张居正的评价有两个极端,敬他的人称他是明朝的“国之柱石”,不敬他的人说他“德行有亏”、“无人臣礼”。
不过总的来说张居正于国是有大功的,而海瑞却因太过正直而不被官场所容,最后黯然退场。
所以说哪一种官员对国家更加重要?这一点我没有办法评说,我想这两种官员都是需要的,但像张居正这么一个更有能力的官员显然是国家更需要的。
总的来说,不能用腐败来形容一个王朝,腐败只存在于官场,在吏治不再清明时,王朝也就开始逐渐腐朽。而这一点在哪个王朝都有存在。
参考资料:《明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