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由于动了东林党的蛋糕,控制舆论的东林党就刻意的抹黑他。魏掌权时,明军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袁崇焕的几次战功全在魏掌权时诞生。由于明军的军饷充足,所以士气旺盛,整个辽东局势可以说是稳定向好。
辽东战局形势之所以好转的原因就是国库的充盈,魏向富裕的江南财团收税是国库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如此才引起了江南财团代言人——东林党人的极大反对。由于北方旱灾频发,魏忠贤还免除了北方的赋。所以在魏忠贤当政期间,辽东军饷充足,国内也没人造反。
而魏忠贤被杀后,一家独大的东林党马上免了江南的工商税,江南盐茶税一年竟然只收了12两。当时北方连年灾害,却还在增加辽饷,同时富裕的江南财团却不上税。国内农民起义不断,辽东缺饷士气底落,战事不断恶化。而财政崩溃的祟祯却束手无策。而天启皇帝在的时候,有名的民变只有一次,就是苏州五人墓碑记记载的那件事。这时就要问了,为什么天启帝时期魏忠贤乱政那么厉害人民却不造反,而崇祯后期却那么多人造反,都知道,天启帝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不理朝政,而崇祯却是不贪财,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衣服上还打的补丁。有人要说了祟祯后期由于连年灾害才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那不禁要问了,既然连年灾害为什么还要增加赋税呢?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说,看历史不仅要看表面,还要用脑子多想个为什么。
当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皇帝撞钟,文武百官竟无一觐见,而唯一一个陪在崇祯帝身边的人,就是当今我们最瞧不起的太监!!!崇祯死前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当年明月都说过,崇祯时候的大臣有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王八蛋,魏忠贤在的时候关宁防线得以组建,孙承宗,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委以重用,魏忠贤死后,孙承宗被罢,袁崇焕被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历史把魏忠贤说的如何混蛋,明朝也不是亡在他手上的,把东林党吹的多么伟大,明朝就是亡在他们手上。
清朝把明朝厂卫作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我们很多人纷纷以为是,其实大错特错,上了满清的大当,厂卫不是明朝灭亡的原因,荒废厂卫才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王朝的存续在于,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明朝民间总的来说很富,这不用我多说,多少西方传教士记录都能证明,但是为什么民富却变成了明朝财政破产,民富却成了国穷,这就是政治基础出了问题。
政治最重要的在于权力的平衡,同时也要有监督反馈机制的到位,这两点是科学管理的基本要素,我想除了小学文化的人,有点管理知识的人都能明白,而崇祯时期却在这两点上全面失衡,大臣可以擅杀节将,皇帝得不到实情,皇帝的命令也往往没人执行,具体事实可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崇祯与某首辅谈到:“我想做的你们不愿意做,你们想做的我认为不何适。”包括遗诏中的:“百官误朕。”这都明显的说明了崇祯朝的管理的两大要素,平衡与监督全面崩溃,李自成入京之后,崇祯朝官员的贡献就可看出,这些官员贪污累积了大量钱财,崇祯很节俭,官员怎么会如此大量贪污呢?其实很简单,现代有句话:“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天下是崇祯的,崇祯当然不会贪污自已家的,但是其他官员就不同了。
我们回头说明朝的权力和平衡机制。朱元璋实行地方三司分离的制度,初期有效保证了权力的平衡,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地方三司间长期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监督也难保证,特别是三司统一于巡抚之后,更谈不上平衡和监督了,后期御史还有点作用,但御史止于上书,没有任何权力,特别是随着内阁的权力扩大化,文官集团内部自己监督已经完全没有可能,这时只能靠锦衣卫和东厂。
锦衣卫和东厂是干什么的?有些人顺着满清的思维只会张口就骂锦衣卫不好,东厂不好,而连锦衣卫和东厂的实质都不明白。锦衣卫是监察百官,为皇帝刺探百官动向,调查百官有没有贪污、反叛行为的机构,当然也是保卫皇帝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和反贪局。这样的机构是好还是坏,这要看人了,对官员来说,这样的机构坏极了,最好没有,对百姓对国家来说,这样的机构太重要太好了,国家有之安,民有之福。
实际上明朝锦衣卫从来没有对百姓执行过一次镇压任务,他们的任务本来也是针对百官。东厂是皇帝对锦衣卫的工作还不完全满意,进一步建立的一个情报组织,他们的监察对象,除了百官还有锦衣卫,但东厂没有执法权,所以,行动时往往要锦衣卫配合,所以,世人把两都联系在一起,称“厂卫”,大家明白了他们的任务,其实对他们的好坏就有个基本认识了,他们是国之柱石,民之依靠之一。对于满清诬蔑,其实很简单,厂卫作为一个机构对国家对人民是好的是必须的,但其中会出现坏人,也是必然的,不要拿魏忠贤和刘谨说事,把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和厂卫中有名的贪官比一比,看看那边的多,这还是因为满清篡改了史书的结果,历史上的厂卫应该比我们知道的更好,要知道,东厂立的神像(他们学习的榜样)就是民族英雄——岳飞。
总的来说,除了个别一些实期,在200多年里,厂卫是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也保证了明朝政府的顺利运行,就连魏忠贤都要搞一搞“反腐风暴”来装装样子。但这一切在崇祯执政之后被打乱了,崇祯搞垮魏忠贤,可以,但他不该同时搞垮厂卫,就如同检察院院长和反贪局局长也贪污了,惩办他们,但不能取消检察院和反贪局。崇祯搞垮魏忠贤后,极大缩减了厂卫权力和职责,锦衣卫几乎退化成了皇帝的保镖,东厂更是几乎荒芜,于是皇帝控制不了百官集团了,举报有人给权贵送了礼,文官集团一去查,一般就成了“查无此事”,如有人举报袁崇焕送钱龙锡的礼一样,如果是锦卫衣去查会怎么样,天知道?这可是实名举报,举报人又不是疯子,没有证据怎么会去得罪那个权力比曾经的宰相还大的内阁首辅钱龙锡。实际上,厂卫的失势,崇祯就已经失去了对官僚集团的控制权,自己的方针实行不下去,对此,他以不断更换首辅的方法试图摆脱困竟,但是,立场决定行动(应该说是集团利益决定代表人的行为),原来听话的官员,一放到内阁首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于是崇祯不断更换首辅的行为最后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原因就是厂卫失去了自己的职权。没有了耳目和手脚的皇权根本无法控制百官。于是百官成了经商集团代言人,最富的人不用交税或缴很少的税,最穷的农民反倒要负担全国的主要税收,于是,明朝的财政破产了。那样政治破产也不远了。
政府失去权威。以卫青大将军惊天动地的战功,之让匈奴胆战心惊之神威,倘不敢私下处决一个违纪的部将,一个小小的袁崇焕,竟然敢假传圣旨杀害拥有尚方宝剑的朝庭节将毛文龙,并且不受处罚,其实已经说事实上说明,朝庭已经逐步对军事将领失去了控制,失去了权威。有人说杀了毛文龙去了满清的心腹之患,帮了满清大忙。实际上,这还是次要的,更重了的是这是一次完全严重违法乱纪的,蔑视朝廷权威的行为,此事带了一个很坏的头,使得明朝军队走了集团化,军阀化的道路,之后的关宁军在京城遭到后金侵犯的时候临阵脱逃,左良玉部前不听杨督师指挥,后公然发动叛乱完全起因于此。杀毛文龙军事上损害,如果出个优秀的军事家还可以补救,但对明朝法治和朝庭权威造成的损害,却是明初刘徐重生也无法补救。
最后,崇祯回首,说“百官误朕。”实是不懂管理学的结果,他一举取消了国家***、国家内务部、国家监察局和反贪局,形成的官僚集团完全失去制约,自己无力控制,国家怎么会不亡。所以,崇祯是明朝最节俭最勤政的皇帝,却成了一个亡国之君,实在是因为他完全不通管理学的基本要求,管理能力太低之故。
下智治事,上智治人,睿智治法。朱元璋是睿智,天启是上智,崇祯不幸是下智。
对于明朝的灭亡主要还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代表江南士大夫、贵族商人和大地主利益的东林党之间的党争造成的,其党争的结果就是魏忠贤的阉党集团被崇祯铲除,书生气的东林势力卷土从来,借崇祯帝清除魏忠贤的机会,将许多政见不同者一并打压,最后只剩下东林党一党独大,没有任何实力来监督,制衡他们,他们在朝廷得势后,取消或降低了面向他们自己征收的税收大头的工商税,盐税和矿税,国库立马就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钱、钱、钱,没了钱,一不能救济灾民,二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军饷,没有钱谁替你去镇压农民起义,谁替你去抗击满清的入侵,明朝灭亡就在所难免。
明朝的灭亡如果要追本索源的话,就要上溯到嘉庆、万历时期;想当年朱元璋和朱棣都是亲手打下的江山,他们都有雄才大略,朱元璋废了宰相一职后,他们处理内政也是游刃有余。到了后几代帝王,从小深居宫中,蜜罐子内长大的主儿,不思励精图治,精力逐代萎靡,到了嘉庆万历时代,皇帝多年不理朝政,致使宦官势力把持朝政,国力逐渐衰败,东林党人只会内斗、敛财,毫无治国之策,双方你来我往互相牵制,到了天启年,天启帝也无心理政,魏忠贤趁机大势剿灭东林党,这种权力的平衡就此打破,魏忠贤向江南工商业者和大地主征缴重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国库也有盈余,北方战事捷报频传,魏党虽然乱政却稳定了国家。
崇祯即位灭魏党,助东林党,再一次制造了政党的权力平衡,东林党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碰到了一个无能的皇帝,他们赢了党争大明也亡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无休止的党同伐异,前几任留下来的超级乱摊子积重难返,官富国穷又加上内忧外患,明朝也该灭亡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