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明亡于万历虽然有些绝对但也不是没有道理。万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在本身没有能力打破“皇权—文官”共治模式下,采取了消极破坏方式。

从汉到明,皇帝最怕夺权,由此,武将权力日渐衰微,文官权力日渐高涨。这是历史规律。到了明朝已经形成稳定的“皇权—文官”共治体系。

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皇权的主要代表就是皇帝,同时,也只有皇帝能够代表皇权。无论是历史上的后宫外戚还是宦官系统,都是依托于皇帝存在。

(1)“皇帝—文官”系统内部各有各的职责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接受臣民的崇拜,敬仰,代表士大夫阶层治理国家。文官集团则辅佐皇帝处理具体事务,接受皇帝的领导,忠诚于皇帝。

在这个系统内,皇帝与文官各司其职,共同为帝国的繁荣昌盛努力。

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文官集团(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行为准则的知识分子)的领袖,他不仅要按照儒家的“圣王”标准履行既定的义务。包括参加祭祀,按时上朝,勤于政务,信任大臣等。同时也要充当最高仲裁者,即当文官集团有争论时,皇帝有必要对争论盖棺定论,防止文官的分化。

(2)万历的做法

万历十五年以后,他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年的消极罢工。长期居于深宫,不再参与祭祀,也不再例行早朝,不再对重要人事调整做出决断。总之,需要皇帝到场的场合他不再参与,需要皇帝做出决断的事他不再决断,选择置之不理。

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关于万历罢工的原因则不再赘述,或许是他对文官集团的虚伪消极对抗,或者是因为身体原因不便上朝,总之,帝国的最高领袖不再愿意与文官集团合作,共同治理国家。

(3)皇帝–文官共治的模式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皇帝只要不胡作非为就不会打破这个模式的平衡,即使皇帝无能、不干事儿也能有效的维持帝国地运转。

万历的问题不在于他无能、他不干事儿,而在于,他是私底下干事儿,干的事儿都是威胁这一“共治模式”的事儿。

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例如万历牢牢地控制住了宦官集团,当然,晚年时期开始失控。那么,宦官与文官从历史上说就是一对矛盾。

万历重用宦官本身就是来对付文官系统,因此,万历不再履行既定的法定义务的同时,更在暗中破坏整个文官制度。由此,“共治模式”彻底失效。

皇帝开始不重视文官,文官也就开是不在“效忠”皇帝。由此,掀开了“官宦之争”、打开了“清朝贰臣遍布”的大门。

毫无疑问,万历皇帝显然就是明朝文官制度的破坏者。

本文作者:坐古谈今特邀作者矢志不渝

其实这个很好解释,因为万历时期的大明从上到下,是真的乱。

原本接着隆庆新政的余晖,大明迎来了一代贤相张居正,在万历的前十年里把振兴大明这把火继续烧了下去,但是随着张居正的逝去,万历的心态开始有所变化,虽然在张师傅死后的三年里,万历依然勤政,但是工作重点是加强皇权,把不听自己话的人统统弄走。皇帝作风有点偏,做臣子的自然也就乱了套了。万历的党争就此开始,本来只有齐楚浙三党争斗,后来东林党成型,三方势力都想拉东林党做外援,然而东林党只想独占朝堂,好实现共同的目标。在中央,因为争国本一事,皇帝和东林党斗得是昏天黑地,大批官员被裁撤,但是文官们依旧坚持不懈,因为与东林党为敌,所以齐楚浙三党自然地站在皇帝这边,结果被东林党一一瓦解,可以说就这么个选继承人的问题,争的是朝局混乱,然后对于国家存在的种种问题,基本上都没有解决。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在地方,万历为了捞钱,派宦官去收矿税,但是派下去的宦官根本就没心思找矿,就是跟老百姓说你们家房子下面有矿,皇帝要给你拆了。老百姓无奈,只能花钱买太平。这种情况在东南愈演愈烈,最后逼得市人运动频发,专门对抗收税官。同时,也让东南的富人对政府失去了信任,转而将地产房产转到寺院和藩王名下,来逃税漏税。这就为后来大明财政枯竭埋下了祸根。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其实万历年间的党争非常可怕,可怕到间接促成了后金的崛起。当时女真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往关内销售黑貂皮,因为辽东李成梁已经在位多年,和每届首辅都有勾结,故而李成梁就是关外女真和大明的联系人。李成梁出于对努尔哈赤的歉意以及喜爱(军事天才),所以对努尔哈赤给予了高度的培养,利用他征服其他女真部落和蒙古人,随后东北地区最大的貂皮供应商就是努尔哈赤了,这样一来,李成梁就可以垄断皮草行业,来供养他的家丁武装。但是党争势头过大,以至于李成梁被牵连其中,最后被撤职,努尔哈赤失去了自己的中间商,皮草没得卖,就会没钱,没钱,女真人就不会再服从他的统治,于是乎在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努尔哈赤的反叛是因为没钱,而没钱的原因是因为李成梁这个中间商被调走,李成梁被调走是因为明朝党争。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所以这个历史界的主流观点没有问题,国家这么折腾,本来就病入膏肓了,再这么一折腾,就只剩半口气了,灭亡,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相信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几乎都听说过明亡于万历一说,这句话来自《明史》对于明朝灭亡的评价,“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就是说从明神宗万历皇帝开始,明朝已经种下了亡国的种子,那么神宗究竟干了什么事呢?

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明神宗,即万历皇帝,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48年,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出现“明亡于万历”这个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万历皇帝后期,沉迷酒色,“每夕必饮、每饮必醉”,将近三十年时间不上朝,导致荒废朝政。但是我们分析一下明朝的体制就会发现,大明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并不需要皇帝事必躬亲,不上朝并不等于不理政。即使是通过“谕旨”这种形式,万历依旧能完成“万历三大征”等国家大事。

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2、“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巨额的人力财力,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实力,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导致日后明朝国库甚至没钱用来镇压农民起义。

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3、万历时期,李成梁在辽东时期,放任了女真的统一,使得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成了明朝东北边疆最大的敌人。

4、党争,其实党争在历朝历代都存在,万历后期,东林党逐渐掌握朝政。明朝最终走向灭亡东林党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朝败于万历(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

“明亡于万历”对于这个观点还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也并不完全赞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