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地理因素(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家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明朝末年刚好遇上了气候中的「小冰期」,所以导致粮食大幅减产,农民没法填饱肚子,只好被迫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明朝。那麽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会那麽简单。其实「小冰期」对明朝的影响远没有那麽大。一个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往往是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首先,导致明朝灭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权贵阶层仗著自己的权势,从底层农民手中巧取豪夺,强占土地。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首先是权贵阶层可以通过各种特权,免于向国家缴税,而农民失地之后又无税可缴,所以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为了弥补财政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通过强硬手段给下面增派收税任务,可是权贵阶层依然有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结果就是朝廷的收税任务全部摊派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负的普通农民,生活又变得更加困苦。这就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演变成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军。

第二个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长年累月的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烧钱的项目就是战争,没有之一。历史上许多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都是被战争给拖垮的。仅仅是一场大型战争就足以掏空一个国家的家底,可是倒霉的明朝却偏偏要应对两线作战,即北方的满清和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军。

打仗要花钱,没钱就只好多征税,税赋加重又导致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越来越多,要镇压越来越多的起义军,就要花更多的钱。明朝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死循环之中。

这个死循环也并非完全无解,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内」。对明朝而言,当时最佳选择其实应该先与满清和解。割地也好,赔款也罢,能平息东北的战事才是关键。只要东北战事结束,明朝就能腾出手来彻底剿灭起义军势力,从而结束战争。然后再让国家休养生息,以明朝那麽大的体量,只要不发生战争,恢复起来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粮足时,收复东北也就指日可待了。不过,这种有损天朝威严的事情,作为明朝著名「键盘侠」的东林党人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在东林党一次次阻挠之下,明朝和满清最后的和解希望也破灭了。那么东林党人有什麽治国安邦的良策吗?答案是:没有!

第三个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后期的那几位奇葩皇帝了,其中第一责任人当属万历皇帝。这位爷在位48年,但却有长达30年不上朝的纪录。在万历皇帝的长期怠工影响下,原本家底丰厚的大明王朝终于被彻底掏空。万曆四十八年(1620年),万曆皇帝终于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而他留给子孙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

万曆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仅一个月就去世了。下一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比他爷爷万历帝还要奇葩,他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却热衷于做木匠活,还以自己是「鲁班再世」自居。明熹宗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在这七年时间里,大明王朝从破落走向了更加破落。接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检,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几乎没过上一天好日子,「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这是对崇祯帝在位期间生活的最贴切的评价。不过,崇祯帝虽然拼尽了全力,明朝最终还是在他手中被灭亡了。后世许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观地说,当时崇祯帝手中的「底牌」实在太烂,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在那种情况下都未必能力挽狂澜。

因此,明朝之所以会灭亡,主要就是由上述三个重要原因导致的。至于「小冰期」造成的粮食减产,这只能算是非常次要的原因。事实上小冰期影响最大的时候,是明朝灭亡后的1650年(清顺治七年)至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可这也是清朝国力蒸蒸日上,统治基础不断稳固的阶段。所以,明朝灭亡这个锅,真的不适合让「小冰期」来背。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地理因素(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家事)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地理因素(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家事)

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史学界一般归结为社会因素: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等等。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最近大胆提出,生态环境的异常变化,乃是造成明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曹树基教授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指出,明代后期至末年,中国进入一个异常干旱的时期,从万历帝到崇祯帝的半个多世纪内,中国多次发生全局性的特大旱灾以及更多次数的大旱灾。仅崇祯年间华北、华中和江南就数次发生全局性的特大旱灾,华北地区旱灾的年份大约占到崇祯时期全部年份的50%,灾区人口大量死亡,”人吃人”现象屡见不鲜。在旱灾频繁大面积发生的背景下,崇祯末年华北、西北、山东、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发生大范围的蝗灾,仅在北方就形成一条长达上千公里、宽达数百公里的蝗灾分布带,飞蝗所经之处千里赤野草叶不存。旱灾和蝗灾,对明王朝统治地区的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崇祯帝实际已经失去调控全国经济的能力。特大旱灾本身既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万历和崇祯年间北方又两次发生持续数年的鼠疫大流行。崇祯十六年至十七年北京发生的鼠疫,使全城人口的死亡率超过40%。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时候,城墙上平均每3个垛口才有1个赢弱士兵把守,自然难挡李自成的精锐之师。当清兵入关的时候,饱受鼠疫折磨的北方也无法组织兵源对抗。曹树基教授算了一笔账。崇祯十七年明王朝人口大约尚存13617万。与崇祯三年相比少了大约3580万,其中北方减少了2600多万。虽然不能确切地指出死于鼠疫的人口数量,但以太平夭国战争时期苏浙皖三省死亡人口为例,死于霍乱的人口占到70%。曹树基认为,明末万历年间的灾荒和鼠疫大流行,使华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而崇祯年间的灾荒和鼠疫大流行,对明王朝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灾荒不但造成国力匾乏人口死亡,而且直接导致了社会动乱和农民起义;鼠疫不但造成人口锐减无法征兵,而且导致社会生产能力的暴跌;社会动乱和农民起义不但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秩序,而且加快了鼠疫的流行,尤其在城市的流行。清兵能够顺利入主中原,除了吴三桂降清这一因素外,实际上与华北地区及附近省份已处于无秩序状态、没有人力物力支援对清战争有关。当华北地区及附近省份生态环境趋于正常并稳定下来以后,清王朝已经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退居南方山区的明王朝和农民军余部,已经无力抵挡拥有雄厚物力人力的清王朝的进攻。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王朝的灭亡,乃是明代后期华北地区及附近省份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明朝小吏明朝小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