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欲暗杀宋庆龄先杀杨杏佛

蒋介石为何欲暗杀宋庆龄先杀杨杏佛

宋庆龄

宋庆龄不屈不挠的斗争使

蒋介石

恨之入骨,欲下毒手,可一看到宋庆龄不仅在全国,而且在全世界享有的崇高威望,蒋介石又十分害怕,生怕触动宋庆龄引起自身的危机。而

宋美龄

的警告也让他心有余悸,但拖下去眼看民保盟运动声势愈大,又心有不甘。想来想去,蒋介石想到了三十六计中的“旁敲侧击”。

蒋介石在宋庆龄身边的人中,选中民保盟总干事杨杏佛做第一个下手的对象,“敲山震虎”、“杀杨儆宋”。

杨杏佛个子瘦高,浑身充满活力。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是总统府秘书处收发组长。后接受孙中山实业救国的劝告,赴美留学,专攻科学技术。杨杏佛的豁达性格和翩翩风度,赢得许多在

美女

学生的好感。宋庆龄就是那时与杨相识的。杨回国后,再次出任孙中山的秘书。孙中山逝世后,又任治丧委员会总干事。北伐时期,他在上海配合

周恩来

策动第三次上海武装暴动,胜利后被选为上海市临时政府常委。自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就一直开展反蒋斗争,参加过邓演达的中国

国民党

临时行动委员会。尤其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后,杨杏佛以其杰出的才干,代表宋庆龄四处奔波,救出许多同志,是同盟实际工作的主持者。人们曾说,邓演达是宋庆龄的左膀,杨杏佛是宋庆龄的右臂。

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带儿子小佛从中央研究院出来,没走多远,丧心病狂的特务就朝他们乘坐的汽车开枪了。杨杏佛知道自己不能幸免,极力用身体护住儿子。所以小佛的腿部中了一弹,幸免于难。杨杏佛连中数枪,壮烈牺牲,年仅40岁。司机也同时遇害。

听到杨杏佛的噩耗,宋庆龄只觉得天旋地转,她眼前发黑重重地摔倒在地板上。

她太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了。蒋介石背地里暗杀她的计划、制造车祸致她重残的阴谋,她并不知道。原来她总以为,蒋介石即便要动手,也得捏造个名目,把人先抓起来,那样总还有个营救的机会。她万万想不到蒋介石执政多年以后,竟然还会使出当年上海滩流氓的手法,进行如此卑劣的暗杀!

宋庆龄坐到了打字机前。随着键盘噼啪作响,一篇战斗的檄文清晰地出现在雪白的纸上……

20日下午,杨杏佛的入殓仪式在上海殡仪馆举行。宋庆龄通知民权保障同盟的成员前往参加,这将是同盟对敌人白色恐怖的一次示威。特务们借杨杏佛的死继续威胁其他成员,他们故意泄露出新的暗杀名单,上面赫然有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他们以为这些人将不敢出面,那样他们的阴谋就得逞了。

宋庆龄的勇气由于她外表的纤弱和美丽而更加百倍地显现出来。她把下午的倾盆大雨看作天公为杨先生哭泣的泪水,把疯狂乱舞的逆风看作反动派向革命者发出的淫威。她顶风冒雨,准时出现在殡仪馆门口。

面对一袭素衣、臂挽黑纱、神情肃穆的孙夫人,原准备在这里捣乱的特务们被震慑得缩起了脖子,他们不敢正视宋庆龄那因哀伤而显得美丽、因悲愤而露出威严的大眼睛。

一身正气的何香凝来了,铁骨铮铮的鲁迅来了,无所畏惧的胡愈之、沈钧儒、李四光、茅盾来了……入殓式由于宋庆龄的出席而提高了规格,也由于宋庆龄的出席震慑了特务而变得相对平安了,整个仪式显得庄严隆重。

三年后,鲁迅的逝世又让宋庆龄陷入悲痛中。

鲁迅因患肺结核病,体质很弱,但其精神和意志有强大的力量,特别是在坚持原则这一点上。他同孙中山和契诃夫一样,早年学医;在革命的坚决性方面,他可以同孙中山相比,而在文字的精炼方面则可以同契诃夫相比。中国青年特别热爱和敬重他,他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以最深沉的感情撰文悼念在中国反动派屠刀下牺牲的无数青年。他无畏地公开与白色恐怖相对抗(他参加一次抗议集会时,出门不带钥匙,表示不打算活着回家的决心)。他以犀利的讽刺,无情地撕去旧中国“吃人的社会”中种种封建伪善的假面具。他怀着喜悦的心情,欢呼中国红军的奋斗所带来的黎明。在救国运动中,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宋庆龄曾回忆说:“他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骨头最硬的成员,每次开会时,鲁迅和蔡元培二位都按时到会。”她把准时作为一项很重要的优良品德。她自己努力做到,对那些所谓名人经常迟到、让“无名小卒”们苦等的做法最为痛恨。

1936年6月间,在救国运动的初期,医生就已诊断出鲁迅的病情严重。宋庆龄试图说服他接受去苏联疗养的邀请,给他写了一封充满热情的信:

“我恳求你立刻入医院医治!因为你延迟一天,便是说你的生命增加了一天的危险!!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着中国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她写这封信时自己也在住院。她患了阑尾炎,又耽误了一段时间,所以在医院住了六个星期。她是在医院里听史沫特莱说才知道鲁迅病重的。她举自己延误割治为例,接着说:“我万分盼望你接受为你担忧、感觉着极度不安的朋友们的恳求,马上入医院医治……我希望你不会漠视爱你的朋友们的忧虑而拒绝我们的恳求……”她在信首称鲁迅为“同志”,这在她是最高贵的字眼了。

但没有人能够劝说鲁迅在祖国危难的时候离开。他逝世时年仅55岁。他的死正如他的生一样,成为救国运动的战斗号角。

在鲁迅去世的当天,宋庆龄就在鲁迅寓所同他的遗孀许广平、兄弟周建人、密友和文学同行冯雪峰(他也是上海地下党代表)一起商量丧事的办理。在场的还有两位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曹禺和小说家巴金。大家决定在万国殡仪馆盛殓,在万国公墓安葬。冯雪峰等地下共产党人不能在公开场合露面,所以宋庆龄不仅担任治丧委员会主席,并且亲自前往选择墓地、偿付费用并参加守灵。

10万人冒雨参加了为鲁迅送葬的行列。工人、教师、学生、妇女排成整齐有序的队伍,高举横幅,齐唱救亡歌曲。宋庆龄像她为雷娜·普罗梅及杨杏佛送葬时那样,在最前列步行。在墓地,她在悼词中说:“鲁迅先生是革命的战士,我们要继承他战士的精神,继续他革命的任务!我们要遵着他的路,继续他打倒帝国主义,消灭一切汉奸,完成民族解放运动!”

安葬后,她又跟着群众步行回去。如通常那样,她自始至终同群众在一起不仅是为了鲜明地表示她的立场,又是为了保护群众,因为当局曾策划用暴力来破坏这次葬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