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民党部队中与八路军关系最好是孙殿英部

为何国民党部队中与八路军关系最好是孙殿英部

孙殿英将军

  靖任秋(1905-1996),江苏铜山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从1931年起,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他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纵横龙潭虎穴长达10多年,始终处于国民党特务搜捕、监视、圈套之中,明谋暗算,无间无常,斗智斗勇,屡历险境。不仅如此,他还能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作出一番事业,立下丰功伟绩。

  然而,在很长的时期内,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位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后来,一部靖任秋回忆录《纵横龙潭虎穴间》,才将这位尘封了数十载的虎胆英雄呈现在世人面前。

  成书起因于审查

  靖任秋曾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做秘密工作,因此,解放后不可避免地受到审查,前后两次,共计16年之久(1955年到1962年,1967年到1976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审查,在极左思潮的驱动下,专案组必欲揪出一个“大叛徒,大特务”而后快。

  面对长时期的审查和不公正待遇,靖任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他在书中写道:党强调社会关系清楚是必要的。在全国胜利以后,对一些同志的社会关系加以审查了解,以保障队伍的纯洁,也是必要的。当然,社会关系复杂,审查起来很麻烦,有一段时间可能不被信任,这些问题,党会作为经验教训加以总结,个人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能耿耿于怀。

  第一次审查,历经数年没有结果,后来,还是在周恩来的过问下才得以解决。对此,靖任秋满怀深情地写道:恩来同志关怀人,体贴人,想办法解决下属的困难,有很多事使人难忘。在他领导下工作,死而无怨。我听到总理去世的消息时,还在干校关着。70多岁的老头子了,坐过牢,遇到极大的危险,从未掉泪,但听到总理去世,我痛哭失声,群众也都很悲痛。我有许多事都受到他的关怀,1957年审干(应是1955年笔者注),拖了很久未作结论,以后还是总理作的结论。他处处使人难忘。

  靖任秋从事兵运工作的10多年历史是审查的重点。专案组对所有可能引起怀疑的人与事都穷追不舍,就连一些细枝末节也要求靖任秋反复“交代”,力图从中找出问题和矛盾。这就迫使靖任秋不得不反复回忆,竭力从记忆的深处搜寻点点滴滴,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因而,留下了10余万字的“交代材料”。

  在被审查期间,靖任秋手头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完全是靠回忆。人的记忆出现一些误差简直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历史事件的日期和有关人名、地名、数字等,更是容易混淆。值得庆幸的是,1959年,靖任秋对第一次审干时的“交代材料”做过三次认真的修订与考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专案组解散,靖任秋重新获得自由,在隔离审查期间写的近千页的“交代材料”也归还给了他;除此之外,靖任秋还得到了经过修订的第一次审干时写的“交代材料”。两相比较,绝大多数内容是相同的,甚至有些遣词造句都完全一样;但也有个别问题和若干细节有些出入,这是在专案组的“帮助启发”下,靖任秋逐渐澄清自己记忆的结果。
<!–end–>

  靖任秋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利用工作之余,陆续在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过5篇回忆文章(陈霞飞、陆诒整理2篇),此外,陈霞飞还根据他的回忆录音整理了《兵运纪实》,刊登在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92辑上。这些已经发表与尚未发表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中共隐蔽战线上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动记录。

  后来,这些资料转到其子靖叔平手里。望着厚厚的文稿与资料,靖叔平心中就像有一团火在燃烧,他决定将其整理、编辑成一本回忆录。

  靖叔平规定了如下编辑原则:回忆录要力求准确、全面地反映父亲靖任秋的革命活动和社会各个层面;忠于历史,仅对文字衔接和标点做了一些技术性的整理,对部分内容作了删节,此外,均保持原貌;诸材料内容繁简不同,尽量选择叙述详尽的;情节描述前后有所出入,基本以靖任秋本人手写的材料为准,以写作日期在后的材料为准。

  在编辑的过程中,靖叔平也补充了一些材料。比如:靖任秋在“交代材料”中写道:他是因军阀孙殿英的出卖而被捕的。孙殿英密电长官司令部,列举了三条“罪状”。靖叔平补充了一个资料:“据妈妈讲,靖的共党嫌疑还包括‘不嫖不赌’这一条。”作风正派,“不嫖不赌”,竟作为判定靖任秋是共党嫌疑的证据,真令人啼笑皆非。这说明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再比如,在“交代材料”中,靖任秋写道:1941年底,其妻彭文带着三个孩子到西安监狱中看望。亲历此事的靖叔平,在回忆录中补充:姐姐回忆,在去的路上,我们三个紧紧跟着走,路程很远,有十多里,天寒衣单,肚子也很饿,默默无声。妈妈说:“我们去看望爸爸,我们去给爸爸过生日,见了爸爸要给爸爸磕头。”……爸爸见孩子们都来了,很惊喜。待舅舅放下挑子,妈妈对我们说:“给爸爸过生日,你们开始吧!”我们三个就一齐跪下,趴在地上给爸爸磕头。妈妈站在一旁对爸爸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没有流眼泪,我们也没有哭,在那种时刻从没有见过妈妈流眼泪。

  在回忆录中,靖叔平补充的材料并不多,但都很精彩。

  2009年,这本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回忆录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书名为:《纵横龙潭虎穴间靖任秋回忆录》。

  行文类似于“交代”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回忆录。

  其一,它明显带有“交代材料”的痕迹。为了便于专案组的调查核实,靖任秋“交代”涉及的每一件事,都会不厌其烦地把时间、地点以及当事人的情况、线索写得一清二楚。而一般的回忆录是不需要写这些的。比如,1941年8月,靖任秋被捕,在监狱受审。其“交代材料”就详细地把审判官作了一番描述:主任军法官的姓名,当时问过同监的犯人,现在也忘了,北方口音,中等身材,面貌无什么特点,白净面皮,像个知识分子,年岁40上下。回忆录还写道:“文化大革命”当中,审查我的专案组,在青海省偏远的浩门农场,找到了这位当时的上校主任军法官,他还叙述了当年审问我的情况。

  其二,内容经得起检验。在被审查期间,靖任秋“交代”的主要情节乃至某些细节都经过查证。前后两个专案组花费10余年的时间,不惜代价地在茫茫人海中查找人证,不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不论职位高的还是低的,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被找到,力求通过旁证检验靖任秋“交代”的真伪。虽然专案组的目的没有达到,但却把他的历史查得一清二楚。同时,专案组的核实也证明他的“交代材料”是可信的,是真实的。因而,在此基础上整理、编辑的回忆录也是真实可信的。

  其三,生动具体,可读性强。回忆录文笔很好,生动具体,充满激情。比如,“越狱”与“千里逃亡”两节,靖任秋写得非常细致,把如何准备,如何实施,如何逃出魔爪,甚至连怎样“混”饭吃,在什么地方过夜,都写得细致具体,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靖任秋是从这个监狱唯一成功越狱的幸存者,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没有非凡的勇气,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坚韧的毅力,是不可能创造这个奇迹的。

  读罢此节,笔者还有一个感觉:靖任秋虽然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写的“交代材料”,但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他仍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要融化冰,自己就应该是火!

  靖任秋正是以火一般的激情,感染吸引着读者,扣动读者的心弦。

  回忆录还对当时的社会百态,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有详细生动的描述,可以说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生动的画图,这也是令人爱不释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靖任秋成功越狱,逃到了河南地界,回忆录写道:那时,豫西遭灾荒,就是河南老百姓说的“河南四荒,水、旱、蝗、汤(恩伯)”四大灾荒。沿泛区从新郑一带到鄢陵、扶沟,沿途很多白骨无人掩埋,讨饭的多得更不必说了。晚上在扶沟住下,出来走走,遇到卖豆腐脑的摊子,旁边有个十岁左右的女孩,躺在那里不动。跟她说话都不答应。我问卖豆腐脑的大爷是怎么回事?大爷说:家里没吃的,饿了两天,已经不能动了,再饿下去就要饿死。我拿出30元钱,向卖豆腐脑的说:老大爷,咱俩一起做件好事,我把30块钱交给你,你每天给她买两个馒头吃,救这孩子一条命好不好?大爷说:这样的好事我还不做?

  内容极值得研读

  《纵横龙潭虎穴间》一书,着重记载了靖任秋在隐蔽战线的特殊形式的战斗,主要是两方面的斗争经历。

  一方面是在国民党军队中做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

  靖任秋曾先后在杨虎城部与孙殿英部从事秘密的兵运工作。与绝大多数的中共“卧底”不同,靖任秋不搞情报,不搞暗杀,不搞物资,而是在国民党军队中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具体说,就是对某个军阀施加政治影响,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之能与共产党合作,从而配合当时军事战线的斗争。

  1932年,受到蒋介石缉捕的靖任秋来到了军阀孙殿英处。孙知道靖任秋曾在杨虎城部供职,对甘肃、陕西的情况很熟悉,也有一张关系网,因此挽留他。

  根据党的任务,靖任秋愿意留下来,但考虑到自己被缉捕的情况肯定隐瞒不了,于是坦陈:“蒋介石打电报要捕杀,故不得不从西北出来,如留尊处,恐将有不便之处。”

  孙殿英则很痛快,说:“你放心,不要说蒋介石打电报来,就是他把电台搬来,我们也不管他。”

  那么,为什么孙殿英会将一个“共党嫌犯”留在自己的身边呢?

  靖任秋这么分析:“这是因为,这时蒋介石跟他们是主要矛盾,共产党对他们倒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

  正是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政府的小军阀之间的矛盾,靖任秋才能在国民党军队中立足,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由于靖任秋是“共党嫌犯”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因此,周旋于国民党高级将领和特务头子之间的他也就始终处于危险之中。这更增加了靖任秋的传奇色彩。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在山西太原,周恩来当面给靖任秋布置任务:争取孙殿英坚持华北抗战,同八路军建立良好的统战关系。

  靖任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曾经这样评价:“党中央认为,国民党军和八路军的统战关系,从全国说孙部是最好的。”

  靖任秋经历的险境难以胜数,其回忆录有生动详细的记载。

  另一方面是利用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策动敌军起义。

  由于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靖任秋建立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他参与策动5次敌军起义,除策反何戒僧失败外,其余4次都获得成功,影响极大。

  1944年夏,靖任秋成功策动伪军王道部起义。关于这次起义,靖任秋在回忆录中写道:王道是在抗日战争中,伪军第一个起义的。他的起义对伪军影响很大。到根据地后,他的部队照旧归他带领,凭这一条,他又给我们策动了另一支伪军部队起义,那就是1944年夏秋,驻益都莫振明旅的起义。莫过去是他的部下,这个旅的起义也成功了。

  接着,靖任秋策动伪军王天祥部起义。王天祥曾是靖任秋的属下,利用这层关系,靖成功策动王天祥部在河北大名起义,与八路军里应外合,全歼城里的日本兵,揭开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战略反攻的序幕。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靖任秋参与策动高树勋新八军起义。高树勋起义对于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扩大这次起义的影响,中共中央开展“高树勋运动”,在不少国民党将领中产生了连锁反应。

  尔后,靖任秋又策动廖运周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率部起义。这次起义的意义无法估量,不仅让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的突围计划告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失败方式,让黄维兵团的将士们在心理上遭受了沉重打击,丧失了抵抗的意志。

  靖任秋这样总结策反廖运周起义的特点:一没有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发展组织,二不在其他条件不成熟时要求他行动。通过上层工作,先建立情报关系,从敌军阵营中弄清楚敌军情况,一旦时机成熟,在他的配合下,把部队拉过来。事实证明,这种办法是有效的。

  靖任秋成功地策动4次重要的起义,在中共隐蔽战线上功勋卓著。总结策反的经验,靖任秋深有感触地写道:“我参与策动何戒僧、王道、王天祥、高树勋、廖运周率部起义,都沾了社会关系的光。在建立社会关系的当时,不一定起什么作用,到一定的条件下就起了作用。当时,没有人想到会起这个作用,到时候它就会起作用。因此,不要害怕社会关系复杂。怕社会关系复杂,不是从工作出发的观点。”

  有专家指出: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军事、政治、经济战线的斗争外,隐蔽战线的作用也不能忽略。《纵横龙潭虎穴间》就是反映中共隐蔽战线特殊形式斗争的书,一本值得认真研读的回忆录。靖叔平在序言中写道:“这个回忆录反映的军运工作是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军事斗争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记载了革命洪流中的这一波细浪,对更全面地了解那一段历史具有保存的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