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粗略地看过三国演义,我有自己的看法:作者倾向刘备和诸葛亮,并尽力美化。真正有本事,有才能的是曹氏父子。虽然最后三国归晋,也就是归了司马之家,但司马义是小人,却是机会主义的胜利者。至于你提问的诸葛亮的仁义礼智信,是作者的匠心美化。
感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
,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
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
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
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
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
封他为武兴王
1.仁.《后出师表》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
,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
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在蜀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任不忘讨贼兴汉..
作为诸葛武侯我想在其心中一定是为天下黎
民苍生安定 海晏河清为己任的仁者之心之下
才会有六出祁山到五丈原谢幕不屈之壮举.
2义.《七擒孟获》
为重兴汉室,诸葛亮点兵南征,与南蛮首领
孟获斗智斗勇,先后七次擒住孟获。前六次
诸葛亮都故意放走孟获,蜀营大将都不理解
,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
让人心服。而德的最基本就是义.义到极致才
能配得上德 .到了第七次,诸葛亮智破乌戈
国藤甲兵,七擒孟获,终于使其心悦诚服,
南中于是安定。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
仍要继续放他走。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
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您代表着
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这
也代表孟获对于仁义的长者一种义的回报了
3.礼.《三顾茅庐》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受徐庶推荐,
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
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
宜屈尊以相访。” 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
弟,礼贤下士,草庐三顾拜访诸葛亮出山辅
佐.以上可以看出一个对礼要求如此严格的人
反思自己难道会比别人低吗.更何况我们中华
民族向来都是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礼仪
之邦呢.
4.智《空城计》
《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
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
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
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
其情节为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
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
琴, 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
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
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诸葛武
侯在当时所处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
对方的如此高明策略可谓中国民间智慧的化
身.
5.信《白帝城托孤》
最经典是刘备脱孤时候对诸葛亮说的这句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
定大
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
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
足失措。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
之节,继之以死!”后六出祁山到五丈原病逝.
来践行自己对先主的承诺.
此时想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
心中感慨万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