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对于王国维的死因,前辈学者们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大致有为清王室殉节、为传统文化殉节、担心北伐军迫害、怕欠罗振玉的钱还不上这些原因。当然,欠钱之说已经被相关学者否掉了,罗振玉和王国维是真正的君子之交,不存在有逼王国维还钱的事儿。

不过,一般来说,还是为清王室殉节和为传统文化殉节这两个显得靠谱点,原因就在于他自杀的地方——鱼藻轩。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鱼藻轩这个名字不是没有来历的,古人起名都讲究风雅,喜欢附丽诗词,鱼藻轩正是得名于《诗经·小雅》里的“鱼在在藻,依其于蒲”一句。

东汉最著名的经学家郑玄,对这句话曾有过自己的见解。藻,水草也,鱼之依水草,犹人之依明王也。

王国维本人是国学大师,对四书五经可以说是烂熟于胸,自然是知道鱼藻轩得名之源以及郑玄的这句注解的,他选择在鱼藻轩自沉,就是表明了他的殉节之志。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当然,说担心北伐军的迫害也不是没有缘由的,毕竟在这一年,北伐军就枪毙了叶德辉和王葆心两位学者,王国维也因此事多次表示不想再受一点辱

个人觉得,王国维早存死志,北伐军对学者文人的迫害是让他最终选择将心动付诸行动的导火索。所以才会有王国维遗书里开头著名的那句话: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王国维的辞世,是文学界一直以来的一个谜题,为什么一代国学大师,享誉国际的知名学者,清华的注明五大导师之一,到底是因为什么事过不去才选择有湖自尽的呢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1927年6月2日早上,王国维一如往常的洗脸刷牙,吃完早饭后,到书房去读了我今天要看的新闻报纸。起身到办公室给这一批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认真的评定了成绩,之后和侯厚培一起讨论了研究生院新一届的招生事宜,临走时,问侯厚培借了两个大洋,出门招呼了一辆黄包车,行驶至颐和园,点燃一根烟徐徐的吸完,纵身一跃,跳进混明湖中。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纵览文坛,大师自杀陨落的数不胜数,古有屈原为国恨,仅有林奕含为解脱。

但唯独王国维这一跳,成了世纪之谜,如果说他终于大清殉国,但就他领了清华的职务来看也不至于,

郭沫若几次笔播说他是因为无能力偿还债务而羞愧愤怒轻声,但从他对自己后事的安排和身为国学大师的胸襟来看,也不至于未钱寻短见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也有人说他是因为文化,他一生沉迷于寻求哲理,探求史诗,眼看文化衰落,自身无力扭转极度焦虑,唯有一死才能给或者的人最大的哀伤使其能珍惜文化和人才,自己安心。

是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造就了他的死亡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呢,欢迎评论探讨

许是因为北伐军的出征让他认清了清朝终已覆灭,许是因为与亲家好友罗振玉的决裂,又许是因为国学文化在那个战争年代的衰败没落……


王国维:学术开明的封建“老古董”?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看到王国维,你最先想到什么呢?

是后脑门上拖着细长小辫子的古怪小老头?
还是90年前跳昆明湖自沉的前清遗老?
亦或是提出读书“三境界”的国学大师?

而今天,博库君便要告诉你们一个不一样的王国维。

才华横溢的学术巨子

首先,博库君先和大家来分享一下这位学术巨子的重要成就。

王国维先生,是民国时期便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他在文学、美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都极其卓著。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在「文学」方面,先生编著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名文集,其中尤以《人间词话》中读书治学的“三境界”最为突出。

先生曾说,读书是有三大境界的:

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坚定追求,即制定一个目标;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努力,即不放弃不气馁;

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融会贯通,即在长期积累之后的茅塞顿开。

这也与现今人们剖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不谋而和。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的成功都需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确定目标;向目标努力,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不放弃不气馁;然后在关键时候,挺过来了,便获得成功。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在「美学、哲学」研究方面,最值得提及的论著仍然是《人间词话》。先生认为我们审美中最需要的能力是“求真”

王国维以为,每个人在现实人生的痛苦主要都源于我们内心欲望的无法满足。但寻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幸福就必须要远离名利欲望的侵扰,思想独立而不矫揉造作,求真务实为最优。

而先生在「古文字学、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则主要在于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上。

民国时期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中都刻着甲骨文,这也就成为了鉴别古董真假的重要途径。王国维先生正精于此道。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不少古玩收藏者曾请先生屈驾鉴别古铜器,先生认为是假的,也不讲委婉曲折的这一套,当面直接就说“靠不住的”。

对方自然会觉得有些没面子,便开始从这个古器的色泽青绿、文字精致等方面企图掰回一点颜面。但先生依然不多说,只淡淡地再来一句“靠不住的”。

一个矛盾的封建“老古董”

毫无疑问,王国维先生是一个优秀的学者。

他治学严谨细致,博采中西之长;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教育教学方面,要求主动学习西方文化中的“体育”与“美育”。

但难以想象的是,这个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向西方学习,追赶时代潮流的学者,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老古董”。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他对前清王朝和废帝傅仪有一种盲目的推崇与忠诚,也就是所谓的“愚忠”。

正如郭沫若给予的评价——王国维的头脑是近代式的,而感情是封建式的

1922年,机缘巧合之下,王国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换而言之,他成为了少年皇帝的老师。

在任职“帝师”的阶段,傅仪待王国维确是“彬彬有礼”的。傅仪虽为一国之帝,但却从不以君臣之仪对待王国维,他会与王国维同事同游,甚至连吃饭都叫上王国维围坐一桌。

那个时候的清王朝虽然已经岌岌可危,但皇帝仍有皇帝之名,儒学中的“君臣之礼”依然没有完全废弃。可想而知,这对思想本就封建的王国维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所以,在1924年废帝傅仪被驱逐出宫之后,王国维仍旧以“前清遗老”自居。

在北大的校园里、清华的讲坛上,先生的脑袋后面一直拖着一条又细又长的小辫子——那是封建清王朝的标志与象征。

甚至于,在1924年傅仪被驱出宫之时,王国维先生还约上了好友罗振玉等一帮子的前清遗老,企图跳金水河殉清。

虽然因为家人的阻挠没有成功,但1927年6月2日的上午,在北京颐和园里,他终是一头栽进了昆明湖。

许是因为北伐军的出征让他认清了清朝终已覆灭,许是因为与亲家好友罗振玉的决裂,又许是因为国学文化在那个战争年代的衰败没落……

具体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就这么潦草的,王国维先生“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颐和园王国维(王国维在颐和园的什么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人物说人物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