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知乎(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的故事)

这个主要是:清明到啦,百草生长,雨水增多,年年添土除草,防止雨水存留过多,冲会墓莹……严重情况还会致使先祖尸骨无存,悔之不及!

祭奠、扫墓、叩拜等习俗,也是对先辈、亲朋、逝者的缅怀、崇敬,也是传统美德;告慰、安慰亡灵,同样也是安慰自己,以免牵挂、思念之情……

——风俗习惯、传统美德、敬畏缅怀、保护墓穴、祈祝保佑、:子孙满堂、平安幸福……

早些年,我们华北地区有个风俗习惯,因为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坯房,为此,都在开春后,泥补房屋,房顶、房山、前后墙都要重新泥补一遍,目的就是防治雨季到来时屋漏偏早连阴雨。

由此及彼,由阳而阴,人们不得不想起自己死去的亲人。逝者的坟墓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肯定会冲漏冲毁,肯定会杂草丛生。我们人间住的房屋不能漏雨,那么,失去亲人们的坟墓能看着漏雨吗?那就选择雨季到来之前的清明节,去给失去亲人们的坟墓添坟、除草、烧纸钱,这就叫扫墓。

其实,扫墓文化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流传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一直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那么,第一个扫墓的人是谁呢?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卫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 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知乎(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的故事)

谢谢邀请!

古诗有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现在,每年清明节,民间都有扫墓的风俗,那是为什么呢?

清明是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此时正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大好季节,万物生长到这个时候,都转为一片青绿,都清净明洁,所以称之为清明。古代人在这一天踏青游览成了风俗,但清明节扫墓却是很后才有的。

在古代,因为清明节是紧跟着寒食节的,就是张说《奉和寒食作应制》诗说的“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寒食禁火,所以清明那天,还有皇帝赐火和宰相分钱的制度。韦庄《长安清明》诗说:“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意思是说,清明节宫内刚赐予点火,宰相就悠闲地分钱给寒食踢球游戏得胜之人。道路上大宛进献的红色叱拨马正在乱叫,绿色杨树上高挂着画般的秋千。说明秋千在清明节还是宫女继续活动的游戏。

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知乎(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的故事)

清明节的植树和扫墓,大概是为了在春天的美好季节里,对祖先表示一些孝道,寄托哀思。《全唐文》卷三十有玄宗《许士庶寒食上墓诏》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亭,何以用展孝思,宣许上墓拜扫,申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撒馔讫,泣辞,食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意思是说,寒食节扫墓,古代记载礼仪的经书上没有记载。近代相传,渐成风俗。士人和百姓因无庙堂对祖先进行祭祀,怎么能展示孝道和思念之情?应该允许他们上墓拜扫,在墓地表明礼节。在南门外进行祭奠活动,撒完祭品后哭着辞别。食祭品可随便在哪里,但不能奏乐。把这些礼节编入大唐五礼,永远作为长久的制度。这说明从唐代开始正式规定有寒食扫墓的制度。宋代也沿袭了这种风俗。如陆游《寒食》诗说:“小市禁烟余,东效展墓初。”也是说寒食节扫墓寄托哀思。

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知乎(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的故事)

到清朝的时候,寒食和清明似乎已合在一起。《燕京岁时记.清明》记载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世族之祭扫者,于祭品之外,以五色纸钱,制成幡盖,陈于墓左,祭毕,子孙亲执于墓门之外而焚之,谓之佛多,民间无用者。”说明清代对寒食和清明已不分,但有扫墓的风俗。世家大族还供祭品、烧纸钱。《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四《王礼三十》还有“清明节敷(施)土于宝城(先王园陵)仪”的记载,这是王室在清明节为祖先坟墓加土仪式,礼节非常隆重。这些都说明,在清朝,从皇帝到平民,在清明节都有扫墓和祭祀祖先的风俗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印象历史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