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清明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在你家乡清明扫墓又有什么讲究吗?

清明节来源于寒食节,更早则来源于阴历三月三的上巳节。

清明节是一个节气,并非一个节日。当然了,对于节气,过去国人也都是要庆祝的,只是分大小节气,庆祝方式不一样,有的节气不是很明显,大家也都一带而过。有的节气则正当时令节序之大变,自然要引起重视,也就会有各种庆祝仪式了。

节气最早商周时期就有了,商朝有了四个节气,分别是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早战国的《吕氏春秋》记载了八个节气。可以看出,东周时代应该已经逐渐出现了节气的说法。这是节气产生的大概时间。到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完备了。

有人不明白节气是个啥玩意。这么说吧,节气其实就是太阳历

中国古代很早就实行阴历,也叫月亮历。因为是夏朝就有了,所以也叫夏历。但是这个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制定的,对农时没有什么帮助。人们忙农时,秋收冬藏,完全是按照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安排的,因此必须要有太阳历才能指导农事。于是,二十四节气就诞生了,按照二十四节气,人们安排耕种收获非常方便准确,就把夏历和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行程了“农历”。

因此,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是表明春天的一个节候而已。但是,清明又有个非常特殊的特点,清明的日期,恰好与三月三上巳节、寒食节(禁火节)重合了!


上巳节:这个时节,自古都出来庆贺!

上巳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其实就是三月三。这个节日上古就有,而且是一个重大节日,在唐朝甚至全年三大节日之一。《论语》有上巳节的记载,比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说的就是上巳风俗。《诗经•国风•郑风•溱洧》中描写的男女相谑,互赠芍药,同样是上巳节的风俗。

中国人清明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在你家乡清明扫墓又有什么讲究吗?

再熟悉的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上巳节书写《兰亭集序》了!当时一大帮文人,齐聚兰亭,曲觞流水,共赋诗文,堪称盛事,王羲之一激动,遂写成了最伟大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这事就是三月三上巳节。

上巳节,是上古人们在冰雪消融,仲春之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趁着春日阳光,到郊外浆洗、沐浴、郊游、宴饮,是一个非常朴素、美好的节日。最初的上巳节主要是洗头发,叫祓禊(fuxi),洗濯沐浴,去除不祥。后来,还发展成男女春天相会的节日。

现代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还在过上巳节,山东胶东地区,每年三月三都要“赶三”,其实就是大集,非常隆重,其实这也是上巳节的遗迹。

三月三,大约就在清明节前后,有时候非常贴近,甚至重合,有时候又差几天,这是因为阴历的闰月之变化,会导致日期变化。

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个时节,人们自古以来都有出门庆祝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昭示了节气,物候的变化!见那么多鲜花盛开,谁能不心动呢?不出门,还待家里干啥呀?

那么寒食节呢?

寒食节,又叫冷食节。顾名思义,就是此日不能生活做饭,不仅不能生火,其他跟火有关的都一律禁止。人们只能吃冷饭。古代寒食节随时代不同时长不一,有时候长达一个月,有时候只有几天,甚至只是一天。

寒食节与清明节紧紧相邻,往往是头天是寒食,第二天就是清明。在胶东地区就是连着过,第一天真的不做饭,吃冷饭,第二天吃清明节的鸡蛋,并扫墓。

中国人清明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在你家乡清明扫墓又有什么讲究吗?

寒食节的来历,自古以来都附会成是晋文公重耳和介之推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处能找到,本文为方便读者,仍然在此简单说明一下:当初春秋时期,晋国宫廷发生内讧,公子重耳逃往他国,随从中有介之推。重耳在外流亡期间,吃糠咽菜,生活十分困苦,介之推就“割股奉君”,就是割下大腿肉煮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晋国成了晋文公。晋文公忘记了介之推,没有分封奖励。介之推就携老母隐居到了绵山。后来有人告诉了晋文公,晋文公大悔,邀请介之推出山入仕,但是介之推不从。晋文公为逼介之推出山,竟放火烧山,结果最后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在山上已被烧死。为纪念介之推之恩德,晋文公遂下令每年此日禁火,这才有了寒食节。

这个故事显然是附会的,不光现代人附会,古人也很早就附会此说了,汉朝人很会附会,不仅是这个寒食故事,还有很多,林林总总,这里也不赘述了。

寒食禁火,应该是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寒食又跟清明相邻,想来寒食的日期也必定与“节候”有关。这种节,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指定的,就像24节气一样。寒食既然与清明相连,也必然是根据太阳运行制定的。

至于寒食的产生,许多学者认为是来自于古代中国的“改火”习俗。古人没有打火机,所以要常年保留火种。每年仲春季节,古人会把燃了一个冬天的“火种”熄灭掉,然后再重新点燃。《论语•阳货》记载“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旧谷吃完,新谷初生,正是青黄不接之时,也就是仲春之时,那时候要“钻燧取火”,正好契合古代“改火”习俗。

如此看来,寒食节相必是仲春之时“改火”的一1个节点。

再来考察,根据《周礼》记载(这个周礼实成书于两汉,但是记载的事项应该是实事)“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说“每年春季过了一半的时候,(官吏)就敲木铎警告国内百姓要禁火”。木铎,大家都知道,就是木头做成的能敲响的梆子,类似农村卖豆腐的敲的那种木梆子。周人特别喜欢教化民众,经常用敲木铎的方式发布政令,采集民情、民乐、民歌,劝耕化民。这个记载是警告民众要在仲春禁火。

周人为甚要在仲春禁火呢?原来,夏商周时期,农业仍然是非常落后的,人们为了开荒种地,或者增加土地肥力,经常在春季开耕时烧荒,而仲春之时,天气特别干燥,也适合焚烧荒草,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农业技术。然而仲春时节,万物萌发,天干物燥,春天又极多风,烧荒极易引发山火,危机百姓贵族安全。遂有官吏“以木铎休火禁于国中”。因为农业生产和太阳运行的节候密切相关,则烧荒、修火禁就会在基本固定的时间,后来逐渐形成了习惯。既然修了火禁,自然从这一天开始这可能就只能吃冷饭了,这是可能“寒食节”的真正来历。

至于介之推与晋文公的传说,同样是有关“放火烧山”的故事,最后的结局同样是禁止燃火,这可能是古人试图通过故事的方式“教化民众”,已达到春季防火之目的。

有上巳节我们可以得知,上古人们就已经形成了在这个时节纪年,沐浴,出游的习俗,寒食则是周代官方推行的禁火的习俗,而清明又是节气,三者都在同一时段,因此逐渐归到了一起,成了现在的清明节,只留下了祭祀扫墓之一说。

大家发现没有,唯有清明节叫“扫墓”,其他祭奠先人的节日,都没有扫墓一说。

为什么唯独清明节是扫墓呢?扫墓就是拔除坟墓的杂草,清扫坟头使之清洁,这个和上巳节的沐浴清洁有关,先人也要清洁吧。

也跟“寒食禁火”有关,清明节不能燃火烧纸,代之以“扫墓”打扫坟墓纪念先人,联想起来是不是很有趣呢?

我的家乡要挂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乐历史乐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