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史上应该记住的弱女子:缇萦

中国刑法史上应该记住的弱女子:缇萦

缇萦上书救父

  中国刑法史上应该记住的弱女子——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咏史

  汉·班 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班固是汉朝著名历史学家,作诗非其所长,但在诗歌发展史上,人们总会提到他,因为他在诗歌创作的两方面都开了风气之先:一是文人写作五言诗;二是诗有“咏史”之作,始于班固。而在这两方面奠定他诗歌史上地位的,正是这首五言诗《咏史》。这首诗记述了西汉奇女子缇萦的故事。这首诗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质木无文”,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不高,其实凝练与朴实也是一种美。

  班固因为写《汉书》曾遭受过两次牢狱之灾,第一次多亏他的兄弟班超上书为他辩白,费尽周折才把他营救出来。第二次却再没有人来营救他,班固最后惨死狱中。这首诗大约写于班固晚年被关押的时候,他是在写史事,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悲痛心情。班固的子孙都很不孝,他下狱后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解救他,所以他才发出“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感叹。

  谁说女子不如男,少女缇萦为父进京申冤

  缇,是红黄色、丹黄色的意思,作名词用时指“橘红色的丝织物”;萦,缭绕,回旋缠绕的意思。缇萦的意思是艳丽的红色和黄色缠绕交错的丝织品。缇萦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洗清冤情,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刘恒深受感动,因而废除了残酷的肉刑。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山东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在当地有点小名气。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会拍上司的马屁,就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个贵妇得了重病,请淳于意到家诊治。贵妇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但是贵妇家人再三恳求,淳于意只好勉强给她服了几帖草药。不久,贵妇病重逝世。贵妇的家人一口咬定是淳于意错开药方,把病人置于死地,并把淳于意告到了官府,昏庸的官吏不分青红皂白,判淳于意有罪,须受肉刑。当时肉刑有三种: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由于淳于意曾做过官,所以要被押送到都城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离家那天,感叹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现在自己有难,谁也帮不上忙。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决定陪父亲去长安,替他申冤,家人再三劝阻都没用。

  当时汉朝的

皇帝

是汉文帝。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汉高祖在世的时候她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担心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所以文帝当皇帝后,不像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那样骄奢淫逸。汉文帝为人比较仁厚,作风也俭朴,他重视民意,准许人民有冤情可以直接奏章申诉,这让淳于意父女在绝望中见到了一丝希望。

  申冤状到了皇帝手上,汉文帝被感动,废除了肉刑

  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缇萦随父亲好不容易到了长安,淳于意被押入狱中,等待处罚。

  缇萦托人写了一封奏章,上书汉文帝,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就仔细阅读起来。缇萦的奏章是这样写的:“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他如今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完奏章,觉得这个小姑娘说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说:“犯了罪该受罚,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身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商议后决定,把肉刑改为打板子。原来判砍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的改为打三百板子。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废除肉刑在刚开始执行的时候,有它的弊端。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子,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刘启手里,才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作为一个弱女子,缇萦的行为难能可贵,这也是她为历代统治者和老百姓称赞的原因。

  知识堂

  肉刑:古代的残酷刑罚。其中有黥刑,即在脸上刺字;劓刑,即割掉鼻子;刖刑,即砍掉双足;宫刑,即去势;大辟,即死刑。汉文帝时,废除了部分肉刑,魏晋后,肉刑基本禁止。

  殉情未必与爱有关——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

  唐·杜 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大富豪石崇的别墅。这座唐代时的别墅已经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唐代诗人杜牧,在途经金谷园时,写下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金谷园的繁华往昔

  石崇是晋武帝司马炎时候的人,少小聪明,读书刻苦,是历史上有名的富人。

  石崇府里有个叫绿珠的姑娘,原来姓梁,据说是石崇在越地游玩时以十斗珍珠换来的,其绝色的姿容实所罕见。越地自古出

美女

,那里还盛产明珠,古时越地民俗以珠为上宝,生女称为珠娘,生男称做珠儿,或许绿珠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绿珠善吹笛,又善舞《明君》,绿珠还自己创作了一首曲子献给石崇。在众多姬妾之中,石崇对绿珠可谓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了。

  石崇为绿珠在河南安阳建了一所金谷别墅,凡远行的人都在此饯饮送别,因此号为“金谷园”。金谷园里姬妾侍女,多至数百,穿锦绡、戴珠翠,妆饰都非常华丽;又有丝竹管弦种种音乐终朝不绝。石崇喜欢附庸风雅,他和当时的文学家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曾结诗社,号称“金谷二十四友”。每次宴客,石崇必命绿珠出来歌舞侑酒。

  石崇家富丽堂皇,据说有一次一位朝中大臣在石崇家做客时去如厕,当他走进厕所时,只见里面有绛纱大床,上面的席子华丽无比,两个漂亮的侍女正手持香囊侍立两边,吓得他以为自己误入石崇家的卧室。

  皇都洛阳最富有的三个人分别是石崇、王恺和羊琇,石崇与王恺经常斗富。王恺用麦芽糖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长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长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恺是皇亲,见自己总比不过石崇,就向外甥晋武帝司马炎求援。晋武帝就赐给王恺一架珊瑚树,足有三尺高,王恺扬扬得意地拿来给石崇看,以为这次一定可以压倒石崇了。谁知石崇随手拿起一只铁如意,用力一击,把珊瑚树打成粉碎。王恺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宝贝,不觉怒火中烧,石崇却命左右佣人,把家中所有的珊瑚树都搬出来,石家四尺多高的珊瑚树就有六七架,和王恺一样的就更多了。王恺从此再不敢和石崇斗富了。石崇在五欲上的享受,真是奢侈到极点,当时的人看了这情形,谁不羡慕他呢?但古谚云:“福不可享尽”,一个人的衣食禄享是有定数的,超之太过就要招祸了,可是石崇哪里会明白这些道理。

  石崇为绿珠获罪,绿珠跳楼以报

  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西晋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赵王伦暂时掌权,他有个朋友叫孙秀,也非善辈。这个孙秀垂涎绿珠美色,因畏于石崇的权势,只能在自己的心里单相思,现在孙秀因赵王伦得势就差人去跟石崇索要绿珠。石崇将其婢妾数十人叫出来让孙秀使者挑选,可来人只要绿珠。石崇拒绝道:“绿珠不可能给你。”后来孙秀又使出种种手段威逼利诱,石崇就是不从。恼怒的孙秀就向他的主子赵王司马伦告状说石崇谋反,于是司马伦便派人去金谷园抓石崇,石崇悲痛地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说:“奴家当效死于官人前。”说完跳楼而死。

  石崇临死前曾恨恨地说:“这些人还不是为了我的钱财!”押解他的官吏听到这话反问道:“你既然知道因财多而受害,为什么不早日散财,做点扶贫济困的事情呢?”石崇听了哑口无言。后来石崇全家都被杀害。

  有人说是绿珠害了石崇,宋朝的诗人邓林却觉得,石崇的身亡另有原因,他在诗作《石崇》中说:

  梓泽神仙第一居,争豪不惜碎珊瑚。

  荆州使客知何罪,未必亡身为绿珠。

  他认为石崇被杀是缘于自己的贪欲,不能把责任推到绿珠身上。

  石崇死后十日,赵王伦也在政变中被杀,而那个索要绿珠的孙秀,也被斩首了,心脏还被人挖出来吃了。

  知识堂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陈圆圆不能承受之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圆圆曲(节选)

  清·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

将军

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娥眉匹马还?娥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英雄难过美人关,然而为了一个女人流血漂杵,伏尸百万,进而影响了一个朝代的废立存亡,恐怕谁也比不上明末清初的

吴三桂

。与吴三桂同一时代的诗人吴伟业创作了长诗《圆圆曲》,详尽记述了吴王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事件。

  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体,这首《圆圆曲》被认为是其最优秀的作品,此诗规模宏大,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融会,既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又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诗人运用多种手法,追叙、插叙、夹叙等交互为用,使情节曲折多变,富有传奇色彩。其他如心理刻画、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叙事中的议论穿插等,无不恰到好处,极具历史沧桑感与艺术感染力。

  陈圆圆的爱与恨

  陈圆圆,又名陈源,字畹芬,原籍常州奔牛。她本姓邢,父亲邢三是个贫苦农民。圆圆出生不久,母亲去世。因家境贫寒,父亲把她送给在昆山的姨妈抚养。姨父姓陈,所以她改姓陈。姨妈没有生育过孩子,得到这个外甥女如获至宝。为老有所靠,夫妻二人把圆圆送入私塾读书,后又请人教她诗词绘画、戏曲歌舞。圆圆十六七岁时,来到苏州清唱戏曲,挂牌名曰“玉峰女优陈圆圆”。这位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女孩,风姿艳丽,色艺冠绝一时。

  陈圆圆填了一首《转运曲·送人南还》云:“堤柳堤柳,不系东行马首,空余千缕秋霜,凝泪思君断肠,肠断肠断,又听催归声唤。”

  吴伟业在《圆圆曲》中说“家本姑苏浣花里”,把陈圆圆写成一个苏州的风尘女子。《甲申传信录》中也郑重其事地说陈圆圆是“吴阊歌妓”。然而在苏州的众多人文景观中,全然没有她的痕迹。

  明崇祯末年,维系了三百年的大明江山已是强弩之末。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越剿越多,朝廷与关外努尔哈赤的女真子孙谈判破裂。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崇祯帝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崇祯帝的宠妃田贵妃的父亲田畹,为了给皇帝解忧,就到苏州去采选民间美女,陈圆圆被选中了。当田畹把美丽的陈圆圆带到崇祯帝面前时,崇祯对这位南方美人丝毫没有兴趣,于是田畹就把陈圆圆带回自己的府中。

  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历史上有些人有能力,有想法,本可以有所作为,无奈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走向了与自己初衷完全相反的道路,吴三桂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吴三桂是江苏高邮人,他父亲是京营提督。吴三桂十八岁就中了武举,后来又任山海关总兵,镇守宁远。

  有一次吴三桂去田畹府中赴宴,正好陈圆圆陪坐席上。吴三桂对眼前这位眼如秋水,眉似春山,面不施粉而红,眉不点而翠的姑苏名妓一见倾心。吴三桂当即不顾礼仪就向田畹索要陈圆圆,田畹自然是不舍。吴三桂后来又几次三番登门跟田畹索要陈圆圆,田畹最后虽然舍不得,还是把陈圆圆给了吴三桂。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知道这件事后,把儿子召来训斥了一顿,说他身为朝廷大臣不该在此国家危难之际贪恋女色,吴襄本意是让儿子放弃陈圆圆,可是吴三桂与陈圆圆早已是如胶似漆,谁也离不开谁了。于是吴襄只好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他让陈圆圆留在家中与自己的妻妾子媳等人生活在一起,不准她去同吴三桂守关。吴三桂无奈,只好独自开赴边关。

  不久,李自成的铁骑杀进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大明亡国。京城内外一片慌乱。吴襄一家也成了李自成军队的俘虏。有一天,山海关外的吴三桂接到父亲的书信,在信中父亲劝他归降农民军。

  正当吴三桂传下号令,准备第二天去北京归降时,探马来报,说李自成把吴襄关押拷打,陈圆圆也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抢去做了压寨夫人。吴三桂立刻命令三军换上白衣白甲,为崇祯帝戴孝,去攻打京城。吴三桂为国发兵是假,夺回爱妾陈圆圆是真。这正是“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陈圆圆的最后归宿

  吴三桂知道自己不是李自成的对手。八旗清兵一路高歌猛进,大有问鼎中原之势,于是吴三桂给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修书一封,请求多尔衮帮他出兵共灭李闯,等到重新夺回天下时分给清朝一半土地以作酬谢。

  多尔衮接到信后心中窃喜,虽然他知道吴三桂这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可是远交近攻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于是他立刻回复吴三桂,说他如能率众归来,大清必将封土封王,让吴三桂国仇得报,身家可保。

  就这样,吴三桂与多尔衮开始联手对付农民军,李自成的部队很快战败。吴三桂和他的部下剃发留起辫子,换上清军的服装,完全归顺了清朝。清朝顺治皇帝改元后,多尔衮以顺治的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经略川黔滇三省。投了新主子的吴三桂猛咬昔日的同侪故旧,甚至到缅甸抓来南明永历帝,并在昆明北门外商山山麓将其绞杀。

  此时陈陈圆圆已经三十五岁了,看多了权力争斗,人到中年的陈圆圆对一切都已心灰意冷,最后,她去昆明西门外瓦仓庄三圣庵,剃发为尼,法名寂静,号玉庵。

  吴三桂开藩云南二十多年,不甘心就这样偏居一隅,老死他乡,他欺康熙皇帝年幼,起兵问鼎中原,最终兵败衡阳,暴死衡州。三年后,清军攻占昆明,将已运回昆明安葬的吴三桂从棺材里扒出来剁为肉泥焚毁。陈圆圆投莲花池自尽,终年五十岁。孙旭的《吴三桂始末》则说清兵攻入云南时,陈圆圆是自缢身亡的,总之她终于在这个乱世得以永远地解脱!

  知识堂

  吴伟业:(公元1609年—1672年),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江苏)人。明末参加过复社,清顺治时官拜国子监祭酒,后因母丧辞职。诗作清丽,尤擅歌行。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皆与明末史事有关,著有《梅村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文史君文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