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国营原因:它是思想武器 应该用来教育人民

戏曲国营原因:它是思想武器 应该用来教育人民

  何亮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戏曲界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就是1951年在全国实行的“剧团登记制度”,这也是“戏改”当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个制度决定了以后几十年剧团的基本体制和演艺事业发展的走向,也彻底扭转了艺人们的命运。

  按照这个制度,经过登记的剧团可以接受政府的资助,从此形成了“民办公助”的剧团新模式,这项制度要求十分严格,往往是以三五个甚至更多民营剧团,才可能合并成一个团,能满足登记要求的剧团。这导致剧团的数量急剧的减少,而那些没有通过登记的剧团,基本就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或被称为“黑剧团”。

  经过登记的“民办公助”剧团,性质仍然是民营的,政府会提供部分的资助,同时政府给这些团派“指导员”,这些指导员在最初并不涉及剧团的艺术范畴,而是帮助剧团改制,主要是要调整剧团的分配制度。尽管经过了“剧团登记制度”,那个时候的剧团,大部分还是民间职业剧团。

  而到了1956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合作化的运动,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到来了,戏曲界也闻风而动,“国营化”让不少人心乡往之,其实,别说是跑龙套的想“国营”,那些被称为“角儿”的著名演员也动心。

  据说,张君秋南下到武汉去演出,湖北文化部门接待他的人说,您的剧团是国营的吗?这随便的一句问话,让张君秋好不尴尬,只能含糊作答,我们是归公家领导的。一回到北京,张君秋立即要求“国营”。这段故事可能有演绎的成分,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形势。并不是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赞成国营化的,文化部就并不太情愿,因为太多的剧团在短时期内都转为国营,如果剧团的生存有困难,国家必须补贴,而当时国家的经济力量并不雄厚。

  在1956年剧团改制的运动中,主要推手是各个地方政府,在一份当时北京是文化(行政)机关草拟的报告里提到,把民间剧团改为国营有两条考虑,一条是出于政治因素,认为戏曲和其他文学事业一样,不应成为私人营业性的事业,它是一种思想武器,专业戏曲团体,应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的国家剧团,使它更好地成为教育人民的工具。

  另一个原因则是来自经济方面的考虑,如果将一部分有保障的剧团改为国营,剧团本身即可以供给管理干部的开支,即可解决干部编制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文史君文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