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缘何成门神:震慑鬼怪 驱除瘟疫

武将缘何成门神:震慑鬼怪 驱除瘟疫

    门神是我国民间信仰最为重要的神祇之一。据明《正统道藏》记载,早期的门神为唐代的秦琼、尉迟恭两位将军,至元代,贴门神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习俗。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有门神的雏形了。据《汉书·景十三王列传》记载,广川王刘去的“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颜师古注云:“成庆,古之勇士也。”有学者认为,后世诸种武将门神即由此衍变而来。宋人袁褧《枫窗小牍》亦云:“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可见,早期的门神形象多用武将。关于门神的讨论,研究者或止于神荼、郁垒的传说研究,或只对门神的形成源流进行考证,但对武将缘何成为门神的原因都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在史前社会,人们常觉得暗中似乎有无数的鬼魂从坟墓内爬出来,在他们的门外呼喊,或潜入屋内作祟,有时现出可怖的形状,有时发出慑人的怪声,因此,门户的安全性显得十分重要。《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根据孔颖达的解释,“泰厉”指“古帝王无后者”,“公厉”指无后的诸侯,“族厉”指无后的大夫,这些没有后人祭祀的鬼魂都要有固定的人来定期祭祀。一方面,人们用祭祀来讨好鬼魂以消除鬼魂的怨气,并希望获得平安,当然也希望获得鬼魂的回报。故夏人事鬼敬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虽尊礼尚施,但也事鬼敬神。另一方面,上至君王、下至适士,都要祀门,古人对门神的看重亦可见一斑。

    《礼记·郊特牲》载:“乡人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其时,死于非命者被称为“禓”,亦即厉鬼,人们要举行“傩”的仪式以驱逐之。傩疫又见于《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郑玄注曰:“以惊驱疫疠之鬼。”方相氏挨家挨户驱鬼,鬼见其凶威,自惊怖逃去。

    而关于秦琼(叔宝)、尉迟恭首先成为门神的传说则主要见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和《西游记》。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

    门神乃是唐朝秦叔宝、胡敬德二将军也。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号呼,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臣平生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何惧魍魉乎!愿同胡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警。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太宗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手执玉斧,腰带鞭链弓箭,怒发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其他几种不同版本的门神传说,也都有这些相似的内容:帝王因鬼魂邪祟作怪而生病;鬼魂邪祟由冤死的人变成;将军勇猛无敌,有震慑鬼怪之效。

    《孟子·离娄上》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战争不断,怨鬼必多,他们成为君主沉重的心理负担。《汉书·李广传》中记载汉武帝报李广昭:“(将军)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古代名将既然有这样强大的威慑力,那么,将其做门神以震慑恶鬼当然也是最好的人选。《晋书·桓石虔传》云:“石虔小字镇恶。有才干,趫捷绝伦……从温入关。冲为苻健所围,垂没,石虔跃马赴之,拔冲于数万众之中而还,莫敢抗者。三军叹息,威震敌人。时有患疟疾者,谓曰‘桓石虔来’以怖之,病者多愈,其见畏如此。”可见,将军的威名还有治病之功能。《南齐书·桓康传》亦云:“(桓康)随世祖起义,摧坚陷阵,膂力绝人,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此时,将军的驱鬼辟邪之功用已显现无疑。

    总之,古人认为疾病瘟疫都是由厉鬼造成的,将军在现实生活中英勇非凡,从而无惧鬼魅邪祟,对那些病疫甚至有治疗的效果,因此,将军的形象成了门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文史君文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