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的国字监,是明朝初年全国的最高学府,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设立的。国子监除了本国的学生外,还有高丽、日本、琉球和暹罗(泰国)等国家留学生。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迁都北京,把全部学生也带了去,在北京另建了一座国子监,南京的国子监便渐衰弱。明成祖虽把南京的国子监迁往北京,却在永乐五年(1407年)下令在南京开办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四夷馆。
明代,中原与周边民族、国家间朝贡、贸易往来,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明朝专门设置了四夷馆。四夷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才而官方设立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并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四夷馆由翰林院开办,地址选在当时的南京东华门一带,就读的学生有由皇帝指派的皇室、大臣的子弟及地方官保送的平民子弟。
据《明史·职官三》卷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正德中,增设八百馆。万历中,又增设暹罗馆。”
四夷馆在教学上,同现在的南京外国语学校有些相似,缅甸馆和暹罗馆都是聘洋人执教。缅甸馆的外教云清等六人执教缅文一直到老死。四夷馆所教学生学习的外文,都是执教的老师把本国的诗歌和民间故事译成汉字向学生教授,等学生熟记后再与外文对照最后才教学生学读外文。比如学缅文的学生先学由云清译的一首缅甸诗歌:江岸秋风好送行,阳光阴雨几时晴。马蹄别入千山外,沙路云开见胜。此诗朗朗上口,学生容易学背。背熟后与原文对照,再学读原文时就容易多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