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票友”的来历

说说“票友”的来历

 

    清乾隆年间,有许多八旗子弟喜欢唱“岔曲儿”,岔曲儿又称“得胜歌”,原是清军中流行的歌曲。进北京之后,八旗子弟纷纷学唱,因这“岔曲儿”曲调优美,渐渐地京城百姓也接受了。每逢亲朋好友有喜庆事,大家就聚在一起唱。于是有人在乾隆面前参了一本,说一些军人经常出入民宅,唱一些不堪入耳的淫词滥调,有失体统。乾隆皇帝看了奏折后,马上叫来几个能唱岔曲儿的人当面演唱。谁知听完之后,乾隆爷并无责怪之意,反而大加赞赏,认为这种歌曲挺好,应该提倡,遂下令掌仪司予以提倡。

    为了鼓励八旗子弟演唱,还发了一种龙票(即皇上批准的演出执照),让人悬挂在排练场所公开演唱。从此,排练、演唱岔曲儿的场所便被称为“票房”。这与今天说的“票房”,意思是不同的。

    随着岔曲儿的流行,当时一些官场人物也纷纷到票房演唱岔曲儿,被视为一种时尚。于是,京津一带称到票房里娱乐演唱的人为“票友”,票房的负责人则被称为把头儿。谁家有喜庆事儿请他们去演唱便叫“请票”,票友外出演唱则叫“走票”或“走局”。这种演出活动全为业余性质,不收钱财。当时京城有口头禅曰“义勇胜强,万寿无疆;茶水不扰,酒食自扛”,清楚地道出票房演出的初衷。后来,无论京剧还是其他文艺形式,只要演出是业余的,演员只为自娱自乐,不为挣钱,都被叫做“票友”。

    也有一些“票友”自学成才后名气大了,逐渐由业余转为专业,戏曲界就将他们称为“下海”,如当时著名的京剧“票友”汪笑侬、言菊朋、张二奎、孙菊仙、黄润甫、李佩卿等等,都是由业余“下海”后成为名角的。

    有意思的是,“下海”这个戏剧界的行话,到了20世纪末,竟变成停薪留职、练摊经商的代名词,一时间大为风光,甚至在神州大地掀起一股“下海潮”,这恐怕是前人始料不及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文史君文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