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故事为何常被古代读书人改编引用?

“昭君出塞”故事为何常被古代读书人改编引用?

昭君出塞

中国历史上的边患外交,向来以和番为耻,而以战争为荣,哪怕是战败。这种集体认识的正面价值在于,它使民族血性中强悍的基因不至于泯灭——“男儿要挂封侯印,腰下常悬带血枪。”

《昭君出塞》就是这种意识的一个舞台呈现。西汉元帝时,王昭君是生长在长江边上的女子,得南方水土的灵气孕育,生得非常美,生性也高傲,她初被选入宫廷,宫廷御用画工毛延寿向备选宫女索贿,王昭君没理他,毛延寿就将她画得有缺点,所以一直没能见到皇帝。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上天安排她完成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她迎来了南匈奴呼韩邪的和亲请求。

待王昭君装扮好,辞王下殿之际,汉元帝见王昭君如此美丽,自己却从未发现,于是恼恨之极,据说后来因此杀了毛延寿。

京剧自尚小云上世纪二十年代演出《昭君出塞》,一改王昭君昔日出塞凄切悲惨之态,表现为一个参透家国命运,认识到个人在家国命运大势中不得不作出选择的豁达女子的悲壮出行。

现存的彩色戏曲影片《昭君出塞》,只选王昭君辞别汉宫、出塞两场戏。这也是该戏的精华所在。在表演上,尤其能展示尚派精湛繁复的身段和武功,京剧的唱念做打之“做”的功夫,在《昭君出塞》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可谓中国戏曲“无动不舞”的美学特征的典范。

王昭君:“别离泪涟,怎忍舍汉宫的辇。无端反贼弄朝权,汉刘王,特煞柔软。那文官济济全无用,那武将森森也是枉然。却将我红粉去和番,臣僚呵,于心怎安,于心怎安。”

《昭君出塞》这出戏,就因为“那文官济济全无用,那武将森森也是枉然,却将我红粉去和番”两句唱词,在台湾曾遭到禁演,因为这两句唱词让当局的文武官员脸上无光,很受刺激,“国防部”、“教育部”以对官员大不敬之名,审查不予通过。据说后来改成:“文官济济全大用,武将森森列两班,只为俺红粉甘愿去和番,臣僚呵,于心怎安,于心怎安。”就通过了审查,正式公演了。

人们历来认为王昭君对于出塞和番,内心有怨恨。实际上,历代读书人以王昭君的故事编写剧本,无不是借昭君怨恨,以警戒天下君王官员。

宋朝人柳开,是唐朝柳宗元的五世孙,此人非常有血性。血性的柳开幸运地生活在宋朝初年,他的血性得到了挥发——他敏锐地感觉到宋朝一开始就将国家往文弱的路上引导,因此模拟王昭君给皇帝上书的语气,写了一篇《代昭君谢汉帝疏》。

士子激切进谏,本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宋朝皇帝竟然不生气,不但不生气,他还由此看出柳开的肝胆,“如见肺肝然”,知道你言语激烈,但用心是光明无私的,我大宋朝就需要这样的人。

柳开这样为人粗疏豪迈,真性情倾泻,哪怕是在宋朝,一定是谤怨缠身,可是,当时有个高僧居然评价说他有佛性!其实,不论是柳开,还是和尚,都是今天的人不能理解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文史君文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