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平民生活有多好?贩夫走卒都穿丝质鞋子

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他朝代。司马光曾经痛心疾首世风日下,连农夫走卒都穿丝质的鞋子,实在太奢靡了!看看《水浒传》里的那一百单八将上水泊梁山的原因,有因杀人放火来的,有因触犯朝廷律法来的,有游手好闲图快活来的,就是没有穷困潦倒吃不上饭来的!

宋朝平民生活有多好?贩夫走卒都穿丝质鞋子

  宋朝是一个很拉风的朝代,它的历史是从成语“黄袍加身”开始的。

  后周大将赵匡胤领兵北上御敌,途经陈桥驿驻扎。早晨赵匡胤酒醉醒来,一出屋,就被部下披上了黄袍,众将高呼万岁,江山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不过这赵匡胤当时是真喝醉了还是假喝醉了,事先是否知道有黄袍加身,就不得而知了。中国历史上每到改朝换代,总会上演新主子三番五次推辞,流着泪说“我不行,你们怎么能逼我当皇上”的闹剧,结果这些满口仁义的新主子哪个也没推辞成功,全都“被迫”登上了皇位。赵匡胤基本上也属于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君主。

  开局虽然略显老套,但赵匡胤的大宋此后却不同凡响,令人刮目相看。

  富甲全球的大宋

  赵匡胤此人是职业军人出身,按理说应该好勇斗狠,热衷攻伐,重武轻文。谁料到这位宋太祖竟然是个热爱生命、热爱世界和平的好男儿,解决事情尽量避免杀戮。

  比如初登大宝不久,赵匡胤就在太庙的一间密室中立了一块碑,此后大宋新皇登基,都要由一位不识字的太监带到密室里瞧瞧那块碑。碑上到底写了些什么,除了皇上谁也不知道。直到金军攻破汴梁城,打进太庙才真相大白,碑上赫然书写着三条,大意是:第一,不杀柴氏子孙(后周的后裔),如果他们谋反,就在监狱里让他们自尽,不能公开杀掉;第二,不杀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谏臣;第三,子孙如果违背了前两条,天诛地灭。

  这“勒石三戒”不仅给大宋历代皇帝划下了执政的底线,也给大宋的经济方针定下了基调,通俗来讲就是三个字:不折腾。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能和平解决争端,就不诉诸武力;对内能调和矛盾,就不激化冲突。

  在不折腾国策的指引下,大宋的经济一举超越了此前历代的各项纪录。宋朝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达到了亿贯(1贯=1000文),即使是后来失去了北方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高的时候也能达到1亿贯。这样的收入记录在古代中国不仅空前,也堪称绝后。比如明朝在财政收入上比北宋差了整整一个数量级,清朝康乾盛世时状况稍好,但也不及北宋财政收入的一半。

  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他朝代。司马光曾经痛心疾首世风日下,连农夫走卒都穿丝质的鞋子,实在太奢靡了!看看《水浒传》里的那一百单八将上水泊梁山的原因,有因杀人放火来的,有因触犯朝廷律法来的,有游手好闲图快活来的,就是没有穷困潦倒吃不上饭来的!

  这样一个安定团结奔小康的局面是如何得来的呢?我们不应该把1000年前宋朝的成绩过分拔高了,这个朝代的经济基础还是广大的自耕农们,这些农民上交的皇粮和税款,支撑起了大宋的江山社稷,骨子里大宋还是很传统的。本书第一篇已经介绍过,高产的占城稻就是在宋朝进入中国的,激发了中国人口突破1亿,人头多了,税收自然也多了。

  但在经济上,宋朝同其他朝代相比,有两个亮点,第一个是开源,就是海外贸易搞起来了。

  原本古代中国通过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做贸易,但宋朝建立没多久,西北的党项人就起兵造反,建立了西夏,阻断了宋朝与中亚、西亚的路上贸易通道。不得已,宋朝的对外贸易转向了东南沿海,竟然开辟出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今杭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十几个沿海城市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广州、泉州和明州的贸易量最大,特别是泉州,在南宋时期,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南宋时每年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已经达到200万贯,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6%。这只是官方的收益,民间也有许多人从事海外贸易,获利颇丰。

  虽然不能直接从陆上丝绸之路做长途贸易,但宋朝还是积极与陆上邻国开展贸易。比如宋朝在与金、大理的交界处开设市场,对外出口药材、茶叶、棉花,进口人参、毛皮、马匹等。这些陆上贸易的收益也不容小觑。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虽然大宋的税收主要来源还是农业,但有了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日子自然要比闭关锁国的那些朝代富裕多了。

  此外,古代中国许多朝代的财政往往是皇族经济、战争经济、工程经济,税收收入主要是充当满足皇族奢华享受的私房钱、对外战争的军费和工程建设的拨款。这些经济类型,宋朝经济当然也都不缺,但它还有另一个亮点,就是消费拉动型经济。

  前面已经提到,宋朝从赵匡胤开始就十分重视读书人,科举制在宋朝得到了发展,只要中了科举,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这等于是给民间读书人打了一针鸡血,不用看出身,不用看门第,只要中举,前途将一片光明。科举制繁荣的结果之一,就是宋朝的文官队伍膨胀,在北宋的都城汴梁就集中了大量的朝廷官员。

  汴梁城内皇族、官员、军人、商人云集,人口达百万之众,这些人的吃穿用不是附近州县能够充足供应的,于是北宋依靠运河漕运,从日渐富庶的江南地区运送大量的物资到汴梁。一船船送抵汴梁的货物,不仅有粮食,还有丝绸、茶叶、瓷器、木器等,吃喝玩乐的装备一应俱全。当时的欧洲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之中,美洲的玛雅人还在丛林中乱闯,大宋的汴梁城犹如地球上文明的第一灯塔,照耀着四夷蛮荒之地,令四方心神往之。

  汴梁城庞大的消费力和强大的购买力,刺激了全国各地的生产力。宋朝和古代许多重农抑商的朝代不同,它对商人的限制相对宽松,并不惧怕商人做大后威胁皇权。而经商获得的利润,要比务农高出许多倍,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国度自然要比畜牧业、农业发达的国度富裕,宋朝的手工业、商业的发达程度在历朝历代中堪称高峰,所以能够富甲全球也就不奇怪了。

  宋兵乙:我曾是个无业游民

  宋朝皇帝为什么不担心江南地区凭借强大的财力挑战皇权呢?其实当皇帝的,随时都担心有人取而代之,只是宋朝把全国的精锐之师都集中到了汴梁城,集中到了皇帝的身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势力做大。

  和平主义者赵匡胤同志坐江山的时候,麾下的军队才不足40万。就这些军队,赵匡胤还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演出,让手下大将把各自的军权都交了出来,集中在赵匡胤一个人手中,这些昔日大将拿着养老钱享清福。和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开始杀功臣相比,赵匡胤处理问题的做法非常人性化。

  此后,北宋的军队逐渐壮大,到了北宋中期的时候,军队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人,除了喜欢搞阅兵仪式的隋炀帝外,北宋军队数量几乎是古代中国之最。从军队构成看,士兵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驻守汴梁地区的禁军,《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落草前的职业就是80万禁军教头。对,没错,是80万禁军,作者施耐庵并没有夸张,北宋的都城集中了80余万的军队。剩余的军队属于厢军,驻扎在地方各处,人数远比禁军要少,而且待遇也低一些。每个禁军每年要消耗约50贯,厢兵每年消耗30贯,单是这百万大军的军费,就高达四五千万贯。

  除了富甲天下的大宋,没有哪个朝代能维持这么大规模的常备军,而且士兵待遇还相当优厚。曾经有位西方学者感叹,当时欧洲小国的君主,都不如汴梁城把门的守卒生活条件好。

  北宋养活这么多的军队,是为了作战需要吗?北宋在北方面临辽或金的威胁,在西北方面临西夏的威胁,的确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御敌。但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北宋这百万大军对外作战鲜有胜绩,倒是多次被辽国军队深入国境,饮马黄河。

  是因为林冲教头对这些禁军的军事训练太糟糕,使得宋军在战场上不堪一击吗?非也,这其中有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北宋招募庞大的军队,并非单纯为了作战,而是为了解决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各个朝代要获得兵员,无非采取两个办法,一个是征兵,一个是募兵。征兵就是强制老百姓参军入伍,而募兵就是花钱雇佣老百姓参军入伍。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长期坚持募兵制的朝代,它的大军都是花钱雇佣的,而且还没有退役制度,只要某个人进入了宋朝的军队体系里,就等于是捧上了铁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

  北宋时期,高产的占城稻开始推广,农业开始采用水稻和小麦轮种,粮食的大幅增产直接激发了全国人口突破1亿人。宋朝虽然商品经济发达,许多非农业的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宋朝的统治者还是为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业游民头疼不已。

  这些无业游民对社会的安定是潜在的威胁,为了消除这个威胁,宋朝再次用钱开路,花钱从这些游民中选择身强力壮的人,补充进军队里,让他们从游民变成了士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就是北宋解决失业人口的国策。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个国策的奠基者,他曾经说过,灾年最容易出现民变,不过此时募兵也最容易,因为老百姓没粮食,想有口饭吃,给点钱就能招募到士兵;而在丰年,老百姓丰衣足食,即使提高军队的待遇,肯参军的人也寥寥无几,毕竟当兵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职业。《水浒传》中描写的朝廷三番五次派官员到水泊梁山招安,就是这一国策的体现。在宋朝皇帝眼中,剿灭山贼太费力气,还不如花点钱招安了这帮草寇省事,反正朝廷有钱。

  参军入伍有吃有喝,还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在其他朝代非常头疼的兵源问题,在大宋看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宋朝时期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起义,比如北方的宋江起义和南方的方腊起义,只是这些起义与推翻了汉朝的黄巾起义、推翻唐朝的黄巢起义以及后来推翻明朝的李闯王起义相比,规模小了许多,不会对江山社稷造成致命伤害。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都亡于外族入侵而不是农民起义,这充分说明宋朝的募兵制在解决社会不安定因素方面还是很管用的。宋江、方腊就算揭竿而起,群众基础也相当薄弱,大宋地界没多少人愿意舍弃性命同他们一起“替天行道”。而且一遇招安,宋江之流带头投靠朝廷,这不能算是叛变革命,只能说被官府金钱的糖衣炮弹打垮了队伍。

  但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的的募兵制,自然难以获得有足够战斗力的队伍。北宋最初招募士兵,有严格的体检标准,比如上等禁军的身高要求5尺8寸以上,这个标准放到今天,差不多得1米8的个子才能入选;入伍的身高最低标准,在宋真宗时期是5尺5寸,但是标准高了,就会有许多无业游民进不了军营,有悖于解决失业问题这个基本国策,于是有大臣提出,只要体格健壮,身高矮一点儿没关系,此后最低标准就不断降低,到了宋仁宗时期,入伍标准下降到5尺2寸,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也就是1米6多一点,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有资格入伍了。

  这样招来的士兵,身体素质可想而知,林冲这样的禁军教头再敬业,也不可能把素质很低的士兵都练成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的猛将。而且,既然参军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这些士兵保家卫国的荣誉感就丧失了,朝廷不给优厚的待遇,宋兵们就不愿意去打仗。于是,北宋的将军们为了让这帮兵油子能上阵杀敌,甚至违反军规,允许他们吃喝嫖赌,把他们手里的钱都挥霍掉,这样他们才有动力去打仗,去赚赏钱花。

  有这样一支大爷似的百万熊兵,宋朝对外作战屡战屡败也就不奇怪了。军队如此孱弱,面对北方和西北方的异族虎狼之师,宋朝皇帝该如何应对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