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官场智慧:司马懿和刘禅有何共同之处

做皇帝的终极目标就是做明君贤主,谁也不想和昏君沾上半点关系,但历史事实却总是两者交替出现,孰贤孰昏,自己说了不算,自有后世来定论。一般来说,明君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勤政爱民,雄才大略,求贤若渴,善辨忠奸,治国有方等等,而说到昏君,却各有各的昏庸之处。

解读官场智慧:司马懿和刘禅有何共同之处

    做皇帝的终极目标就是做明君贤主,谁也不想和昏君沾上半点关系,但历史事实却总是两者交替出现,孰贤孰昏,自己说了不算,自有后世来定论。一般来说,明君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勤政爱民,雄才大略,求贤若渴,善辨忠奸,治国有方等等,而说到昏君,却各有各的昏庸之处。

    背上昏君的恶名,有些是因为宠信奸佞,亲小人远贤臣;有些是因为从小权力无控制,随心所欲不理百姓死活;有些则是沉溺于某种爱好,比如美女,比如艺术;还有些是因为智商低下如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但说到昏君的智商,我们发现,有时候却可以用上一个成语“大智若愚”,他们只是在装傻,装病,装“孙子”。

    装傻

    在世人的眼中,刘禅是平庸昏聩的君主,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千百年后,汉语的形容词中,仍然有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蠢人难成才。

    阿斗真的扶不起?此君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弱智的君主吗?

    《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人称赞刘禅,听到称赞的人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在其遗诏中有这么一句话:“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说,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欣慰,欣慰。诸葛亮不是喜欢阿谀奉承之人,刘备则以识人著称,《三国志》陈寿犯不着弄虚作假编这么一出,所以,在最亲近的、了解他的人眼中,刘禅绝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无能。

    不仅如此,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各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我们提到刘禅的皇帝生涯,往往会说他不过是命好碰上诸葛亮,但其实诸葛亮只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就凭一个昏庸白痴的阿斗能执政这么久?

    所以,千百年来,世人都误解了刘禅,不了解刘禅的过人智商。

    过人之处一:有容人之量。

    让我们站在刘禅的角度还原历史情境。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老爸虽然要死了,但是你还有一个不是老爸胜似老爸的丞相可以依靠,于是乎,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就一个原则: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作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从刘禅的角度出发,联系到前面提到的怕大权旁落寝食难安不择手段的皇帝们,我们大抵可以明白,作为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点有多么不容易。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王朝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可是,诸葛亮仍大权紧握,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治国经验,自己只好总揽全局。但这让人不禁要问,你从不给刘禅实践的机会,他哪儿来的经验,这样下去他岂非永远没经验?

    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还派心腹监管刘禅。对这些,刘禅一让再让,诸葛亮主张北伐,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

    对此,你可以说他不过是在听老爸的话,但刘禅不仅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面对身为皇帝最不能容忍的谋反叛乱,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怎么会忽然叛乱?刘禅也明白,魏延的智慧不比诸葛亮差,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逝世后,诸葛亮利益集团没人制服得了,所以魏延被杀。刘禅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证明其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赐棺椁葬之”的。

    过人之处二:头脑清楚、知人善任。

    刘禅不仅有超于寻常皇帝的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任,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全权委托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除去穷兵黩武的问题,诸葛亮治国有方,即便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明白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但不好直接反对,只能委婉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则当机立断,转为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大,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t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t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绝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以至于明知北伐是错也无法阻止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以及背后体现的治国理念,能是一位智商低下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过人之处三:乐不思蜀、没皮没脸。

    各路史学家学者们对后主刘禅的评价多数就是软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把柄就是刘禅不战而降、苟且偷安,被俘后“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

    怎么说呢,曹魏兵围成都,刘禅衡量双方实力,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巨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在深思熟虑后,刘禅决定开门投降,之后被俘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是刘禅胆小吗?他大可以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最后即使国灭,自己仍是被俘,仍然可以乐不思蜀。但刘禅选择了投降,这样一来,自己背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财产。

    亡国之后,刘禅自家生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瞒天过海,保住自己性命。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华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i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主导的价值观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只有肯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大丈夫。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让他背负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但是,我们来想想看,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装病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任汉司空的曹操听说司马懿非常有才能,便派人征召他做司空府的从官。得到的消息却是,司马懿患有风痹,不能正常活动,把曹操的征召给推辞了。

    曹操本人就奸诈多端,马上就猜测这是司马懿的借口而已,自然非常恼怒。他立刻就派人扮做刺客,去验证司马懿是否真有风痹。刺客于夜深人静时,翻墙翻窗进入司马懿的寝室,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刺向司马懿,但司马懿卧床上不起,完全是风痹瘫痪的样子,面对利刃,丝毫不为所动。刺客见状收起利剑,扬长而去。

    事实是怎样的呢?尽管曹操诡诈无比,还是被这位青年蒙混过去。司马懿是名门之后,虽然已经洞悉汉室衰微,大权已经落入曹操手中,但是曹操是宦官之后,名声极差,自己司马氏是世代簪缨贵族,实在不好投奔于他,于是便装出了这一出。当然,他的这一招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需要有对刺客来头和用意的准确判断,需要有在仓促之间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又需要有面对利刃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方可演出这场险剧。毕竟刀剑无情,万一真的砍将下来,司马懿一定当场毙命。

    装病也是技术活儿,司马懿的装病,装得非常彻底和长久,装得连家中下人都被骗过。又一次,他叫人在院子里晒书,忽然天降大雨,嗜书如命的司马懿一时忘了自己在装病,便起身到院子里收书。结果被一名侍女看到了,司马懿立马叫夫人将这名侍女勒死灭口,正因为此,连最狡诈的曹操也被他欺瞒过去。

    可是病也会有好的时候,曹操也一直没有忘记他。七年过后,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这时的司马懿,觉察到以曹操的个性,如果再次找借口不肯应召,自己一定会大祸临头。审时度势后,司马懿到曹操处报到。

    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即位时,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以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狐狸,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儿也不干涉。曹爽大权在手,就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了。为了树立他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儿全军覆没。

    司马懿干脆推说有病,不再上朝。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虽然正合心意,但毕竟有点儿不放心,就派亲信李胜去司马懿的住处打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单纯的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于是跟司马懿聊天,无奈司马懿老态龙钟,几乎什么都听不清楚。

    李胜回到曹爽处,告诉曹爽,司马懿就剩一口气了,大可放心。曹爽听了,更加得意。

    249年新年,魏少帝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哪知道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司马懿的病瞬间就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平时只知吃喝玩乐的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绝不为难他们。曹爽乖乖投降了。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

    依靠装病装傻,韬光养晦,司马懿终于将魏国实际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装“孙子”

    除了装傻、装病、装昏庸,掩人耳目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给人装“孙子”,装“孙子”装到集大成者,就是以前面“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著名的越王勾践。

    话说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因为鸡毛蒜皮小事起争端,大仗小仗不断,不过由于相对而言吴国强一些,因此所谓吴越之争通常是吴国对越国施暴。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于会稽山,越王勾践为了长远利益,作为一个君王,他不惜向吴国求降,屈尊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给夫差喂马。

    马夫的日子很辛苦,而且勾践深知这是羊入虎口,指不定哪天吴王不高兴就会杀掉自己,不过勾践就是勾践,还有范蠡作为高级智库的辅佐,一方面极尽低调,老老实实给夫差喂马,另一方面派人四处搜罗美女,将沉鱼落雁的美女间谍西施献给夫差,夫差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关照”,甚至忽一日心血来潮要放勾践回家去,不过吴国始终还有清醒的人,伍子胥闻听后强烈建议夫差灭了勾践。勾践听后吓个半死,急忙找到范蠡,而此时,范蠡却给勾践想了一个绝招—吃屎!

    由于夫差当时生了病,范蠡就让勾践去吃夫差的屎,然后像算命一般,讨好地告诉他将于几月几号病愈。关于勾践,历史上形容他的隐忍与十年磨一剑,一般只是“卧薪尝胆”,其实,打了败仗的国君想要活下去,远比睡柴火尝苦胆难得多。

    之后,夫差最终作出了放勾践回国的决定。伍子胥知道之后再次向吴王进谏,强烈反对放勾践,不过这次伍子胥的话已经动摇不了夫差对勾践的信任了。夫差反击伍子胥的话说道,我生病你连问候都不问候,人家勾践都替我吃屎。一句话将伍子胥“噎”得哑口无言。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勾践为了不忘国耻报仇雪恨,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从此,中国就有了“卧薪尝胆”的典故。这样一名堪比忍者神龟的君主,不成功简直天理难容,十年磨一剑后,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