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千古的教子理念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影响千古的教子理念

    古人有没有“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观点?

    夫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译文:上等智慧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等愚昧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没有智慧。

    理由:虽有“因材施教”的古训,但孔子也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样的语句,言外之意,这样智商的人,本夫子是教不了的。     

    古人有胎教吗?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译文: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仪加以节制。

    理由:胎教对于很多父母而言并不陌生,但从孕育生命开始,有多少父母有这样的想法呢?忙忙碌碌,无暇顾及。

    古人打孩子吗?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译文:等到婴儿能识得别人的脸色、懂得别人的喜怒时,就加以教诲。叫做就做,叫不做就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了。

    理由:很多父母娇惯孩子,最终的结果是管束不了自己的孩子,看着孩子肆意妄为,往往死的心都有。但从古人的理念上看,正可谓打是为了最终的不打。毕淑敏说过,只有不懂事的孩童和懂事的孩子才可以不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打不是溺爱,而是让孩子远离那些肮脏丑陋的品质。还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古人的经典概括。教育从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父母们千万别懈怠啊!     

    古人是怎样界定对孩子“严格”这一概念的?

    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译文: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他们难道愿意对自己的亲骨肉苛刻虐待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理由:正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样,重病需用猛药来……     

    古人对教子做过的数字统计反映出什么问题?

    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

    译文:从有地位的读书人往上数,父子都不同室居住,这就是使父子之间不过分亲昵的方法。

    理由:父慈子孝,距离也是产生美的途径。在古人的统计中,那些成功人士都有严格家教,这与当今的富二代现象比,迥然有别。     

    古人会怎样设计儿女的终身走向?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译文: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文书奏章,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没有不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

    理由:学习外语获得出人头地的发展,是一条出路,但在古时却不被看重,在清末和民国初年从事翻译一职的也都是那些破落户子弟。当今很多家长不顾孩子的自身兴趣,替孩子设计发展方向,甚至送到演艺圈也在所不惜。其实,这都是将孩子向火坑里推,真正成功的又有多少呢?

    看后以上观点,不知各位父母是不是还想再生一胎啊?想也没用,计划生育是国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