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能听取臣下意见的明君都能善始善终,而那些只喜欢臣下对自己阿谀奉承的昏君均不得善终。
秦二世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一听到民间有人造反就不高兴,如果有人说:“那只是普通盗贼,地方官吏全力追捕,已将盗贼全部抓获,这些小贼小盗不足为忧”,他就很高兴。结果“遍地皆反者,内有叛臣”,秦二世还不知道。秦二世被叛臣所逼,临自杀前问身边唯一的宦者:“公何不早告我,乃至于此!”宦者回答说:“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诛,安得至今!”
君子要纳谏,在用人方面不可不用敢提意见的诤臣。孔子认为,诤臣的有无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曾子全书·仲尼闲居篇》记载了孔子论述诤臣、诤友、诤子的一段话:
曾子曰:“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矣!是何言矣!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诤于父,臣不可以弗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不向父提意见不算孝子
孔子论述诤臣、诤友、诤子的观点是从曾子问孝道的问题引申出来的,曾子的问题是:当儿子的不管什么都听从父亲,算不算孝呢?孔子的回答很明确,如果父亲的指令符合正义之道,做儿子的当然要听从,但当父亲有不义的言行时,做儿子的一定要直言劝告,据理力争,使父亲改正错误。不管对不对都听父亲话的儿子,不能算是孝子。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孔子列举了古人必须有诤臣、诤友、诤子的事例。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认为,一个人地位越高,管辖的范围越大,所需要的诤臣就越多。身为天子必须要有诤臣七人,才能在治天下无道时“不失其天下”;身为诸侯必须有诤臣五人,才能在治国无方时“不失其国”,身为大夫必须有诤臣三人,才能在治家无道时“不失其家”。另外,身为士人必须有诤友,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声誉;做父亲的有诤子,才能避免做出不义的事情。
明君身边诤臣多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明君身边都有一批诤臣。刘邦有樊哙、张良、周昌、叔孙通等敢提意见的大臣。刘邦占领咸阳(今西安)后,曾想住在秦始皇的皇宫里面,把秦朝的财宝妇女据为己有。樊哙及时制止了他,樊哙说:“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张良也说:“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开明的刘邦接受了樊哙和张良的意见,马上还军霸上。
刘邦晚年宠爱戚姬,戚姬生赵王如意。刘邦觉得太子仁弱,而赵王很像自己,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周昌、叔孙通、张良等大臣先后多次进谏,后来张良又建议吕后请出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老先生出山辅佐太子,才使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魏征“善回人主意”
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诤臣也不少。如魏征、虞世南、马周等,尤其是魏征,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诤臣。《资治通鉴》记载:“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
李世民曾经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自古明君不仅纳谏,而且鼓励大臣进谏。如汉文帝曾多次下诏命诸侯公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重用诤臣张释之、申屠嘉等人。
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为鼓励臣下进谏,曾立下誓言不因臣下与自己意见相左而置人于死地,并将此誓言纳于太庙,传及子孙。
启示
既要多提意见又要全身而退
进谏是一门很高的艺术,要讲究方法。
《汉书》的作者班固认为进谏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他在《白虎通德论》中指出:“谏有五,其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讽谏者,智也,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顺谏者,仁也,出辞逊顺,不逆君心。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则复前,以礼进退。指谏者,信也,指者,质也,质相其事而谏。陷谏者,义也,恻隐发于中,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讽谏”就是在祸患尚在萌芽状态时就提醒君主,“顺谏”就是以谦逊的态度提意见;“窥谏”就是看君主的脸色见机进谏;“指谏”就是按实事求是的原则提醒君主;“陷谏”是直言极谏,即使触怒君主遭杀身之祸也不顾。历史上大多数臣下向君主提意见采用“顺谏”和“窥谏”,智慧高的大臣则采用“讽谏”,而以“指谏”或“陷谏”方式进谏的人也不少。
孔子最欣赏“讽谏”,《说苑·正谏》记载: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君危,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通过“讽谏”既提了意见,又保住了君主的面子,从而得以自全,可谓两全其美的进谏方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