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国的“干支记日”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是古人创建历法的时候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通常也简称为“干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前人有云:“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

  关于干支的起源,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史书《世本》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五行大义》也记载有“(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大桡 ”,史籍记载是黄帝的史官,《吕氏春秋·尊师》:“ 黄帝师大挠 。”当然,这是带有传说色彩的观点。近代虽然有学者对干支的起源做过一些研究和论证,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也认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也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干支是中国古人自己的一项伟大的创造和发明。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中国古代使用干支最早是用以纪日,这也是干支在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此外干支后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和纪时。

  干支纪日,就是以天干十、地支十二相配,从甲子起,癸亥终,六十日为一循环。如果假设某一天为甲子日,那么第二天就是乙丑日,第三天就是丙寅日,依此类推,前后一周为六十日,循环往复。等至癸亥之后又从甲子开始,俗称甲子回头,如此依次纪日,循环无穷。

  干支记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因为农历每个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没有闰月也不知道),所以如果日期跨月,那么计算起来就会非常的困难。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对应,则可以通过查万年历来确定。

  干支纪日早在商代时候就已经出现,而且对此运用的已是非常熟练,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可以说在甲骨文中出现最频繁的字就是干支 。

  我们目前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占卜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但是卜辞并不是甲骨文内容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但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种类的与占卜无关的刻辞。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刻辞,是甲骨文中的一种特殊刻辞,属于表谱刻辞的一种。这种刻辞刻写的是以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学者们也称之为甲子表。这种甲子表罗列刻写六十干支的“干支表”就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检核和推算干支纪日日期的谱表,干支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干支表”刻辞我们目前发现的数量并不少,但多数都残缺,其中发现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见下图),

  《甲骨文合集》37986,刻辞释文见下。
《甲骨文合集》37986,刻辞释文见下。

  释文: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纣王帝辛及其父亲帝乙在位期间的刻辞,此为一牛胛骨。在胛骨的正面骨扇上整齐地刻着一份干支表,字字清晰,完整无缺。

  这一份干支表共分六行,每行二十字,由右至左读,每行纪十天,横向看,天干十行,脉络清晰;竖向看,天干六轮,与地支五轮相组合。这一版干支表刻辞六甲齐全,严谨有序,是甲骨文干支表中的一篇完整佳作,也是目前我们看见最完整干支表材料之一。通过此“甲子表”,我们也可以看出,六十是殷人一周的日数,从甲日起到癸日止十日是一旬,这也是商人的记旬法,因此甲子表也称为“六旬表”。

  虽然商代采用干支纪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们并不能完整串联的商代的干支纪日。目前可确知的纪日干支是从春秋时候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开始的,从那时到清末的2600多年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和错乱过,这也是世界上记录时间最长的纪日法,这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大家熟知的古文名篇《石钟山记》中“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我们说,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它不仅是中国古人的一项伟大创造,也是华夏先民对世界文明的一项重要贡献,它于我国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里补充说一下,商代的历法是非常成熟和发达的,商历属于阴阳合历它,以干支记日、以月亮的月相变化记月、以太阳的周年运动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13个月,闰月加在一年的年尾称为十三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间隔,有连大月 ,12个朔望月为一个民用历年,它与回归年有差数,所以阴阳历在若干年内置闰,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所以甲骨卜辞中有十三月的说法。

  商人对历法的研究和应用,其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在甲骨文中已有鸟星、火星等星名,而这两个星是测定春分和夏至两季节的重要标志。甲骨文中还有关于日月食、风、雨、云、雷等的记录,如卜辞中见有“兹云其雨”,意思就是不问:此云要下雨吗?《甲骨文合集》第11482片的反面。上面卜辞释文是:“旬壬申夕,月有食。”意思就是说在这一旬壬申日的夜里,发生了月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还有很多,此外,商代当时已有明确的季节划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