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印度,我们知道恒河、神牛、宝莱坞,知道诗人泰戈尔、医生柯棣华,也知道他们的人口和软件产业,但除了这些符号化外,印度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文明古国,他们在几千年前的文字和书写方式是怎样的?为什么直到20世纪上半叶,印度的棕榈叶写本才慢慢消失?
12月15日,作为系列讲座的开端,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亚洲学会副主席Pierre-Sylvain FILLIOZAT教授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做了关于印度写本遗产的报告,之后的几天,还将由其和其夫人、法籍印度裔著名印度学家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带来另外三场有关印度古文献学的讲演。
古印度人对知识的崇敬
古印度的知识传授主要有三种方式:妙音天女神授、口头传授和写本传授。妙音天女是赐予各种智慧及文艺天分的本尊,凡学习或从事艺术、文学、书法、音乐、工巧、写作及辩论的人,修持此法门都会得到甚大的帮助,所以在印度、中国西藏,但凡学习梵文者,大多会修此法门以求学习顺利。而口头传授是早期印度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针对长篇文本,即便在写本出现之后仍然流行,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最初就是通过口头传授保存下来的。对于写本,许多印度人给予了无上的崇敬,婆罗门阶层和传统梵文家尤其如此。
“不仅如此,印度人对任何形式的文字都予以尊重,对那些与宗教相关的文字,更是恭敬,在某些情况下,这甚至演变成了宗教崇拜。”FILLIOZAT教授介绍道。
印度人对写本的崇拜
如锡克教教徒对他们的宗教经典《本初经》展现出的崇拜。上图中,人物手拿棕榈叶,对放置在架上的写本进行膜拜。这幅图还显示了印度人对于写本保存方面的信息:印度写本不是保存在书架上的,而是悬挂在空气中予以保存,这样可以避免虫蛀。又如,印度人在读《罗摩衍那》要进行许多仪式,开始时要向这本书的写本或印本进行礼拜。在敬神的节日里,和神灵相关的文本会被放置在神像之前,一起接受诸如檀香壶、鲜花等供奉。在印度南部,如果一位婆罗门到另一位婆罗门家参加典礼,表达心意的方式是赠送《罗摩衍那》写本,这个风俗的直接结果是,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许多婆罗门家族的私家藏书里保存了不少《罗摩衍那》写本。
《罗摩衍那》写本,上面的白点和红点为人们供奉的痕迹。
写本的书写载体
印度现存写本数量很难准确统计,粗略估计有500万册左右,现存最早的印度写本大约是在公元3世纪时期的,有两个断片,分别保存在英法两国。不仅仅是因为数量庞大,写本书写载体、装册方式、语言文字、书写书体、版式、储藏方式、使用方式的多样性,导致了写本研究的困难。早期写本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经过处理和加工的树皮和树叶,有桦树皮、沉香、棕榈叶,后期渐有纸质写本,而在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人们用象牙作为书写材料,记录最受崇敬的宗教文献。
桦树皮
桦树皮写本《梨俱吠陀》
在印度,克什米尔地区有一种叫糙皮桦的桦树,树皮很薄,呈棕红色、淡红色、纯白色等多种颜色,树皮会大块大块地自然脱落,经过裁剪、抛光,就变成轻盈的书写材料,印度人用蘸着黑墨水的芦苇杆在上面书写。
沉香木
沉香木
沉香木、阿萨姆文写本《薄伽梵歌》
沉香木生长在孟加拉东部(今孟加拉国境内)、阿萨姆邦和印度东部其他地区,也被当做书写材料。这种树很大,本身就很珍贵,它产生的叫做沉香素的香水原料使其价值倍增。沉香木用于书写的部分并非树皮,而是树皮下的一层比较嫩的软木,学名叫做韧皮。将树皮、韧皮一起剥下后,再把树皮刮掉,就可以获得厚度不足一毫米的光亮薄片,同样用芦苇杆和墨水书写,样式裁成棕榈叶的形状。沉香木片的写本在印度比较少见,但在东南亚如苏门答腊岛比较常见。
贝叶
贝叶写本《罗摩衍那》
至公元8世纪,印度写本最常见的书写材料是棕榈叶。适宜书写的棕榈树主要有多罗树和贝叶棕两个品种,均生长在印度洋北部的所有沿海地区。贝叶棕在印度沿海的肥沃土地上随处可见,如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由于比较容易获取,贝叶棕的用途比较广泛,它的扇形叶子具有防水功能,可以充当屋顶、伞或者任何形式的遮蔽物。贝叶做的书写材料,具有纤薄柔韧、经久耐用和书写空间大等的特点,其最长的可以达到90厘米,最宽有7-8厘米。
其制作过程是:砍下鲜嫩的贝叶在户外放置一段时间,再进行蒸煮,然后放在阳光下暴晒,最后去除叶柄,剩下最好的部分裁剪成选定的样式后放到炉中烘干,最后在完成抛光后就可以用于书写了。尽管因贝叶很薄,不是十分适合用铁笔在正反两面书写,但在印度的喀拉拉邦和斯里兰卡仍采用这种方式,而在印度的其他地方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更倾向用芦苇杆加墨水书写。
多罗叶
多罗叶写本《罗怙世系》
多罗叶作为书写材料比贝叶更常用,尺寸不是很大,长度最多40厘米,宽度最多4到5厘米。多罗叶的制作工序比贝叶要简单许多,耐久性很好,但柔韧性不强。因为厚度较好,所以可以用铁笔两面书写,甚至作画。
铁笔。左侧是两头书写,中间是刀片状,右侧笔头带有印度神形象。
用铁笔在多罗叶上刻字时,要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执笔方式来书写:抄写匠坐在地上,一手执叶,一手执笔。握笔的方式是把铁笔紧握拳中,多罗叶放在坚硬的垫板上,用拇指压住。不像我们今天笔随着书写进行移动,在多罗叶上书写是笔不动,而用拇指推动叶片完成书写的过程。
为何印度可以不用纸
直到11世纪,印度才有了纸张和纸质写本,且使用范围仅限于印度中北部的地区。在那些适宜棕榈树生长的地区,因为比纸张更容易制作、获取,也更加便宜,棕榈叶一直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并没有随着纸质印刷书的出现而消失。FILLIOZAT教授曾经看到过一份梵语诗歌的棕榈叶抄本,在末尾处抄写匠说这些诗歌是选自一本在1890年印刷的书。直到20世纪上半叶,棕榈叶写本和抄写匠才慢慢的消失了。而且由于棕榈叶书写材料的深刻影响,后来的纸质写本的样式也是制作成棕榈叶般的长条行的。到18世纪,西方影响下,才渐渐出现了今天书籍一样的书写方式。
19世纪的纸质写本《妙法莲华经》,样式仍然是长条叶片型的。
对于这些写本的内容,FILLIOZAT教授告诉记者,“印度写本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科学、文学、宗教、医学、星相学、数学、天文学等几乎人脑所能想到的所有类别的知识。我在某些写本上,看到过大量医生的诊断过程,也在一首诗歌中看到了详尽的毒箭配方。”
复旦大学史地所周振鹤教授认为,“我们常说的中国四大发明,其他三种毫无争议,具有世界意义,但是纸张这方面要比其他三种弱一些,不是很具有‘专利性’,因为其他地区有可以替代的书写载体,比如埃及有纸沙草,印度有今天FILLIOZAT教授介绍的这些。没有中国的纸,一样可以写东西。”
为什么印度可以不用纸?周振鹤教授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认为“印度植物群里阔叶林居多,阔叶林叶片很大,处理后可以用于书写;而中国除了南方以外,阔叶林很少,都是小叶子甚至是针叶,所以造纸也是被逼出来的。造纸的技术是要打碎植物原来的纤维,而用叶子、树皮书写是不破坏原来的纤维,只是把表层容易腐烂的东西去掉,这也是一种很高超的技术。所以自然环境的不同,促成了不同的造‘纸’方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