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代中日改革成败原因(比较评价一下中日在近代的现代化改革及其成败)

本有长达千年的学习中国的传统,大概从公元六百年推古天皇开始,全方位学习中国。但是在近代西方殖民大潮的挑战之下,中日两国走了不同的道路。由于这种不同的道路,而导致了两个国家最后做了一场军事较量,也就是1894年的甲午海战。

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日本就提出一个新的口号,叫做“脱亚入欧”,就是脱离亚洲这个体系而进入欧洲体系。

简述近代中日改革成败原因(比较评价一下中日在近代的现代化改革及其成败)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

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

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给中国的启示

1、既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防止和剔除其消极落后的成分,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也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2、坚持改革开放,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3、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因为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是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4、改革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体制;

5、改革要彻底,要顺应时代潮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客栈2020的头像历史客栈2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