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后汉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学者罗新认为“高句丽”的本意是“山城”。
5世纪后期,高句丽改称“高丽”,高句丽出土文物“延嘉七年铭金铜如来立像”、“中原高句丽碑”均称本国为“高丽国”,其君主也被中原王朝皇帝册封为“高丽王”。但是,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的王氏高丽并非其继承国。因为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并且历史发展归属不同、统辖区域不同、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高氏高丽的后裔。
高句丽改称高丽的具体时间和原因,学界也有不同说法。李殿福先生认为高句丽改用“高丽”是在南梁,梁武帝普通元年册封高安为“宁东将军高丽王”时将国名改为“高丽”。孙进己先生据《魏书·冯文通传》记载,认为435年以前高句丽已称高丽。杨保隆先生认为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4世纪末已经出现,至迟在5世纪末6世纪初高句丽人也使用高丽简称了。高丽简称出现后,与高句丽(骊)全称交替出现于史籍百多年,隋唐时期完全取代了全称。魏存成先生认为改称高丽应是5世纪末,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并用,至隋唐不再见高句丽的名称了为了对这两个政权加以区别,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一般将高氏高丽称为“高句丽”、王氏高丽称为“高丽”。
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建立高句丽于沸流水畔之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亦有观点认为在桓仁县城附近)。其建国传说最早见之于好太王碑碑文。其碑文第一部分称:“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命驾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此外,中国史书《魏书》及朝鲜半岛史书《三国史记》等史料记载了更详细的高句丽建国传说。[13-14]这些传说故事反映出朱蒙(邹牟)是扶余王室的庶出王子,其母可能只是个侍婢,朱蒙因权力之争从北扶余出走,可能带走了一个小部族,这构成了日后高句丽的王族(桂娄部),高句丽政权建立之初,合并了周边一些小民族和政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