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明湖居里的那些人和事

在古城济南,提起明湖居这座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曲艺书场,几乎是家喻户晓。但说起明湖居的变迁历史,却是鲜为人知。

山东济南明湖居里的那些人和事

芙蓉街南口的《老残听曲》雕塑

 

山东济南明湖居里的那些人和事

明湖居

 

    近日,重新修建后的明湖居已在景色优美的大明湖新景区正式开业。在开业仪式上,国内众多曲艺名家前来助阵演出,并对济南曲艺表达了殷切的期盼之情。明湖居的开业必将在中国曲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期待它再现当年济南“曲山艺海”的盛况,让游人们忆想起《老残游记》中清末著名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在此说书唱曲的动人情景,体味当年“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古城风貌。

    明湖居:三易其址,几度变迁

    在古城济南,提起明湖居这座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曲艺书场,几乎是家喻户晓。但说起明湖居的变迁历史,却是鲜为人知。

    据记载,明湖居为清末民初济南众多书场中影响最大者。一百多年前,它始建在大明湖南岸鹊华桥以南、百花洲西侧。那时,这一带犹如老北京的天桥、老上海的城隍庙一样,云集了济南著名的酒楼茶社,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变戏法的,都在这里“争奇斗艳”,各显神通。据刘鹗《老残游记》记述,当年明湖居的规模很大,有一百多张大方桌,兼做茶园,开场前后卖些茶水及炸果子(油条)、炸麻花之类茶点。当年曾有人赋诗描绘道:“数树垂柳一水横,明湖居里好茶棚。相逢尽是江南客,乡语听来分外清。”诗下自注:“鹊华桥下有茶室,榜曰‘明湖居’,竹篱茅舍,绿水垂杨,颇有情趣,江浙人每于此品茶。”

    清末民初,随着济南的开埠,济南商埠一带新型书场、戏院的兴起,明湖居周边不远处新起的富贵大戏园、贺胜戏场又相继开张,使明湖居的经营日渐清淡,后逐渐荒弃,最终因棚舍倒塌被拆毁。

    明湖居再次“落户”于大明湖畔,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这一年,济南园林部门曾将大明湖南门里面向西路南的一座四合院民居改建成明湖居,东邻大明湖南大门,西连遐园,北临湖区,占地442平方米。北厅五间,为前后出厦的古式青砖灰瓦房,另有东西厢房和南屋各三间,均为前出厦的青砖瓦房,自成院落。曲艺界著名老艺人、梨花大鼓“四大玉”之一的谢大玉即曾在此演唱梨花大鼓传统唱段。可惜的是,这所明湖居也于“十年动乱”中当作“四旧”被拆除。

    在本世纪初叶,济南园林部门曾一度将明湖居设在了大明湖北岸南丰祠院内南侧。这是一座近300平方米的清代老戏楼,雕梁画栋,彩绘精巧,其内部完全按照《老残游记》里所描绘的装修而成。

    新近正式开业的明湖居,系建在“大明湖新八大景区”的明昌晨钟景区之中。它是一组具有老济南特色的二层仿古建筑,四周围以曲廊,中间天井设计为曲艺大厅,大厅内有包厢、雅座。重建的明湖居,对于弘扬传统曲艺文化、恢复济南曲山艺海地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郭大妮:初建明湖居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各种大鼓中最早的一种,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因其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故而最初称名为“犁铧大鼓”。后因演唱时所用犁铧片是由铁匠专门打制的,已失去其本源,所以自刘鹗《老残游记》问世之后,始以其谐音美称其为“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的鼎盛时期是在民国初年,此时它的影响已走出山东,遍及北方各省及上海、南京、武汉等沿江大城市,于是又有了“山东大鼓”的称谓。

    远在清朝中叶以前,梨花大鼓一直活跃于山东农村。到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这种曲艺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发展。那时的艺人们选择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有着“曲山艺海”之盛誉的省城济南。

    首先闯入济南府的,是梨花大鼓著名女艺人郭大妮。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化名为“游艺中原客师史氏”的孙点在他写的《历下志游》外编卷三《歌会伎志》中记载:“郭大妮者,不传其姓名,说者谓为武定人(今山东滨州),善鼓词。鼓词者,设场于茶案,一瞽者调弦,歌者执铁板,点小皮鼓,唱七字曲,从而和者三四人,老幼男妇不等。长短高下,自有节奏,仿佛都中之大鼓书、津门之莲花落者。先是历城无鼓词,大妮之鸨不知何许人,始创此曲,买雏伎三,大妮其一也……”

    郭大妮在济南从事演出活动,从清同治十年(1871年)到清光绪二年(1876年),前后达五年。她在济南从艺生涯中最大的贡献,便是创建了明湖居这所曲艺场。由于郭大妮书艺高超,加上明湖居位于大明湖畔,周边景色秀丽,环境清幽,又距那时的山东巡抚衙门、提督学院很近,所以从晚清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常常座无虚席,热闹非凡。

    郭大妮告别舞台的演出,是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在这一年的千佛山庙会上,她曾在会上连唱三天,作为她告别艺术生涯的绝唱,一时轰动了整个济南城,成为旧时老济南演艺界的一段佳话。据记载:“丙子(1876年)正月上元后五日,邑之千佛山开市会,大妮就其中设雅座,遍招所与欢者来,度曲永日,极尽所长。立而观者几天无余地,识与不识,鲜不欣欣然称大快。未一月,则已嫁去,两妹亦相率脱。一曲清歌,遂如广陵散矣。”(见《历下志游》)出嫁后的郭大妮如同“生死杨花水上萍”,不到十年,竟沦落而死。

    俏“白妞”:扬名明湖居

    郭大妮在济南离开鼓词界数年之后,又有一位叫黄大妮的女艺人来济南演唱梨花大鼓,但因其腔调依旧,无改革而告失败。清光绪丙戌年(1886年),黄大妮的表妹王小玉再度来济,开始了她在济南的演出生涯。

    王小玉是清末济南曲艺界出类拔萃的人物,梨花大鼓早期的杰出代表。有关她的生平事迹史料虽然不多,但亦在文献上偶见记述。据《历下志游》所载:“小玉,廪丘人,地在范县城东七十里义东保(今山东郓城水堡乡)。”自小学艺,“工犁铧大鼓”,十六岁便“随其父奏艺于临清书肆”,崭露头角。她的演唱“楚楚可怜,歌至兴酣,则又神采动人,不少羞涩”,因而闯出了名头。她聪明好学,吸收了地方小曲、戏剧的腔调,创造出一种新调,即梨花大鼓的南口派梨花调,于光绪初年与黑妞一起来到济南,献艺于大明湖畔明湖居、趵突泉边四面亭等书场。她大胆吸收皮黄、梆子、昆曲及临清小曲和众多艺人的新腔新调,改编新词,丰富改造了原来的曲调,使原为乡下土调的犁铧大鼓风靡省垣,进而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据说梨花大鼓的传统书段《黑驴段》正是由于白妞的精彩演唱,不仅成为梨花大鼓的代表作,继而成了梨花大鼓的别名。

    刊行于民国五年(1916年)的清末鼓词作家凫道人(贾凫西)《旧学庵笔记》“红妆柳敬亭”条中写道:“光绪初年,历城有黑妞、白妞姊妹能唱贾凫西鼓词儿。尝奏技于明湖居,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目。”并加以按云:“白妞又名小玉,《老残游记》摹写其歌时之状态,亦可谓曲尽其妙。然亦只能传其可传者耳。其远韵,弦外有音,虽师旷未必能聆而察之,腐迂未必能写而著之也。”柳敬亭是明末清初极为著名的说书人。王小玉姐妹有“红妆柳敬亭”之誉称,其演唱技艺之精湛自可想见。晚清王以�O《蘖坞诗存初稿·济城篇》小序中记有:“王生小玉以是艺名噪济南有年,岁丙戌(1886年)予自沂州旋济……”至于王小玉后来的结局,贾凫西在《旧学庵笔记》中曾引录光绪朝任湖北、江苏巡抚和两江、直隶总督的端方在题贾凫西所绘《明湖秋泛图》中所说的:“黑妞已死白妞嫁,肠断扬州杜牧之。”出嫁后的王小玉告别了她倾注整个身心的舞台,也从此结束了她的艺术生涯。

    王小玉的演唱技艺,真可以说到了精湛圆熟的化境,只有在她所创造发展的犁铧调基础上,才能达到如此艺术高度,梨花大鼓才能从农村进入城市,向着更为广阔的地区发展,从而走向鼎盛时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