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的梁启超资料图片
梁启超在天津的故居和“饮冰室”书斋
梁启超自署《饮冰室丛著》手迹(1916年)
“饮冰室”一角
1904年日本东京新智学社石印版《饮冰室壬寅癸卯全集》
梁启超是新会人,自号“饮冰室主人”。论其传奇的一生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等领域产生的影响,梁启超堪称江门地区第一人。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甚丰,内容涉及历史、哲学、佛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各个领域。
“各国专门名家大博士来集者不下数千人,各国大学学生来集者不下数万人。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这是1902年,新会人梁启超在其所写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提到的上海世博会的构想。
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梅伟强近日自豪地说,从梁启超提出上海世博会的文学构想,到今天江门的一些企业准备到上海参加世博会,既是一种机缘巧合,也拉近了江门人与上海世博会的距离。
借小说提出世博会构想
据悉,1902年11月,梁启超在新创刊于日本横滨的《新小说》杂志上,开始发表《新中国未来记》。
小说中写到,1962年正月初一,中国民众举行维新五十周年大庆典,“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新成”,小说随即铺陈上海世博会的设想——“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各国专门名家大博士来集者不下数千人,各国大学学生来集者不下数万人。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小说又提到,全国教育会会长、文学大博士、孔子的旁支裔孙孔弘道老先生在博览会上开设《中国近六十年史》讲座。小说借孔老先生之口,讲了清末时期爱国志士黄克强等人的救国事迹。有趣的是,小说中做了“大中华民主国”第二代大总统的黄克强,数年之后,竟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即孙中山、陈少白的亲密战友黄兴。
梁启超对当时的新小说运动十分推崇。他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正是他在新小说运动中少有的文学尝试。小说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些反响,也获得《人境访庐诗草》作者黄遵宪的好评。
梁启超的世博强国梦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人的世博梦,关注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
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说,出版于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政治幻想小说。或许在很多方面它不像是小说,而是政论家的狂想曲。
解玺璋在其博客中说,百年前的中国,外有列强压迫,内有贪官腐败,国弱民穷,惨不忍睹,有志于改变中国现状的志士仁人,都把希望寄托于将来。有人便选择了小说作为表达其美好向往的方式之一,而且都有关于万国博览会的描写,说明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举办万国博览会是国家强盛、社会繁荣的标志和象征。梁启超作于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成为此类小说的开山之作。
吴海勇不久前在《解放日报》上撰文向上海人介绍了梁启超的世博梦。他说,流亡海外的梁启超长期栖身日本,而日本又热衷于“参博办博”,梁氏不能不身受濡染。探究梁启超创作《新中国未来记》涉笔世博会的起因,与他得知1904年将举办圣路易斯世博会有一定关联。他一直想到圣路易斯世博会参观。
“由本国国民议决即可举办世博会,这符合历史上一度通行的世博会举办程序。小说所写的上海博览会有各国专家学者、大学生数万赴会,透显该会展的国际性。就这样,梁启超借上海世博会搭建了小说倒叙的平台,使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气势不凡。梁任公分明认识到了世博会对于提升城市繁荣的重要作用。在日渐临近的圣路易斯世博会的感染下,梁启超触发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灵感,借助虚拟性的叙事,直接陈述了有关上海世博会的创意设想,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想象,烘托出梁氏的世博强国梦。”吴海勇说。
江门人与上海世博会有缘
对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提出世博会的梦想,梅伟强并不感到奇怪。“江门侨乡得风气之先,一些仁人志士很早就睁眼向洋看世界,梁启超也是这样,他一方面看到国外的种种先进之处,一方面又感受到祖国的贫弱,于是抱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希望国家走向开放和富强,自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上海世博会的构想正是梁启超开放思想与强国梦的体现。”梅伟强说。
梅伟强说,早在梁启超的那个时代,上海就已经显露出国际化大都市的气息,很多外国人在上海生活,一些上海人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梁启超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是有一定依据的。
近来,新会葵扇、茅龙笔等来自梁启超故乡的产品准备参加上海世博会。“从梁启超提出上海世博会的文学构想,到今天江门的一些企业准备到上海参加世博会,既是一种机缘巧合,也拉近了江门人与上海世博会的距离。看来,江门人与上海世博会很有缘。”梅伟强说。 梁启超与“饮冰室”
梁启超读书、著书、藏书伴随一生。很多人都知道,梁启超的书斋名叫“饮冰室”,并自号“饮冰室主人”,但关于“饮冰室”的由来却鲜为人知。笔者就有关梁启超“饮冰室”的由来以及“饮冰室”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研究,现分述如下:
“饮冰室”的由来
“饮冰室”最早出现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第25期上。1898年12月23日,梁启超在日本得到旅日华商的资助,在横滨创办了《清议报》,这也是他到日本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从1899年8月出版的第25期开始,梁启超以“饮冰室自由书”为题开辟栏目,刊载自己读日文书刊后的感受或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言论。1905年,上海广智书局为其出版了《饮冰室自由书》的单行本。
关于“饮冰室”的命名,梁启超在《饮冰室自由书》的序言中作了说明。他写道:“庄生曰:‘我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以名吾室”。文中“庄生”即“庄子”,“己亥”为1899年。
序言中庄子语录摘自道家的重要典籍《庄子》。其故事情节是:楚大夫沈子高奉命将出使齐国,他对孔子说,此行责任重大,怕齐国只在表面敷衍他,心中不安,又说:“我今天早上受命,晚上就要喝冰水,我是患了内热症了!”
当年,梁启超受清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后变法失败,梁启超被朝廷通缉,逃亡日本。面对国家内忧外患,梁启超忧心如焚,唯有“饮冰”,才可以解“内热”降体温。梁启超“饮冰室”的命名,是借这个典故中的“饮冰”一词,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
“饮冰室”书斋的兴建
虽然梁启超已于1899年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饮冰室”,并自号“饮冰室主人”,之后还经常以“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发表文章,但当时在日本并未有属于他自己的“饮冰室”书斋。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被推翻,梁启超结束逃亡生活并于1912年9月从日本回国。回国后,梁启超考虑北京的时局动荡,决定不在北京居住,而选择在天津的意大利租界四马路(今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4号)购买空地自建寓所。
寓所于1914年落成,为意大利式两层楼房,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楼房的西部为梁氏家人居住,东部为梁启超个人专用;楼上作为书斋资料室,楼下是客厅、起居室和小书房。至此,梁启超的“饮冰室”书斋才真正有了着落。
10年后的1924年,梁氏又在寓所西侧(今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辟地新建一幢两层楼房。这幢楼房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典雅别致,首层为书斋,二楼为卧室和生活区,建筑面积949.5平方米,是梁启超后来的“饮冰室”。可惜这新“饮冰室”建成才4年,梁启超就去世了。
梁启超一生著述甚丰,内容涉及历史、哲学、佛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各个领域。自从1899年梁启超将书斋命名为“饮冰室”后,其著作便多以“饮冰室”冠名结集出版,出版物包括文集、专集、合集和丛著、丛书及单行本,多达二三十种,有的甚至一版再版,可谓琳琅满目。
“饮冰室”的藏书
梁启超幼年,家中只有《史记》、《纲鉴易知录》各1部。12岁时,梁启超考中秀才,父亲见他聪明好学,于是再购《汉书》、《古文辞类纂》。
光绪十三年(1887年),梁启超(15岁)入读藏书丰富的学海堂。在学海堂求学期间,梁启超由于勤奋苦读,每次考试都夺得班级第一名,得到了学海堂的奖学金。他将奖学金大部分用于购书,放假时再带回家,从此迈开了藏书的第一步。当时他收藏的书就有《皇清经解》、《四库提要》、《百子全书》、《粤雅堂丛书》、《知不足斋丛书》等。
光绪十五年(1889年),梁启超(17岁)中举人。次年拜康有为为师,入读康有为在广州的万木草堂。期间,梁启超曾和几位好友,共捐出藏书1万卷,供万木草堂学子借阅。“戊戌变法”前,梁启超藏书颇丰,但由于变法失败所藏书籍在梁启超仓促逃亡日本时全部散失。在日本,梁启超又重新开始藏书,而大量的藏书是在民国成立、他返回中国并定居天津后搜集收藏的,真正成为“饮冰室”的藏书。
梁启超的藏书门类十分广博,经史文哲,诸子百家,东瀛海外之书,无不致力搜集,例如,日文书籍就有320多种、500多册。
综合来看,梁氏的藏书更注重实用性,如他要进行历史研究,便大量搜集历史类书籍,其中《史记》、《汉书》的不同版本就达20多种,其它诸史的本子也不一而足;又如梁氏收藏有佛家著作470多种,这和他热心于佛学研究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在生命之灯将要熄灭之际,没有忘记10多年来致力搜集并与之朝夕相处的藏书,曾留下口头遗嘱将“饮冰室”藏书寄存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年梁启超逝世不久,其家属便秉承梁氏遗愿,将“饮冰室”藏书共3470种、41089册,永久寄存于北平图书馆。
1931年,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特辟“梁氏纪念室”,室内陈列梁启超生前所用书桌文具及其金石书画等以作纪念,并为梁氏寄存的图书编制了《饮冰室藏书目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