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另一面:对待朋友妻妾子女如何面面俱到

袁世凯周围的圈子,有着非常明显的以利益为重的痕迹,身处政治中心的人物,讲究的是功利而不是正义,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传统,纵观袁世凯的一生,朋友不多,能够陪伴一生的更是少见,徐世昌算是其中的一位。

袁世凯的另一面:对待朋友妻妾子女如何面面俱到

 

    核心提示:纵观袁世凯的关系谱,实在是过于复杂,我们这期节目不足以观测到袁世凯周围的全部风景,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角度,要了解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真实的袁世凯。那我们不妨去看看他的周围,说不定风景这边独好。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贯穿整个清末民初,袁世凯与读书人的关系张弛对于当时政坛来说影响非凡,这似乎也是中国政治模式的一个缩影,在文人乱政与武夫当国的风水交替当中轮回。在前面几天的节目里,我们为您呈现了袁世凯的生平,大都是按他的生平履历来进行的,所关注的基本上也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观察的。而实际上,作为一个人来讲,历史大事件固然能突显人物性格,但是生活中的表现呢,也不能忽略。

    今天我们的节目算是把时间稍稍打乱一下,停顿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袁世凯的其他层面。作为朋友的袁世凯是什么样子呢?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的袁世凯又是什么样子呢?

    解说:袁世凯周围的圈子,有着非常明显的以利益为重的痕迹,身处政治中心的人物,讲究的是功利而不是正义,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传统,纵观袁世凯的一生,朋友不多,能够陪伴一生的更是少见,徐世昌算是其中的一位。

    张华腾(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袁世凯后来是外务部尚书,徐世昌是邮传部尚书,袁世凯是直隶总督,徐世昌人家是东三省总督,袁世凯后来做军机大臣,徐世昌也做军机大臣,到了民国袁世凯做大总统,那徐世昌就做国务卿。民国一共是十七年,他们弟兄两个各做了四年大总统。

    解说:和袁世凯出生名门望族的身份不同,徐世昌只能算是一位布衣寒士,17岁开始一边应对科举,一边开馆授徒维持家用,徐世昌与袁世凯的相遇在时人的记载中,显得非常浪漫。

    张华腾:陈赣一在《新语林》这本书里边,他是这样写的,徐韬斋与袁容庵初不相识,徐韬斋就是徐世昌的号,容庵是袁世凯的号,初不相识。一日韬斋诣袁宅,昂然入书斋,容庵隔窗遥见一人自外至,神气豪爽,起身迎之。

    袁腾飞(民间学者):他们相遇的时候袁世凯19岁,徐世昌25岁,所以徐世昌等于是比袁世凯大6岁,然后两个人交谈之下引以为知己。

    解说:就这样,两个在后来对中国近代史产生巨大影响的年轻人,在落魄之际相遇并结为好友,也许他们不会想到,从此以后,他们的人生道路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走向,时而交织,时而远离。

    袁腾飞:后来徐世昌是因为要赴京赶考,缺少盘费,袁世凯这个人仗义疏财,为人豪爽,于是就给徐世昌凑了一笔钱,可能就有几百两银子。

    解说:1882年,徐世昌考中举人,这一年,袁世凯烧掉了自己的书本,投身军营并在朝鲜的壬午兵变中崭露头角,然后驻扎朝鲜,一呆就是十年。徐世昌则在考中举人之后在进一步,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

    张华腾:徐世昌按照科举的道路,由生员到举人到进士,然后进翰林院,那就是达到了我们知识分子最高的理想。

    袁腾飞:这个翰林在清朝有红翰林和黑翰林,这就是俗称,红翰林可以上天入地,所谓上天那就是成为天子的近臣,所谓入地,外放,出去做考官,然后收点门生,门生孝敬点银子,这个日子就很好。黑翰林就是上不了天也入不了地的,徐世昌大概就属于这种黑翰林,因为清朝的官员俸禄是很微薄的。亲王一年才180两银子,知县才45两,翰林也就是七品官,跟知县的级别可能也差不多少,这几十两银子咱说句实在话,自己吃饭可能还够,家里的仆人能不能吃得饱就另说了,所以徐世昌的日子过得很不好。

    解说:就这样,徐世昌在翰林院里,呆的意兴阑珊的时候,1897年8月,袁世凯获得小站练兵,操练新军的职位,身边缺少人手的他,决定请徐世昌帮忙,于是,这对结交了十多年,却还没有工事过的好朋友,终于开始了工作上第一次亲密合作。

    袁世凯果敢刚毅,徐世昌则因处事周全,被当时的人称为水晶心肝玻璃人,正是这种刚柔相济的搭配和彼此的扶持,袁世凯和徐世昌二人,在清末的官场上齐头并进,成为一大景观。1899年12月,袁世凯被任命为山东巡抚,徐世昌仍旧回到翰林院任职。1901年,袁世凯在山东巡抚任上向朝廷保举徐世昌,徐世昌被任命为政务处总办。

    1903年徐世昌任商务部副部长,1904年任兵部左侍郎,1906年徐世昌担任新成立的巡警部尚书,1907年担任东三省总督、军机大臣。到此为止,这对年轻时结交的好朋友终于成长为各自统领一方的封疆大吏。

    张华腾:俩人做官做到顶尖级的这样的官员,不管怎么评价,就从这一方面来说,他们两个人友谊应该说人间的真诚的情谊,真诚的朋友这样的关系。

    解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摇摇欲坠,以当时徐世昌的身份、才干和声望,他是仅次于袁世凯的唯一人选,但此时的徐世昌,并没有忘记下野的袁世凯,他不仅力保袁世凯出山,而且从袁世凯出山到逼宫,到掌权的每一步,徐世昌都精心策划帮助袁世凯走上政坛的巅峰。据说,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归政民国的那招就是徐世昌的大手笔,由段祺瑞领衔,率北洋将领64人,联名发电,要求清廷交权,否则以兵随之,实际上这就是一场兵谏。

    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组阁,就在这功成名就之时,徐世昌却以前朝一品大员的身份,退避青岛,据说临行之前,袁世凯苦心挽留,与他相约两年之后再见。

    1914年5月,在袁世凯再度力邀之下,徐世昌出任国务卿,袁世凯称帝,徐世昌选择了退出,退居河南老家辉县,据说临行之前,徐世昌与袁世凯交底,称帝自为,乃是大事,万不可不留余地,如果亲近好友都被卷入,关键时刻,谁来收拾残局呢?

    果不其然,袁世凯最终因为称帝而众叛亲离,去世之际只有几个朋友送行,徐世昌作为一生的朋友,为袁世凯题写了墓碑,几十年的交情,化作一捧黄土,却无法言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选举为中华民国,第三任总统,身处乱世,徐世昌的时间大都用来调停各种矛盾。1922年,徐世昌退出政界,返回天津,过着诗书画的隐逸生活。

    陈晓楠:袁世凯是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物,他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可笑的旧思想,可是这些旧思想又奇怪地揉杂在了一团乱麻的新观念和新做法之中,比如他二子袁克文到处留情,刚娶了正室没几个月,就接二连三地娶姨太太,袁克文的夫人到处哭诉,袁世凯听到后居然这样说,有作为的人才三妻四妾,女人吃醋是不对的。他喜欢缠足的女人,他最喜欢的五姨太太其得宠原因之一,就是她有着一双缠得很小的金莲,他这样看不起女人,可他呢也居然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和开创者,是他在直隶总督任内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女子教育,他在自己家里也请了女教师给自己的女儿和姨太太们上课,为此他还专门给姨太太们起了一系列一本正经的学名,五姨太叫志学,六姨太叫勉学,八姨太叫潜学,九姨太叫勤学。

    1916年6月6日,57岁的袁世凯死于尿毒症,在他身后残留的是一个军阀混战的烂摊子,还有他自己的33个子女,袁世凯的大部分儿女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增添的,所以关于袁世凯的私生活,特别是关于男女问题的民间传说,也就特别的发达。人们搬弄是非的欲望加上文人的渲染夸张,袁世凯的生活故事也就此流传开来。

    解说:袁世凯的家庭政策其实并不复杂,先进门的为大,小的要听大的,由先娶进门的姨太太管理后进门的姨太太。

    袁晓林(袁氏后人):他一妻九妾,这个一二三四,前边四个姨太太都归大姨太沈氏管,沈氏管啥呢?管三个朝鲜来的,就包括袁克文的母亲她管,后边五六七八九这几个谁管呢?五姨太管。

    解说:在袁世凯的妻妾中,最受他宠爱的是他年轻时认识的一名妓女沈氏,关于他与沈氏的交往,堪称传奇经典。

    秦燕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传说中这位大姨太,据说是袁世凯当年还是那样一种比较落魄的乡下小青年的局面的时候,结识了这样一位青楼女子。

    袁腾飞:(青楼)那是日费斗金的地方,所以袁世凯可能一个月的时间,盘费都用尽了,所以不得以可卖的东西就全卖光了嘛,就把他做总督的叔祖袁甲三,留下来的两个鼻烟壶给卖掉了。

    解说:落难公子遇上了红粉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千古而下,演到袁世凯这一辈,也没增添多少新意,据说袁世凯为沈氏赠有一联,“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己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怀多”。也许是袁世凯身上的某种气质起了作用,沈姑娘被这个身材矮胖的男人彻底俘虏,她心甘情愿作牺牲,倾起所有资助袁世凯寻求前程。

    袁晓林:落难的时候沈氏确实帮助他,给他了钱,所以说她最后没孩子,大总统也是很宠爱她。

    秦燕春:我的感觉袁世凯对她保持了很大的尊敬,许诺她只要下面的妾生了孩子,就给她做嗣子过继给她。

    解说:在纳妾成为风俗与民俗的传统中国,如何管理老婆,实在是一件重要而费神的家务事。从袁世凯的表现来看,实际效果还算不错,一群姨太太相安无事。

    秦燕春:他也不轻易流露他对任何一个女子的偏爱,例如说你如果需要定制衣服、打造首饰,我们能看到的资料会告诉我们,他选择一视同仁每人一份,绝不轻易表现出对任何一个女子特殊的偏爱。

    解说:众所周知,袁世凯是清末民初开办新学重要的发起人,他对待教育的态度非常认真,他的子女们聘请的家庭教师,竟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严修。

    秦燕春:严修他是真正的南开鼻祖,在张伯苓先生之前,严修先做了这个工作,天津的大学、中学、小学很多教育都跟他有关系,严修是个一心致力民间办学的人。

    解说:严修与袁世凯感情深厚,有这么一件事足以证明,有人前往天津游说,请他担任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严修只是摇头一笑,并不接受,而落魄人物袁世凯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忙解决子女的求学问题,严修则痛快答应,没有半点推辞。

    秦燕春:袁世凯在这方面对他是言行计从,他的男孩子长大一点,都是送到南开中学这边,就是送到严修这里,选择学校念书,选择老师乃至安排课程,都是严修来亲自过问。

    张华腾:后来孩子长大之后,包括老五、老六、老七,都是袁世凯就指派严修,把他们送到英国去留学。

    解说:1909年春天,袁世凯在仕途上栽了跟头,回到河南老家,严修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亲自到车站给袁世凯送行的人。严修一生不爱做官,民国之初,袁世凯当了大总统,权势如日中天,屡次三番以财政部长、直隶总督、教育总长等职请他出山,严修不为所动。袁世凯筹谋帝制,严修是个铁杆反对派。

    张华腾:严修劝说之后,这个帝制曾经中止一段,但是袁克定不答应,袁克定听说是严修,给他父亲出的主意非常气恼,他当时在北京小汤山,当时拿着拐棍,把柜子上的玻璃都打烂了,而且还对严修进行威胁,这时候严修也害怕了,就从北京到了天津。

    解说:袁世凯死后,严修进京吊唁,长叹一声道,项城此去,可谓大解脱。话语之间不难察觉严修深知袁世凯当时的艰难处境。

    秦燕春:袁世凯去世,因为帝制失败怒羞交加,(袁世凯)去世之后,首先进京奔丧扶棺而哭的就是严修,因为严修原来就在日记中发过誓,(袁世凯)称帝他就再不进新华宫了,这一点我觉得严修先生蛮难得的。

    中国人对公众人物很看重这样一种修养,因为这样一种修养才能够避免一种私情私欲,对一个公务的干扰吧。但是遗憾的就是,这样清正的君子,恰恰拒绝加入政治生活。

    解说:对待妻妾和子女,袁世凯还算上尽职尽责,那么他自己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袁世凯生活几乎一成不变,他每天早上六时起床,洗毕便开始吃早点,总是一大海碗的鸡丝汤面条,吃罢早饭下楼办公,午饭安排在十一点半。袁世凯最爱吃清蒸鸭子,每顿都有鸭子这一道菜,位置还必须摆在桌子的中央,多年以来没有改变。    袁晓林:袁静雪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我的父亲袁世凯》,说我父亲吃饭的时候就用这个手,吃完了就这样擦一下,所以后来好多影视剧,就出现凡是袁世凯吃饭吃完饭都擦一下,后来袁家人都感到很反感,说偶尔一次嘛,哪能回回都那样弄呢,袁静雪一句话,弄得凡是出现袁世凯的地方,都是用袖子擦嘴,其实不是那回事。

    陈晓楠:鲁迅曾经说,整个民国期间,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利。我们回想一下,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袁氏当政期间所面临的文人简直是五花八门,革命如章太炎,守旧如王�]运,保皇如康有为,善变如梁启超,颓废如严复,个人野心如杨度,以上诸公无一不是文明震天下的狂放之士,性情各异,政见相左。

    而袁世凯呢,都能包容优待并为己所用,这种气派和手腕的确是后起者,如段祺瑞、蒋介石之辈望尘莫及的。其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还是他与章太炎的过招。

    解说:章太炎,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思想家、革命者,在乱世中国,端着枪杆子纵横政坛的人不在少数,但端着笔杆子横扫天下的人只有一个章太炎。

    张华腾:浙江是出学问家的地方,章太炎也有家学渊源,也是非常好的,章太炎最初是一个改良派的人,参加了戊戌变法。结果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章太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通过革命推翻满清政府。

    解说:1913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大获全胜,新婚不久的章太炎顾不上蜜月,扔下新婚妻子,从上海跑到北京找袁世凯算帐。关于当时的情形,章太炎的学生鲁迅,在《太炎先生二三事》有过描述。当时正值冬天,章太炎足磴破棉靴,手摇折扇,扇下坠吊着一枚景泰蓝大勋章,直闯总统府。

    张华腾:(章太炎)要求要见总统,当然总统府新华门有卫兵,不让他进,他就倚老卖老,包括说话、言语、动作,包括把新华门卫兵室的东西,他都敢打破这些东西。

    解说:袁世凯对于章太炎早有所闻,却不敢得罪这位狂士,一直不敢见他,只是派手下出来搪塞,结果被章太炎给骂了回去。

    张华腾:但是最后袁世凯派车把他接过去,其实这个车子绕了一圈,绕来绕去就没有进袁世凯办公的居仁堂里边去,而是把章太炎给囚禁起来了,囚禁到这个地方,软禁了就是说。

    解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在龙泉寺,一呆就是三年,他的遭遇用一句老话或许可以总结,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张謇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他与袁世凯有长达35年的交情。

    张华腾:张謇和袁世凯的关系,是相对非常早又非常复杂的关系,既做过袁世凯的老师,又是政治盟友,到袁世凯做了大总统之后,他是总统,他是部长,又是部下的这种关系,错综复杂。

    解说:1882年,正是由于张謇的推荐,袁世凯才得以成为正式的军人。1884年,张謇却与袁世凯绝交,原因是袁世凯品行不端、狂傲不已。然而世事难料,特别是在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张謇哪里会想到,与袁世凯断交二十年后的1904年,他们的关系又恢复了。

    张华腾:这个时候袁世凯是直隶总督,督抚的领袖,而这个时候张謇已经成为立宪派的一个领袖,要推动清政府走向立宪,地方督抚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这个张謇是作为民间的立宪,袁世凯作为执政的大员,这样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个在朝一个在野,共同推动清政府的立宪向前发展,但是立宪的结果就是皇族内阁,这样等于立宪派的理想已经破灭了,依靠清政府已经不行了。

    解说:皇族内阁的出台,宣告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失败,张謇作为立宪派的领头人,开始在政治上寻求新的出路。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1911年6月24日,隐居河南彰德的袁世凯,收到一封电报。别几一世矣,来明诣公,请勿他去,謇。第二天,张謇从汉口抵达河南彰德,一次历史性的会晤开始了。

    张华腾:这两个人在政治上达成了共识,袁世凯说如果是有一天,朝廷要我出山,希望你要支持我。那个时候辛亥革命没有爆发的,他们就在开始商谈这样的政治问题。这个时候袁世凯是很清楚的,把张謇看成东南民意的代表,那是有发言权的,有话语权的。

    解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应势而动,并迅速获得军政大权时局如张謇所料,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只有袁世凯能担此大任。

    张华腾:武昌起义的爆发,张謇是个见证人,他实际上就看到了武昌起义的炮火,他作为一个有实业、有资产的这样的一个立宪派的领袖,当然不希望革命的爆发。最初的时候他还是站在清政府的立场上。但是最后他经过观察这种形势,认为清政府不行,必须得推翻,在南北和谈这个过程中,张謇完全是站在北方,站在袁世凯一边来说话的。

    解说:在袁世凯的大总统任期内,张謇一直担任农商总长,但是张謇希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使民富国强的理想,注定会破灭,因他所依靠的袁世凯,与他同床异梦。

    张华腾:张謇做农商总长,一直到袁世凯称帝,12月份他眼看袁世凯要称帝了,他是反对称帝的,所以说向袁世凯提出辞职。到最后还是得到了批准,所以张謇最后没有做了洪宪帝制的这样一个臣子。

    解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就张謇个人来说他比其他人更了解袁世凯,他也比其他人对时局更失望。

    张华腾:三千年未有之会,三十年更事之才,对袁世凯的死非常的惋惜,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三千年,没有遇见像袁世凯这样的,所以如果让袁世凯做三十年总统的话,那我们国家可能,下边话的意思就是这样,三十年更事之才,就是完全可以做三十年的总统太可惜,毁于群小之手,有点太可惜了。

    陈晓楠:人们常说,看一个人交了什么朋友,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就一个人而言,可能是社会关系当中最直接,最常见,而且可能是最密切的部分。

    纵观袁世凯的关系谱,实在是过于复杂,我们这期节目不足以观测到袁世凯周围的全部风景,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角度,要了解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真实的袁世凯。那我们不妨去看看他的周围,说不定风景这边独好。

    袁世凯的成功,在于他曾经左右逢源,他的失败,在于他众叛亲离,他身边的情况决定了他的命运,关于袁世凯的得失、经验和教训,却不只是属于他自己,明天的《凤凰大视野》我们会继续向您讲述,“袁氏当国”之“洪宪迷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