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悬案:秦始皇被神秘预言吓死

华阴县平舒道上,阒无人迹,像条被遗忘的路。沿途满目萧瑟,深秋落叶宛转坠落铺满一地。天色渐晚,出使关东的使者驾马车行经其间,阵阵凉意由后脊穿透胸膛。愈往前行愈冷清,眼看就要驶出了平舒道,前面忽然出现一个陌生人,拦住马车。

离奇悬案:秦始皇被神秘预言吓死

华阴县平舒道上,阒无人迹,像条被遗忘的路。沿途满目萧瑟,深秋落叶宛转坠落铺满一地。天色渐晚,出使关东的使者驾马车行经其间,阵阵凉意由后脊穿透胸膛。愈往前行愈冷清,眼看就要驶出了平舒道,前面忽然出现一个陌生人,拦住马车。

这人手里拿了一块玉璧,不声不响地塞给使者。使者狐疑接过,未及开口,对方就抢先说了一句话:“今年祖龙死”!掷地有声。

使者吓得够戗。“今年祖龙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龙,君之象。意思是说今年秦始皇要死。

陌生人撂下这句石头般冷硬的话,掉脸儿飞快走掉,使者回过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他甚至没瞅清来人的模样,只觉事关重大,加速向秦国首都咸阳奔驰。

这一天,是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深秋的一天。

使者回到咸阳,立刻向秦始皇报告了途中遭遇的诡异事件。秦始皇心惊肉跳!尽管这种诅咒他的预言已不是头一回了,可对一个迷信到极端的帝王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刺痛心灵的奔袭,很难让他不回想起头一回出现那条诅咒。

说起来,那更像一首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

这押韵的流行小调,流传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当时,百姓民夫修筑阿房宫,负担沉重。这条反动口号无疑是民众的心声。

转眼过了十年,到了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又出现第二个诅咒。这一回更玄乎——在秦国的东郡,有一块陨石打天上掉下来,掉就掉吧,不过是一块石头,而令人惊愕的是,石头竟然刻有六个大字:“始皇死而地分”。

这事儿透着奇异,陨石刻着字,莫非这石头是刻好字再从天而降的?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即便是秦始皇时代,这也是让人难以完全信服的。

肯定是有人在搞鬼!

这不是一般性的扰乱社会治安案件,其背后的险恶用心是咒死国家领导人,推翻国家政权。问题极其严重,属于刑侦一号案。

御史受命前往秦国东郡彻查此案。相当棘手,没有一丝线索,只能靠推断寻找作案嫌疑人。而圈定的作案嫌疑人有两类。一类可能是平民百姓,当时赋税繁多,刑罚严酷,人民难堪重负,出于怨恨,因此刻反动标语咒骂国家领导人——这是司马迁的看法。确在情理之中。

另一类作案嫌疑人可能是被吞并的六国贵族或者他们的后裔。他们在战争中饱受打击,对秦始皇已痛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们无力反抗,更谈不上复辟。只能泄泄私愤,刻反动标语这事他们一准儿干得出来。

可令御史头疼的是,他没有一点证据。多次审问,没人敢承认,承认就是找死。

御史感到两难,他既不能把所有嫌疑人都杀掉,真凶缉拿不到又没法儿向秦始皇交代。

限期破案的时间一天天近了。御史慌乱,情急之下,抠头皮琢磨出一条对策——“杀人烧石”。把那块惹祸的石头烧掉,让石头上的诅咒化为灰烬;然后,将陨石降落地点的周边民众全部杀光。

大屠杀很劲爆,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无辜者人头如割韭菜般落地,尸首层叠,血流成河。

烧石头是个技术问题,砍头连技术都不需要,心狠手辣即可达成。

御史回到宫中,将案件处理结果禀告秦始皇。

秦始皇面无表情,既不气恼,也不高兴。对于御史的无能,他没有褒奖也没降罪。他知道,此案再查下去也是一桩悬案,不得不就此了断。

案草草结了。没多久,令秦始皇更意想不到和崩溃的事情发生了——神秘人物闪现华阴县平舒道,留下一块玉璧,留下一句恐怖预言“今年祖龙死”!

秦始皇定睛端详这块玉璧,又叫来官员仔细查验。查出的结果险些让秦始皇把自个儿噎死。这块玉璧不是别人的,竟是秦始皇自己的。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南巡时,经过长江,不慎将这玉璧遗落江中。时隔几年,它神奇地回到了秦始皇手上,难道是神灵的安排?难道神灵预告自己今年得死?秦始皇的精神犹如被重拳猝然一击,瞬间委靡,身子有千斤重,脚却如踩棉花,心跳猛烈,脉搏倒弱了。

实际上,秦始皇的身体早就不行了。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到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的身体每况愈下。他说话时发出一种“豺声”,就是豺狼的声音,从当代的医学角度分析,是支气管的病状。这病症搁当时是顶厉害的顽症。

这种状况下,打击秦始皇的精神和心理,用意何在?平舒道的神秘人物会是谁?

2

“今年祖龙死”!诅咒也罢,预言也罢,都是向秦始皇传递一个信息:不出几个月,你就得死。

此案的嫌疑对象,首先可以排除平民百姓。从证物玉璧来分析,江中打捞玉璧,不是个简单的活,得耗费巨大物力,民众的经济实力完全不可能达到。因此,百姓可排除在外。

其次,原六国贵族及其后裔也可以排除。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仍需巨大的花费。先得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去打捞玉璧,然后千里迢迢跑到华山脚下的华阴县平舒道,蹲点守候使者到来,才能送上玉璧。如此费尽心机,若是只为吓秦始皇一跳,就太扯淡了。何况,他们怎么知道秦始皇就一定会惶恐,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呢?

唯一有作案可能性的,是拥有财力人力的秦帝国统治集团高层人士。而且,他们熟知使者动向,能够计算出使者到达华阴县平舒道的时辰;另外,始皇三十五年的时候,一个叫卢生的术士告诉他说:“仙人的方术里讲了,君主要时常微服巡行,以避恶鬼。恶鬼退避,真人来临。希望君上居住的宫殿,不要让人知道,然后才可获得长生不死的药。”

“我羡慕那些真人。”秦始皇由衷自语。于是,他自称“真人”,而不称“朕”。

他听从卢生的话,下令将咸阳旁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的腹道、甬道相连,置满帷帐、钟鼓和美人,凡是他驾车所到之处,有谁敢说出他居住的地方,立刻处以死刑。

临幸梁山宫的时候,秦始皇从山上看见丞相车辆马骑众多,勃然大怒,骂道:“这是宦官泄露了我的话!”

于是,审问宦官,却没一个敢承认,秦始皇下令将他们全部处死,从此以后,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群臣有必须请求秦始皇决定的事情,都聚在咸阳宫候旨。只有最亲信的人才能了解他的精神状况和身体近况。

如果秦始皇看清这一点,将会不寒而栗。他也一定会逐个调查身边宠幸的近臣。然而,这条诅咒宛如一条斑斓毒蟒,牢牢纠缠勒紧秦始皇的脖子,让他喘不过气,让他心慌胸闷,让他手足无措。

他支气管病愈发严重了。他唯一解脱方式是占卜,渴望以此得到解脱。

术士的卦辞说:“君上你要出游,或者迁徙,方可保住性命。”这就像某些江湖算命先生,对人说百日之内你必有血光之灾一样,要想安泰无恙,就得出门躲一躲。

可怜的秦始皇,一代君王,经历过多少狂风猛浪,末了却栽倒在术士的小伎俩上。他很犯愁,朕是皇帝,怎能随便搬家呢?朕若搬家,等同迁都。早在商鞅变法时,秦国由栎阳迁都于咸阳,横不能再迁回去吧。

迁徙不成,那就出游。至于迁徙嘛,就让别人代劳吧。

于是,秦始皇下令,三万人家迁徙到毗邻匈奴的北河榆中。这些人拖家带口,长途跋涉,饱受风霜苦寒,不少老弱病残者路上就死掉了。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10月,癸丑,秦始皇开始了他的当皇帝以来的第五次出游,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游。

这一去走入了生命的绝境,这一去再没有坐回皇位,这一去魂归地府,再回头早忘这一世的事儿。

假若此时,秦始皇冷静分析一下“今年祖龙死”一案的作案动机,就不会如此恐惧了。

作案人应当想到一点,如果预言不准,将适得其反,恐吓的效果没达到,搞不好还会让秦始皇活得更滋润。

显而易见,作案人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诅咒秦始皇,而是警告。

“今年祖龙死”只是半句话,还有半句话,那个神秘人物没有说,他故意让秦始皇自己去猜。

此时的秦始皇才四十九岁,不过是个奔五张的人。即便有支气管病,也不会说死就死。所以,“今年祖龙死”的真正含义是:“你时日已不多。”后半句没说的话是:“该想想后事了。”

一个皇帝有什么身后事?最紧要的当然是谁来继承自己的帝位。秦始皇恰恰没有对此作出决断。

由此可见,作案人扔玉璧、留预言,对秦始皇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提醒。提醒他及时安排身后事。这一推断,再次证明作案者是亲信集团中的一员。提醒是一种催促,这个人知道秦始皇身体状况糟糕,如不早日确立嗣君之位,将来万一猝死,国家一时无君,天下必乱,人心必乱。因此,这个人深谋远虑,是个爱国忠君的大贤臣。

此案的幕后策划者居然是这样一个人物,居然是这样一种动机,这太出乎人们的意料。

这个幕后策划者究竟是谁呢?

他似乎就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的随行人员中。

3如果秦始皇看清这一点,将会不寒而栗。他也一定会逐个调查身边宠幸的近臣。然而,这条诅咒宛如一条斑斓毒蟒,牢牢纠缠勒紧秦始皇的脖子,让他喘不过气,让他心慌胸闷,让他手足无措。

他支气管病愈发严重了。他唯一解脱方式是占卜,渴望以此得到解脱。

术士的卦辞说:“君上你要出游,或者迁徙,方可保住性命。”这就像某些江湖算命先生,对人说百日之内你必有血光之灾一样,要想安泰无恙,就得出门躲一躲。

可怜的秦始皇,一代君王,经历过多少狂风猛浪,末了却栽倒在术士的小伎俩上。他很犯愁,朕是皇帝,怎能随便搬家呢?朕若搬家,等同迁都。早在商鞅变法时,秦国由栎阳迁都于咸阳,横不能再迁回去吧。

迁徙不成,那就出游。至于迁徙嘛,就让别人代劳吧。

于是,秦始皇下令,三万人家迁徙到毗邻匈奴的北河榆中。这些人拖家带口,长途跋涉,饱受风霜苦寒,不少老弱病残者路上就死掉了。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10月,癸丑,秦始皇开始了他的当皇帝以来的第五次出游,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游。

这一去走入了生命的绝境,这一去再没有坐回皇位,这一去魂归地府,再回头早忘这一世的事儿。

假若此时,秦始皇冷静分析一下“今年祖龙死”一案的作案动机,就不会如此恐惧了。

作案人应当想到一点,如果预言不准,将适得其反,恐吓的效果没达到,搞不好还会让秦始皇活得更滋润。

显而易见,作案人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诅咒秦始皇,而是警告。

“今年祖龙死”只是半句话,还有半句话,那个神秘人物没有说,他故意让秦始皇自己去猜。

此时的秦始皇才四十九岁,不过是个奔五张的人。即便有支气管病,也不会说死就死。所以,“今年祖龙死”的真正含义是:“你时日已不多。”后半句没说的话是:“该想想后事了。”

一个皇帝有什么身后事?最紧要的当然是谁来继承自己的帝位。秦始皇恰恰没有对此作出决断。

由此可见,作案人扔玉璧、留预言,对秦始皇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提醒。提醒他及时安排身后事。这一推断,再次证明作案者是亲信集团中的一员。提醒是一种催促,这个人知道秦始皇身体状况糟糕,如不早日确立嗣君之位,将来万一猝死,国家一时无君,天下必乱,人心必乱。因此,这个人深谋远虑,是个爱国忠君的大贤臣。

此案的幕后策划者居然是这样一个人物,居然是这样一种动机,这太出乎人们的意料。

这个幕后策划者究竟是谁呢?

他似乎就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的随行人员中。

3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11月,秦始皇一行在九嶷山祭祀大舜。然后,乘船顺江而下,经过丹阳,到达钱塘,由于水势险恶,便往西行了一百二十里,从狭窄的地方渡江,到了会稽,祭祀大禹,并且树立了一块歌功颂德的石碑。之后回程。

这次出游的随行人员有李斯、蒙毅、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以及胡亥的老师赵高。

这些人中,谁会是“华阴县平舒道”装神弄鬼的幕后策划者?难道是李斯?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11月,秦始皇一行在九嶷山祭祀大舜。然后,乘船顺江而下,经过丹阳,到达钱塘,由于水势险恶,便往西行了一百二十里,从狭窄的地方渡江,到了会稽,祭祀大禹,并且树立了一块歌功颂德的石碑。之后回程。

这次出游的随行人员有李斯、蒙毅、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以及胡亥的老师赵高。

这些人中,谁会是“华阴县平舒道”装神弄鬼的幕后策划者?难道是李斯?

李斯忠于秦始皇,这是肯定的,可说到他爱国,就有些抬举他了。此人生于战国末期,籍贯是楚国上蔡。很年轻的时候,当过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是一个庸碌的小公务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精神上也没多大追求。后来,一个偶然的事情,触动了他。这个事情就是上厕所。

这一天,李斯尿急,迈步奔厕所,刚一进去,就瞅见龌龊一幕——一只面黄肌瘦的老鼠正专注地吞吃粪便。看起来胃口不错。见有人来,老鼠惊慌逃窜。

这情形让李斯感到生存的艰难。

又过了一阵,李斯又在国库的粮仓里看到了老鼠,这里老鼠和厕所老鼠可大不一样,它们白白胖胖,安然自若。

李斯是个读书人,读书人的特点就是一桩小事儿,也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思考。

李斯感慨啊,人和鼠有何区别?有能耐的做官仓里的老鼠,没能耐就只能做厕所里的老鼠。

他想到了自己,如今只是一个小官吏,与厕所里的老鼠有什么分别?不成,自己不能一辈子就这么混下去,自己不仅要做官仓里的老鼠,而且要做朝廷中的老鼠;不要过阴冷潮湿的小生活,要过一种呼风唤雨的大生活。

李斯的大生活从拜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开始。学成后,他打算前往秦国发展。临别,他对荀子说:“人生一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若要出人头地,就得成就一番事业。”

“要注意节制,不要一味往前走,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荀子同意李斯看法,但仍告诫他。

李斯诚恳点头,心里却没听进去,当荀子这话是耳旁风。他到了秦国,受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器重,让他当了小官。对李斯来说,当官不是目的,而是机会,能够接近秦王,这才是重要的。实际上,此时的李斯还是很尴尬的,他既不能以立军功而崭露头角,也不能以理政显现自己的才干。他只有一个方法引起秦王的重视,就是上疏。通过揣摩秦王的心理和分析当前的形式,李斯果决地给秦王上疏。上疏的内容是鼓舞秦王统一中国。书中,李斯用过去的秦穆公举例,说秦穆公时代强盛,但最终也未能统一中国,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的周天子势力强大,也有威望,不容易推翻。二是诸侯国也比较强大,可与秦国抗衡。但是,从秦孝公以后,战争不断,周天子和诸侯国的力量急剧下降。现在秦国强盛,是建立帝业,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扫平六国如掸灰尘。

这番论述,对天下的实际情况分析得清晰透彻;而且,迎合、满足了秦王的心理。一下便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李斯被提拔为长史。

身为长史的李斯,进一步向秦王奉献统一中国的具体谋略——从瓦解诸侯国力量入手。具体实施方式是:以财物重重贿赂六国君臣。目的是让他们分崩离析,无法合力抗秦。然后,秦国各个击破。

这一谋略效果非常显著。秦王便封李斯为客卿。李斯这颗明星,终于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冉冉升起。

可就在他一帆风顺之时,秦国国内掀起了一场运动,这个运动叫“反外国人运动”。起因是韩国派间谍以帮助秦国修渠为名,刺探情报。这场运动的后果是,秦王下来一道“逐客令”。李斯原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但是,李斯没有离开秦国,更没有因受挫而颓丧。他在秦国边境蜗居,写了一道著名的《谏逐客书》上奏秦王。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说明历史上外国人对秦国的重要性,言辞非常恳切,令秦王动容。

受《谏逐客书》感动的秦王,撤销了“逐客令”,并请回李斯,封他为廷尉。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威胁正等着李斯,并且,这一次他还杀了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