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告密是被冤枉吗?

在天津小站期间,除了专心练兵之外,精力充沛的袁世凯还对国家大事进行了冷静思考。袁世凯本来就不是一介武夫,相反,无论是在见识上,还是办事能力上,在那个时代中,他一直是出类拔萃的。跟当时的很多中国人一样,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日本的崛起,袁世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袁世凯告密是被冤枉吗(图)

“隐居”的袁世凯

在天津小站期间,除了专心练兵之外,精力充沛的袁世凯还对国家大事进行了冷静思考。袁世凯本来就不是一介武夫,相反,无论是在见识上,还是办事能力上,在那个时代中,他一直是出类拔萃的。跟当时的很多中国人一样,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日本的崛起,袁世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当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框架,一心只想走洋务运动的捷径时,袁世凯已对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另眼相看了。袁世凯琢磨的是如何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达到变法图治,从而改变清国腐朽堕落的状况。这个时候,李鸿章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在朝廷内外遭致了冷遇,甚至遭致一片声讨。朝野主持朝政的,是当初的“主战派”翁同��。这个时候,相对赋闲的袁世凯选择了挟策以进、上书言事这一旧式文人普遍常用的干政形式和进身之路,阐述他对于时局的看法和挽救方策。因为当时的袁世凯的官职是直隶按察使,在这个级别中,没有直接上书皇帝的权利,袁世凯只好通过主持朝政的翁同��,给光绪皇帝连上了两个帖子,主张新政,倡议变法。

从这两个条陈中,可以看出,袁世凯对于当时的形势和变法的必要性有着很深入的思考,也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条陈》指出:当时的中国,处在列强包围并不断蚕食的危难境地,振兴的唯一道路,就是效法西方,实行变法。袁世凯批评了反对变革的“用夷变夏”之说,指出西方国家的富国强兵之道,已被实践证明卓有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清国必须借用各国新法,择善而从。相比较而言,清国从三代以来,一直沿用的是旧制,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时制宜,应是大势所趋。袁世凯认为,国门既然打开,想闭关自守已不可能,不如以一种主动的姿势去变法,去改革。袁世凯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应该效法西方尤其是日本的成功之道,迎头赶上。

袁世凯的这两个《条陈》,包罗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设想,可以看出,袁世凯对于中国的变革状况,是有很深入思考的,它涵盖了袁世凯的早期思想。中心思想是向西方学习,在此大前提下,对清廷的用人、理财、经济、军事、外交实行全面改革。这本万言书里的思想,既有实际措施,也有解决办法。在具体措施上,袁世凯提出了一些想法:(1)设立馆院。设想它是一种既像学校又像议事组织一类的机构,聘请一些精通各种学问的西洋人、旅外华人,听取或采择他们的学问和主张。(2)改革八股考试,讲求实学,新开特科,广取深通洋务之士。(3)开办学堂,培养理财、建造诸方面的新式人才。(4)注重外交,慎选驻外使节。“必须能胜其任,素知彼国情形者,始可派以前往”。慎择干员,办理边疆各地交涉事宜。(5)裁汰冗员,精简吏治。

在经济方面,袁世凯提出的振兴主张为:(1)学习西方现代经济,铸银钱、设银行、造纸币。(2)繁兴商业,设立商会。(3)广集商股、举借外债修筑铁路,实行官督商办。注重发展铁路沿线的商务和矿务。(4)开发矿藏,鼓励商办,保护矿主。(5)鼓励、扶助开设工厂。资力不足者,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贷款,以资扶持。(6)发展邮政。(7)以海关管理方法清理厘卡。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的这两份条陈,都是着眼于实际提出的一些实际措施,并没有提到时人大力提倡的“以夷制夷”等小聪明的方式;或者幻想通过《万国公法》来限制列强的扩张等。在袁世凯看来,甲午战败后的中国,同列强已无平等可言,无公法可据,谈不上真正的睦邻和可靠外援,只有正视现实,依靠自己,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有真正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很容易在别国的利益争夺和妥协中被牺牲。有人曾评价说:就袁世凯的这两件条陈而言,可以看出,袁世凯无论是对国际局势的分析,还是改革方案的设立,都比当时的京官显得有远见卓识,变法的道理也讲得头头是道,极具说服力。相比较当时的一些建言,可以说,几乎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甚至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在内。曾有人将袁世凯当时的主张和康有为的改革主张作了比较,分析说:袁世凯改革侧重于地方,而康有为一直幻想从中央开始,从可能性上来说,康有为的主张很难付诸实施。从对朝廷老臣勋旧的态度来看,袁世凯主张怀柔对待,妥善安排,不激化矛盾;而康有为对此却非常鲁莽,“杀二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相比较而言,以实行政治的方法来说,康有为就显得幼稚得多,容易让改革形成对立面。从动机上看,袁世凯的新政措施,明显地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的,没有个人谋私利的色彩;而康有为的主张,很多都含有个人目的,比如在一些机构的设置上等,个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袁世凯上书给翁同��,后来有人认为,那是因为袁世凯看到李鸿章受冷落了,自己失去了靠山,所以急切地想寻找一个新主子,便以上书的方式去接近翁同��。这样的评价,怎么都有点太聪明的意味,中国的史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这样的聪明之处,聪明得就像一本本兵书,随处都埋藏着杀机和陷阱。作为朝廷的命官,同时又跟甲午战争的爆发有着很大干系的袁世凯来说,在清国遭受到日本重创的情况下,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至于上书给翁同��,那也是让皇帝阅示的唯一路径。至于个人的恩怨和派系,在国家大事面前,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因此,袁世凯通过翁同��对光绪的上书,完全没有必要考虑得过于细致。只不过这两次上书让袁世凯感到失望的是,他的意见并没有引起军机大臣、帝师翁同��的重视。也许,对于一直在传统框架里思索的翁同��来说,袁世凯的意见显得过于生猛,也很难付诸实施。

不过这一段时间袁世凯的积极表现,还真引起了赋闲贤良寺的李鸿章的不快。有一天,袁世凯来到李鸿章的住所,去看望李鸿章。闲聊之际,袁世凯安慰李鸿章,如果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不也很好?敏感的李鸿章不高兴了,在他看来,袁世凯分明是想替翁同��当说客,劝李鸿章出让清廷最高级别的文华殿大学士的位置。没等袁世凯说完,李鸿章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呵斥道:

慰廷,尔乃来为翁叔平作说客耶?他汲汲要想得协办,我开了缺,以次推升,腾出一个协办,他即可安然顶补。你告诉他,教他休想!旁人要是开缺,他得了协办,那是不干我事。他想补我的缺,万万不能!武侯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我还配说。我一息尚存,决不无故告退,决不奏请开缺。臣子对君上,宁有何种计较?何为合与不合?此等巧语,休在我前卖弄,我不受尔愚也。

老爷子发脾气,袁世凯自然脸上挂不住,只好诺诺告辞。李鸿章仍不解气,对亲信幕僚们又发了一通牢骚:

袁世凯,尔不知耶?这真是小人!他巴结翁叔平,来为他作说客,说得天花乱坠,要我乞休开缺,为叔平作成一个协办大学士。我偏不告退,教他想死!我老师的“挺经”,正用得着,我是要传他衣钵的。我决计与他挺着,看他们如何摆布?我当面训斥他,免得再唣。我混了数十年,何事不曾经验,乃受彼等捉弄耶?

这一段话见于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吴永是曾国藩的孙女婿,很长时间里一直跟随李鸿章的鞍前马后。这一本书,写于袁世凯死后。从内容看,这样的言语,倒像是李鸿章亲口吐出的。李鸿章一直富有草根气息,言谈举止,有时颇有点官痞的味道。对于权谋与世俗,李合肥从不陌生,数十年的官场经历,李鸿章早已练就一身的金钟罩与铁布衫功夫。当时的李鸿章失势于官场,心情上也坏极了,发一下脾气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李鸿章对于袁世凯的看法都是一时的气话,此后的李鸿章并没有因为这一件事,改变对袁世凯的看法。在李鸿章眼中,袁世凯还是自己线上的人,仍是精明能干、办事老辣、不可多得的人才。

到了1898年6月11日(四月二十三日),二十八岁的光绪皇帝正式诏告天下,宣布变法。从这一天起,至当年的9月20日(八月五日)止,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史称戊戌变法,因前后只有一百零三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诏书发布当天,光绪特意去了一趟颐和园,为的是告诉慈禧。光绪还给慈禧带去了几份关于变法的奏折,其中就有康有为介绍世界强国变法的宏论。光绪皇帝在慈禧的榻前汇报,慈禧斜倚在榻上眯着眼睛听,感叹这些奏折说得很透彻,可以一试。光绪见慈禧高兴,就建言把这几本折子的内容印刷一下,大臣小吏们人手一册。慈禧点点头:就这么办吧。

光绪皇帝的变革令涉及到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光经济体制变革令就有七十多件,鼓励民间对农工商业的投资、大力发展铁路和矿业,发展银行,减免税收,变革财政制度等,设立农工商总局、矿务铁路总局、邮政总局,兴办商会、农会,鼓励私人创办新式工业,奖励发明创造,创办国家银行,编制预算。文教变革令八十多件,明令变革过去按照书本选拔人才的方法,废除八股文,以后的考试要考三场:一为历史政治,二为时务策略,三才是四书五经;同时创办京师大学堂,改各省书院为学校,选学西学,派遣留学等。政治变革令最多,达九十多件,包括精简机构,裁减官员,立即撤销通政司、光禄司、太仆寺、大理寺等。在变革令中,还大力倡导鼓励“官民论政”。在军事方面:裁汰绿营,改革武科考试制度,编制陆军,增办兵工厂和武备学堂。

一直坚持学习英语、坚持自视独立的光绪的此番变法,更像是他跟慈禧在为某一件事赌气。很明显,年轻的光绪皇帝缺乏政治经验,变法内容之多,涉及之广,是前所未有的;这么多新政同时出台,不仅社会始料不及,似乎连他自己,也被如此之多的新政引起的动荡,感到不堪重负。各个环节对于新政的反应很快传到慈禧太后的耳中,慈禧大约突然意识到如此新政过于草率,也过于匆忙了,对于变法表示出极为不放心。就在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之后的第三天,慈禧太后下旨:一是免去翁同��的军机大臣、内阁大臣职务,让其“开缺回籍”,翁氏被黜,让光绪失去了一个首席谋臣、一个中间桥梁和一个翼护维###人的家长;二是命荣禄代理直隶总督;三是将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权回收。

维新政策推不动,光绪自感压力很大,整日在宫中大发雷霆,手下大臣和太监惶惶不可终日。朝廷老臣们不敢怪罪于光绪皇帝,便迁怒于那些变法的维###人。变法后不久,曾有一个外国人这样描述光绪:“大清国皇帝陛下的容貌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衰老得多。他额部凹陷,脸色发黄。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伤的、疲惫的和带有孩子气的笑容。当他咧开双唇时,嘴里露出的是参差不齐的长长的黄牙齿,两侧脸颊上都出现了深深的凹坑。他的表情并非缺乏同情心,不过更多表现出的是麻木不仁。从他的容貌上看,我们看不到一点生趣。事实上,光绪皇帝给我的印象是:克制、冷漠、无趣、缺乏精力、疲惫不堪,整个人就像是半死不活的样子……好像生活对他来说已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人必定在走下坡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