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的塑像
滨州市是原渤海区的中心区域。渤海区是抗战时期山东五个抗日根据地之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战略区,其前身为清河区与冀鲁边区。这片光荣的土地,曾是中共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打响山东我党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支援山东、华东战场的大粮仓、大后方。根据现有史料,可以确认:1943年5月28——29日,我清河军区直属团1、2、3营在攻打敌据点三里庄的战斗中,以承担主攻任务的2营伤亡最大,主攻连2营5连、3营7连(紧急增援)伤亡尤甚。
此役,取得胜利的关键,是29日凌晨,5连最后的两包炸药,成功地把据点圩墙炸开了一个缺口,部队由此冲进并攻克三里庄。这个缺口,就是侯登山炸开的。倘若如此,那么,侯登山将很可能成为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第一位“舍身炸敌堡”的爆破英雄……
三里庄大捷勇炸敌堡
首先,为了能对三里庄战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为了避免文献解读的歧义或错误,现将杨国夫遗著之相关记载,全文引用如下:
五月二十八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黄昏,我军从三里庄以东以南的几个村子里迅速开进,突然包围了三里庄。当晚九点钟,发起攻击,二营五连在连长王子玉率领下,首先砍断了敌人的铁丝网,打开通路。副连长徐纪温带领爆破组奋勇冲了上去。但是,爆破组遭到了敌人的疯狂阻击。两个同志相继牺牲,身负重伤的副连长徐纪温抱起炸药包挣扎着冲了上去,也英勇牺牲了。这时候已是二十九日凌晨三点钟,离天亮不到两个小时了。我们估计,天亮前如打不开三里庄,西边许家据点的日寇必然出兵增援成建基,我军势必陷于前后夹击的不利态势。于是,我和刘其人副政委决定,如天亮前攻不开三里庄,必须暂时撤出战斗。郑大林、孙正同志立即派通信员将这一决定传达给前线指挥员。二营同志们坚决表示:一定要在天亮前炸开三里庄围墙。这时,主攻连仅有两包炸药了,大家怀着焦急的心情,把目光集中到这两包炸药上。在这关键时刻,爆破队长侯登山同志抱起一包炸药,勇敢地冲上去了。
在我军的猛烈火力掩护下,侯登山同志接近了三里庄东边一段单层围墙。他原想在围墙上打洞,放在墙洞里爆破,但围墙土质太硬,扒了一阵,还是放不下炸药包。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前沿战士们心如火燎,侯登山同志更是心如火燎。他知道时间就是胜利!为了赶在天亮前炸开三里庄围墙,他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胸膛把炸药包紧压在围墙上,毅然拉着了导火索。
“轰隆”一声巨响,三里庄围墙炸开了,我们的爆破英雄侯登山同志光荣牺牲了!在清河平原的抗战史册上,永远留下了他的英名。二营五连指导员程武志带领突击队奋勇冲进爆炸的烟尘,在突破口与敌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接着,连长王子玉带领全连战士也冲了进去,迅速向纵深发展。为增加攻击的后劲,保证扩大战果的兵力,我们又从三里庄北边调来三营七连,由连长崔茂盛和指导员姚杰同志带领冲进三里庄,与五连协同作战。狡猾凶顽的成建基组织强大的兵力拼命向突破口反击,突破口成了战火的焦点。冲进三里庄的五连和七连指战员,虽然给敌人很大杀伤,但自己也有较大伤亡,连、排指挥员大部分牺牲。二营营长张冲凌同志冲上一线,指挥战斗,带领全营从突破口爬下围墙,他也负了重伤。七连指导员姚杰同志眼睛中弹,顿时双目失明。四连长张宝山、六连长田俊国、七连长崔茂盛,也先后壮烈牺牲!这时成建基自恃兵多,组织了更大的反扑,突破口一度被敌人封死。
但是,侯登山同志用自己的身躯炸开的突破口是不能被封死的,五、六连指战员用鲜血铺平的道路是不能被切断的。后续部队踏着战友们的血迹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攻击。这是正义与仇恨拧成一股绳的攻击。我军战士用子弹、用手榴弹、用刺刀、用牙齿向敌人讨还血债,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彻底理解“浴血奋战”的真正含义。敌人胆怯了,退缩了,三里庄据点内的伪武定道剿共军独立旅第二团大部被歼,伪团长成建基带领残兵败将狼狈逃窜。我军胜利冲进了三里庄。……(杨国夫:《战斗在清河平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8——129页。)
杨国夫(1905—1982),安徽省霍丘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渤海区培养出的将军之一。《战斗在清河平原》一书,1980年开始撰写,由杨国夫口述,夫人张岚记录整理。在第1页《引言》中,杨国夫做了一点说明:“在动手写这篇回忆录时,我给自己规定了这么一条原则:忠于历史、忠于事实。但是,……文笔和结构就顾不上斟酌推敲了。”两年后,草稿基本完成。未及做进一步的文字修改,杨国夫不幸病逝。张岚和原渤海军区几位老同志拟定了草稿修订工作的原则:“在不违背原稿基本精神的情况下修正原稿中因记忆不准而造成的不实之处,并补充部分史料。”据此,几次整理原稿,“力求符合国夫同志生前定下的‘忠于历史、忠于事实’的原则。”(参看:《战斗在清河平原》第162——164页,杨国夫《结束语》;第165——166页,张岚《后记》)书名,由徐向前题,落款时间为1983年6月。序言(代序),由洪学智撰写。张岚《后记》,时间为1985年2月4日,并特别说明这是“(国夫同志逝世三周年的日子)”。全书约11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1986年3月第2次印刷。
在书中,杨国夫用1100余字的篇幅,热情赞扬了为三里庄大捷勇炸敌堡二牺牲的爆破英雄侯登山(参看上引文)。这一场血战,死伤100余人,据说杨国夫为此痛哭一场,又大病一场。即便40年后回忆起来,杨国夫仍然不胜唏嘘,记忆犹新,称:“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彻底理解‘浴血奋战’的真正含义。”
经过初步查访,基本可以确定:杨国夫回忆录中,关于侯登山为抢在29日凌晨之前,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果断引爆炸药,炸开了圩墙缺口,这一记载是“忠于历史、忠于事实”的,是可以采信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继续展开调研。
侯登山其人其事
根据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和对目前健在的当事人的采访情况,可以确定:在三里庄战斗中,确有侯登山其人、其事。
根据文献互证的考证原则,较之杨国夫遗著记载,《激战三里庄》一文是目前所能发现的,最早记载侯登山有关事迹的史料。而且,它是一篇由历史当事人亲自撰写的回忆性文章,其史料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激战三里庄》一文,收录在惠民地区(今滨州市)出版办公室、文化局编《战斗在渤海平原上》一书第237——23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出版。全书共收录44篇文章,《激战三里庄》为第17篇。如果按照出版时间,此书比杨国夫《战斗在清河平原》要稍早。如果推算书稿(草稿)完成时间,《战斗在清河平原》大概是在1983年2月4日或者稍前,《激战三里庄》一文在写作时间上也应该较早。因此,《激战三里庄》是截至目前,所能发现的最早的有关侯登山的史料。
《激战三里庄》记载:按照作战计划,28日晚9:00,战斗打响。清河军区直属团2营担任主攻,军区爆破队配合2营5连炸开东面的圩墙,然后2营全部出动攻占据点。1营、3营在其他三面佯攻,负责打“出水”和增援。
和日寇浴血奋战的八路军
三里庄据点土圩墙高6米、顶宽3米,上部是走廊形双层夹道,夹道内密布暗堡,向里冲外都有枪炮口,可掩护射击;圩墙四角和四门上各筑有一座炮楼,配有轻重机枪,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圩墙外,还有2道壕沟(深5米、宽3米),壕沟上面另有铁丝网。侯登山的战友王子玉等人,亲眼目睹侯登山“舍身炸碉堡”的经过。
主攻营的指挥所设在【三里庄】村东不远的一个坟地里。营长张冲凌听着“铁五连”传来的消息:副连长徐纪温在爆破中已经英勇牺牲,但圩墙仍然没有炸开较大的缺口。正在这当口,团长郑大林派通讯员来传达了杨国夫司令员的指示:天亮前攻不开据点,必须暂时撤出战斗。张营长看看表,离天亮不到一个小时了。
这时,东方的微光已开始穿破浓重的夜幕,可是据点的圩墙仍然没有炸开,五连的指战员个个心急如焚。
爆破队长侯登山抱起最后两包炸药,一跃冲出阵地,去做最后一次爆破。
连长王子玉把全连的火力做了最大集中,掩护侯登山前进。
圩墙上蘸油的棉球还在燃烧着,照得四处通亮。敌人的子弹、手榴弹狂风急雨般地从圩墙上往下倾注。五连一阵急打,正面敌人的火力总算暂时被压下去了,但两侧敌人的火力又交叉射来。侯登山同志在枪林弹雨中勇猛前进。子弹贴着他的耳朵,擦着他的发梢,撕扯着他的衣服。每前进一步,都有一道交织的火力网阻挡!他挟着两包四、五十斤重的炸药,一会儿卧倒,一会儿翻滚,向圩墙逐渐靠近。
侯登山终于冲到圩墙脚下了。他卧倒在弹坑里,观察了一下前几次爆破的情况,又向前爬去。刚才,他和同志们总结了前几次爆破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支撑杆太短,炸药包放得很低,又正是圩墙厚度最大的地方,所以一包炸药不会起很大作用。于是,决定这一次把两包炸药绑在一起,再尽量提高放置的高度。现在,后面的同志们一方面拼命加强火力掩护他,一方面不时地望着他,每颗心都提留起来,额头上都渗出了冷汗。只见侯登山拔出刀子在墙上剜窝,然后一边剜,一边�着窝,挟着炸药包,身子贴着墙面奋力向上攀登。圩墙越往上坡度越小,炸药包又重,稍一紧张,就有跌下去的危险。当他爬到三米多高的时候,敌人大概已经发现了他,有几挺机枪交叉着向他射击了一阵子,但立即又被我五连的火力压了下去。侯登山也许是受伤了吧?他多时没动一动。五连的同志们几乎全都屏住了呼吸,两眼直盯着在硝烟中的侯登山。只见他的右手又慢慢挥动起来,还是在墙上剜窝,窝太浅,他几次放炸药包却放不住,最后,他回头看了看同志们,毅然决然地把炸药包拉到胸前,用身子抵在圩墙上,一只手狠命地抠进圩墙的坑里,一只手拉着了导火索,火花在他胸前滋滋地冒着。他高喊着:“同志们,冲呀!”
轰隆!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一柱火光烟土冲天而起,弥漫了半边天空……
圩墙被炸开了三米多宽的豁口。成建基吹嘘的“铜墙铁壁”被打破了!
此役,牺牲的连级以上干部就有4人(五连副连长徐纪温、四连长张宝山、六连长田俊国、七连长崔茂盛),营长张冲凌负重伤,七连指导员姚杰眼睛中弹、双目失明。这些伤亡情况,杨国夫回忆录中也已经提到。
《激战三里庄》一文的作者有三人,分别是参加这次战斗的2营5连连长王子玉, 3营7连指导员姚杰,1营1连战士于守真。其中,王子玉(1919—1981),淄博市高塘镇王家村人,1937年入伍,抗战时期任连长、营长,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1970年任海南军区任副司令员。于守真(1925—2000),淄博市皇城镇于家庄人,1940年入伍,建国后曾任海军潜艇学院副院长、顾问,1985年离休(副军职)。目前健在的,只有姚杰老人。
经多方查找、联系,2011年3月30日上午,我们终于在山东省泰安市第一荣军休养院找到了姚老,并在姚老家中进行了现场采访。姚老精神矍铄,行动尚能自理。不过,近年来他双耳严重失聪,只能依靠姚节生(三子)附耳大声“翻译”,才能勉强进行交流。
拔下了敌人的据点
姚老是淄博市敬仲镇西周村人,今年91岁高龄。在三里庄战斗中负伤,双目失明之后仍坚持战斗,此役也是他戎马生涯的“最后一战”。建国后,姚杰曾任泰安荣军医院党委书记等。当得知我们一行是来采访三里庄战斗时,他挺直了腰板,为我们讲述了当年战斗的经过和一些“花絮”。
姚老反复多次提到:攻打三里庄的战斗,不止一次。前3次,均告失败。第4次,有个爆破员,叫侯登山,用炸药包炸开了一个缺口,担任主攻的连队(2营5连)才得以冲进去。由于5连伤亡太大,指挥部又紧急抽调3营7连增援,最终攻克了三里庄据点。
问及侯登山有关情况时,姚老答道:我和他不是一个营的,不知道他的籍贯,其他情况也不清楚。那时是战争年代,打仗死人是经常的事情,很多战友彼此之间甚至连名字都还记不住就牺牲了。有个同志,上午知道一个同村人参军了,傍晚去找,发现人已经牺牲了。……打三里庄时,正是清河根据地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敌人围追堵截,很多牺牲战士都来不及掩埋、安葬。命都保不住了,更谈不上开会表彰或者立碑纪念牺牲烈士了。
双目失明后,姚杰仍坚持战斗。直到遇到2营韩(万煜)教导员之后,他从韩教导员口中,才知道引领他前进的“眼睛”,原来是5连的一个战士。言谈及此,姚老哈哈大笑,道:“我一直以为是一个俘虏兵呢。”
三里庄战斗,是姚杰戎马生涯的“最后一战”。所以他铭心刻骨,对一些事情仿佛“历历在目”。
侯登山牺牲的消息,姚杰是怎么知道的呢?姚老解释说:一般战斗结束后,要进行减员统计,通报伤亡情况。连队之间,谁牺牲了,谁负伤了,怎么死的,都会通报。即使不开会,战士之间、连队之间也会彼此沟通。三里庄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我们伤亡也很大,牺牲了很多战友,在关键时刻炸开圩墙缺口的那个“爆破员”侯登山,大家很快都知道了,都很钦佩他(侯登山)。……
姚老郑重证实:“爆破员”侯登山炸开圩墙缺口,其人其事,确凿属实。杨国夫的回忆录,是历史事实。《激战三里庄》一文,也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载。
最后,姚老补充道:《激战三里庄》这篇文章,虽然署名是王子玉、姚杰、于守真,其实是由战士于守真执笔的,因为于“有文化底子”。
研究线索 一一中断
渤海老兵张实杰(赵浩然)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杨国夫《战斗在清河平原》和《激战三里庄》对于侯登山其人、其事的记载,实事求是,真实可靠。
在三里庄战斗中,时任3营教导员赵浩然(化名),即张实杰(1922—),滨州市邹平县人。张老是“渤海骁将”,四野“攻坚老虎”,一直对家乡感情深厚。2009年9月8日上午,滨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领导们专程赴广州军区空军医院高干病房,看望和慰问渤海(清河)区老领导张实杰同志,并就“三里庄战斗”有关问题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当时,张老半躺卧在病床上,旁边家人和医护、勤务人员各自忙碌着,我们几次欲告辞,均被张老制止。张老神情自若,并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简直有点儿“震耳欲聋”),很认真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其部分录音稿,如下:
问:1943年5月,清河军区直属团发起了攻克敌据点三里庄的战斗,您直接参加并具体指挥了这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我军伤亡和牺牲也比较大。请问:您当时担任的职务,是清河军区直属团三营的教导员(赵浩然),对吗?
答:对。我是三营的。
问:您是否还记得,当时,有个叫“侯登山”的爆破英雄,为了赶在天亮之前炸开敌据点三里庄围墙,不幸牺牲?
答:我记得。那一仗打得很艰苦。侯登山这个人,我知道。他的事迹很感人。(久久无言,似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问:您是否还有印象,侯登山是哪里人啊?
答:这个我不知道了。他不是我的兵。他是二营的,我是三营的。
……(参看《张实杰(赵浩然)同志关于“三里庄战斗”的采访录音》)
张实杰证实:确有侯登山其人其事。至于更具体的情况,只有扩大查证范围,再做更深入的调研,才有可能弄清楚。
在三里庄战斗中,时任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副政委刘其人是最高指挥,均已去世。时任军区直属团团长郑大林、政委孙正,均已去世。时任直属团2营营长张冲凌、教导员韩万煜,也均已去世。主攻连的2营5连副连长徐纪温、3营7连长崔茂盛,均在战斗中牺牲。时任5连指导员程武志,情况不详。时任1营教导员石浩民,1943年7月27日,在攻打博兴县纯化镇阎家庄据点时,不幸中弹牺牲。1营营长李丕功(1910—),淄博市西马庄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2年离休(正军职),未能取得联系。时任3营营长王文成,或系乔天华(1902—1989),化名王文成,平度市乔家村人,1933年夏任潍县中心县委书记,1982年离休。
一个个调研线索,相继中断。我们又把调研重点,重新放在了查访烈士陵园烈士名册及文献梳理上。
2011年4月14日,我们赶赴东营市牛庄烈士祠调研。牛庄烈士祠是原渤海区党政军民为悼念抗日烈士建立的,始建于1944年秋,1945年7月竣工,有3914名烈士英灵长眠于此。根据碑文记载,刻录了侯姓烈士35位(姓名略)。遗憾的是,其中却无“侯登山”之名。
据有关同志介绍说,现在的这些碑文,是重刻的。由于原碑文字迹脱落、蚀灭等,至少约30——40个人名,未能录入。因此,确实存在一部分烈士本该录入而实际未能录入的情况。侯登山是否即属于这种情况呢?不得而知。
而且,由于当年战争环境严酷,有一些牺牲的烈士,往往就地零散安葬。这些烈士,有的无名,有的无墓,有的无碑,甚至一些有名字和墓碑的烈士,往往也会因为种种原因,随风而逝,无处觅踪。这实在是很令人痛惜。
在文献方面,另据山东省民政厅1981年编《山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五卷(惠民地区)·二册》记载,侯姓烈士有7位(分别是侯玉庆、侯八月、侯凤昌、侯池亭、侯玉保、侯进芳、侯明珍),均为男性,1943年牺牲的只有“侯八月”一人。侯八月,1923年出生,籍贯为山东省博兴县店子公社张王大队张王村,1938年参加革命,入党(团)时间不详(原文空白),牺牲时所在单位是博兴县独立营,牺牲时职务为战士,牺牲地点在淄博市卫固,安葬地点不详(原文空白),有何功绩不详(原文空白),“备注”栏内空白。(参看其第107页《山东省博兴县革命烈士英名录》)经过初步考证和实地走访,我们认为:“侯八月”及其他几位烈士,均不可能是侯登山。
必须指出,在梳理文献时,笔者发现:1942年6月,即三里庄战斗打响的1年前(不到1年),日伪军即将对我各抗日根据地发起“蚕食”、“扫荡”,中共山东分局、115师政治部特别就反“蚕食”工作“领导上的几个问题”,进行部署强调:“为隐蔽我工作意图、麻痹敌人起见,在报纸上对外莫作过高及夸张的宣传,少开不必要的群众大会,尤其不开大规模的动员或他种(运动大纪念会)的集会,以减小目标,蔽敌耳目。”(据山东省档案馆存稿。参看《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98页;《对反敌之蚕食政策的指示》)据此,“蔽敌耳目”的战略意图,或许是英雄默默无闻的原因之一。
况且,1943年是“抗战的第六年,是最艰苦的一年,是我(清河)根据地党政军民艰苦战斗的一年,是以艰苦战斗换得胜利的一年。……这一年,清河部队平均1天作战1次。……”(参看:《清河平原游击战争第六年战斗总结(1943年)》,载《袁也烈纪念文集》,第153—157页。原载山东清河区《群众报》社于1943年编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怎样形成的》。笔者按:袁也烈(1899-1976),曾任清河军区参谋长、渤海军区司令员等。)当此战火正酣、生死存亡之际,确实也无暇悼念或者表彰、追认死难战友(三里庄战斗中牺牲的100余烈士均未追认),以至于时过境迁,忠魂默默……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时期,清河军区直属团曾获“爆破英雄(或者其他)”称号的,共有4人。他们都不是在1943年当年,而且也都不是被追认的“爆破英雄”(即均为战斗幸存者)。按其授予时间先后,他们分别为:①王蓝方,曾被清河军区授予“爆破英雄”称号。②赵级三,曾任直属团1营2连班长,曾参加1943年斜里巴战斗,后被军区授予“爆破英雄”称号。③霍蓝田,滨州市博兴县人,1943年一年内即用爆破摧毁41个敌碉堡,此后在渤海军区英模大会上被授予“爆破英雄”称号。④张奎炳,曾任直属团8连副排长,1945年6月被渤海军区授予“爆破英雄”称号。(参看《第四十三军军史》,黄河出版社,1998年,第492—493页)
此后,关于侯登山的研究资料,也非常有限。
大概在1995年出版,石魁、史立成编《共产党抗战英杰》(出版社及出版日期不详)一书,收录60篇,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稿、刘善义撰写的《勇士舍身炸碉堡——记侯登山烈士》(以下简称“刘文”)为其第23篇。此文约2700字,补叙了侯登山烈士的籍贯和成长经历。可能由于印刷错误,将2营营长张冲凌的名字错写为“张冲波”。为此,我们电话采访了刘善义,请他帮助提供该文的资料依据和相关线索。刘老答复说:他的依据资料是杨国夫《战斗在清河平原》,以及惠民地区编的一期报纸。报纸的名字、日期,都记不住也找不到了……
为英雄“正名” 让烈士安息
2005年9月,《解放军报》以“侯登山:勇士舍身炸碉堡”为题刊出,610余字,如下:
侯登山,山东博兴县人,1919年出生,1940年参加八路军,被选送到军区爆破训练队接受培训,很快掌握了爆破技术,成为一名优秀的爆破手。在结业后的几次战斗中,他以敏捷的动作和熟练的技术实施爆破,摧毁了敌人多个火力点,被提升为团爆破队队长。
1943年5月下旬,清河军区反“蚕食”斗争中,首先发起了攻打敌人三里庄据点的战斗。
这时5连仅有两包炸药了,侯登山抱起两包炸药,跃出阵地,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时,只见侯登山用胸膛把炸药包紧紧抵在围墙上,用力拉着了导火索。
上引文,有一些删节。是由赵世惠、亚斌摘编,浩鹏插图,实际是“摘编”自“刘文”。后被“中国军网”等转载。
2011年3月,《滨州日报·渤海晨刊》以“董存瑞式的博兴战斗英雄侯登山”为题刊发,约1760字。其“摘编”的依据,同上(参看“刘文”)。
2011年4月,《鲁中晨报》以“英雄默默忠魂扬——记渤海平原上的爆破英雄侯登山”为题,作为“清明特稿”刊出1个整版,配发图片3幅,3400余字,并发出呼吁:请社会各界积极提供有关线索,早日为侯登山烈士“找到家”。
对于侯登山的研究与宣传,似乎仅限于此。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非常感慨:这样一位舍生忘死的爆破英雄,碑石无名,文献无载,已经60余年。一旦硕果仅存的渤海老兵们都不在了,侯登山的英雄事迹恐怕会就此默默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不复存在。这,实在令人痛惜。在此,亦恳请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和支持,以早日为英雄“正名”,让烈士安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