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座”并非必需品,而是一种特殊享受;如今,“有座”成为常态,无座票票价饱受争议,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
无座火车票不是今时今日的产物,更不是中国的特有产物。那么,无座火车票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在国际上又是怎样的呢?
1 买票、检票、上车 三次杀出血路
民国时期,铁路客车车厢主要有三种: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这是法定车厢,一般每趟车都会加挂。比如张作霖被炸死时所乘那趟车,就加挂了头等车8节、二等车3节、三等车5节。
头等车一般是政府要员、外国人、大商人、社会名流坐的。座位为软座,铺着地毯,化妆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并且一般带有卧铺车。
二等车的乘客主要是政府低级职员、白领和小商人等。座位也是软座,设备较头等车略差。有单纯的座车,也有附带卧铺功能的座车。后者白天是座位,晚上长椅为下铺,靠背支起当上铺。
三等车的乘客更加广泛,全是硬座车,车座为木质硬座。
如果您能有幸穿越到民国,买张车票,您会发现,以上三种车厢,全都是“无座”的:车票票面上只有发到站、票价、车厢等级等信息,没有座位号。所有乘客都是上车找座位,没有对号入座的说法。
头等、二等车的车票很贵,且有身份限制,普通百姓不但坐不起,也坐不上。大多时候,这两种车厢比较空荡,上车不愁找不到位置。最痛苦的是三等车的乘客。
那时候,乘车顺序一般是这样的:买票、候车、检票、上车找座。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整个过程都是争先恐后,纷纷攘攘的场景。那时也没有预售票制度,火车票都是现买。大站开车前两小时开始售票,小站1小时。
买票要排大队。三种车厢的售票窗口是分开的,一般头等、二等售票窗口人不多,三等车售票窗口则是人山人海。大火车站周围,一年四季都活跃着替人买票赚钱的黄牛党。
检票上车的时候,还要懂“潜规则”。当您排着长队等待检票,快轮到您时,突然听到检票员大喊:“客满了,停止检票”。此时常出门的旅客并不慌张,只要上前递上车票时顺便递上一张钞票,检票员立即放行。无票乘客私下塞点钱给检票员,也能进站。
2 巴金、丰子恺抢座位的亲身经历
上车找座更是个技术活。当时有人描述上车抢座的情形:“当你三次(买票、检票、上车)从争先恐后的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之后,一面喘着气,一面像老鹰捉小鸡一样目光炯炯找寻车上的座位,看见那边有空,便赶快一屁股坐下。”
巴金在《平津道上》里就描述了从天津坐火车到北平的情况。他买了一张三等车票,“三等车厢里的拥挤,简直使人想象不到。一开门就只看见到处是人头。”他提着大藤箱,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车厢,每看到一个空座,刚要坐,立即有人阻拦说“这里有人”。一直走到最后一节车厢,才总算找到一个位子。
像巴金这样的斯文人,抢个位子不容易。而丰子恺提起在火车上抢位置的事情,就一肚子气:
“不说车厢社会里的琐碎的事,但看各人的坐位,已够使人惊叹了。同是买一张票的,有的人老实不客气地躺着,一人占有了五六个人的位置。看见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头向着里,故作鼾声,或者装作病了,或者举手指点那边,对他们说‘前面很空,前面很空’。
有的人教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的两个位置,当作自己的卫队。有的人没有行李,把身子扭转来,教一个屁股和一支大腿占据了两个人的坐位,而悠闲地凭在窗中吸烟。他把大乌龟壳似的一个背部向着他的右邻,而用一支横置的左大腿来拒远他的左邻。这大腿上面的空间完全归他所有,可在其中从容地抽烟,看报。
逢到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报纸堆在大腿上,把头攒出窗外,只作不闻不见。还有一种人,不取大腿的策略,而用一册书和一个帽子放在自己身旁的坐位上。找坐位的人倘来请他拿开,就回答他说‘这里有人’。”
3 那时座位不是必需品,而是特殊享受
那时,还有很多兵痞、流氓,他们上车往往大腿一横,一个人占了一排座,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以上种种乱象,都是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但要实现对号入座,最起码得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乘客数目不能超过座位数目太多。民国铁路设施极差,三等车通常人满为患。有时候车辆不够用,还经常开行“四等车”,这其实就是棚车,压根没座,更无号可对;二是有精确的车票管理系统,这一点要到计算机时代才能实现;三是列车铺号、座号要固定。
但民国的列车今天可能挂两节卧铺车,明天就可能挂五节。车辆的内部构造也不一样,今天挂的车有100个座位,明天挂的车可能只有80个座位。连标准、固定的编号都无法做到,对号入座更是空中楼阁。
那时的头等、二等车也可以预定卧铺和座位。但是预定之后,直到上车之前,都无法知道铺号和座号。预定只是保证你上车有位子,而不是给你一张写有铺号座号的票。这与对号入座不是一回事。而且预定是要花手续费的。
有民国铁道部的官员到德国考察,他看到了德国火车订票的方法:“长途旅客客车座位可预先指定,先定可得较好位置……编为号码,其座位标以纸签,以后按号索座,不致争扰,此项手续费只取半马。”(胡克明《欧游日记》)可见,德国“对号入座”也是通过预定实现的,也收取手续费。德国比民国先进就先进在可以预先知道座位号。
总之,民国铁路客票的特点是:售票一律“无座”,上车拼命抢座,订座要额外花钱。这种制度下,“座位”并不是必需品,而是一种特殊享受,需要多花钱才能得到。这是我们理解中国早期车票史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4 对待有座无座车票 国际上的四种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逐渐开始实现对号入座。卧铺车较早,硬座车稍晚。在改为计算机售票之前,新中国的铁路车票和民国时期一样是硬板火车票。这种车票事先印制好,票面只有车站、票价等信息,没有标明座号。
实行对号入座后,售票员根据旅客需求,在硬板车票后面贴一张印有车次、发车时间和座(铺)号的小纸条。硬板车票和小纸条结合起来,才是一张信息完整的火车票。铁路部门提供座(铺)号,不再另外收取预定手续费。
在硬板车票时代,实行“以无座票为基础,有座票作为补充”的制度。随着铁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售票的普遍使用,铁路客票格局也变成了“以有座票为基础,无座票作为补充”。有座成了常态,无座票全价开始饱受争议。
国际上对待这一问题大概有四种模式:
一是“预定座位制”。很多欧洲国家,车票不指定座位,座位需要单独预定。有的国家收手续费,有的国家免费。
二是“双轨制”。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列车分为对号入座和非对号入座两种。对号入座车一般较为高级,如高铁。这种车也出售部分站票,站票有的打折(我国台湾地区),有的不打折(如法国)。非对号入座车一般是普通列车。如印度的低档列车,上车随便找座,票价极为低廉,车厢里通常挤得满满当当,车顶上也人满为患。
三是“一车两制”。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铁,有的车厢为指定席,有的车厢为自由席。两种车内设施完全一样,指定席对号入座,自由席不定座位,乘客上车找座。相应地,指定席票价更高一点。
四是全部列车对号入座,但也出售无座票,无座票不打折。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这种模式。
以上模式各有利弊。在有限的运力下,如何尽可能满足乘客的出行,又不失公平,这是摆在铁路部门面前的大难题。而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站票半价”,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