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首尔核安全峰会的双边会晤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左)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右)谈论“悄悄话”,不想因麦克风没关变成了“广播”。
“麦克风捕捉到奥巴马向俄罗斯做出承诺了吗?”3月26日,当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耳语”数言却因忘记关闭麦克风而被全程“直播”后,美国《洛杉矶时报》用这样的标题表达了对总统先生的诘问。
诞生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的麦克风,因在外交舞台上的广泛亮相,不经意间竟成为窥探各国政要“悄悄话”的一扇窗口;抑或,也成为表露各国政要真实想法和性情的一个平台。
麦克风“惹祸”记
本是方便交流之用的麦克风,却因有时传递了不该传递的“坦白”,跃身至备受关注的外交前沿
对频繁的首脑会面,英国著名外交家哈罗德·尼科尔森曾有如下判断:尽管这种方式有时仓促、不精确、不严密,但它确能带来“讨论中的绝对坦白”。
只不过,当这种“绝对坦白”被麦克风无意间从私人交流转为庭堂之言时,由此引发的风波往往也令当事者始料未及。
3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交流“悄悄话”时忘记关闭话筒,于是再次上演了麦克风“传输秘密”的外交戏码。
奥巴马成“失言大王”
大概是因为台面上的话不能句句达意。3月26日当天,趁着核峰会会晤梅德韦杰夫后的拍照时间,奥巴马凑身与后者私聊起来。
“所有这些问题——尤其是导弹防御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重要的是他(俄罗斯新当选总统普京)应该给我空间。”奥巴马表示。
梅德韦杰夫用英语答道:“是的,我明白。我理解你提出的有关空间的信息,即你需要空间。”
奥巴马接着说:“这是我的最后一次选举。我当选后,我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
“我明白。我将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弗拉基米尔(普京)。”梅德韦杰夫最后说。
孰料,桌上未关闭的麦克风适时让拍照的记者们将这段“秘闻”尽收耳底,随后媒体公之于众,掀起了美国国内对奥巴马“灵活论”的争议(相关报道见第10版)。
成也萧何,“祸”也萧何,奥巴马曾因雄辩口才入主白宫,却又因麦克风陷入“失言”危机,而这并非是他的第一次教训。
去年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和奥巴马的一次私下交谈中谈到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萨科齐说:“我不想再见他了,他是个骗子。”奥巴马回应道:“你也许对他感到反胃,但与你相比,我不得不更经常与他打交道。”
同样因为开启状态的麦克风,两人这段本不对外开放的双边会谈得以向媒体“直播”。当时,外界把奥巴马的话解读为,他不愿意和内塔尼亚胡打交道。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以色列媒体报道说,以民众非常愤怒,他们不敢相信盟国竟然这样评价该国总理。而以色列政府虽然对此没有公开回应,但在犹太人游说集团影响颇深的美国,奥巴马所受的压力不言自明。
事发数天后,有以色列官员透露,萨科齐给内塔尼亚胡发来一封私人信函,重申两人“友谊”;同时,奥巴马也致信内塔尼亚胡夫妇,借悼念内塔尼亚胡岳父亡故,奥巴马问候道:“我们与你们俩一同思念和祈祷。”
美国历任总统频繁出糗
奥巴马借信“灭火”,弥补私人关系的效果未知。而细数那些曾被麦克风“出卖”的政要,美国的历任总统“中招率”却高得惊人。
其中,里根的“失言”最惊心动魄。1984年8月,时值冷战期间,担任美国总统的里根计划发表一篇关于美国经济问题的讲话,国内各大媒体闻讯赶来采访。正当记者们忙于准备时,总统的声音突然从扩音器中传出:“亲爱的美国同胞们!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本人刚刚签署了一项法律,宣布苏联为不合法政府。5分钟后,美国将轰炸苏联。”在场众人无不目瞪口呆。
其实,这只是里根演说前测试麦克风时的一句玩笑话。不过,当这段言论传至苏联后,苏联不仅发表公开声明谴责里根,还一度向特种部队司令部命令“进入战斗状态”,美苏险由此引发战争。
多年后提及此事,里根也备感懊恼,他曾对一位好友回忆说,“我当时真的并没有想过要在5分钟后轰炸苏联”,“我以为此时麦克风还没与导播室连线呢。话一出口,我也意识到,自己玩得委实过火,这太不应该了”。
与里根的“玩笑”相比,小布什的“失言”大多流露出的则是真性情。
2000年,小布什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大骂《纽约时报》记者为“白痴”。他骂道:“真是白痴。”随即,小布什的竞选搭档切尼附和说:“没错,而且是第一!”两人都不知,当时麦克风没关。
6年后,在俄罗斯举办的八国峰会上,小布什再遭麦克风“泄密”。他当时在峰会的早间餐会时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耳语”4分钟,尽情展示了自己对叙利亚援助真主党袭击以色列等国际问题的看法。
“他们需要做的是让叙利亚和真主党停止做这些狗屁事,该结束了。”小布什告诉布莱尔。其中的“他们”被普遍推测为俄罗斯。
小布什还表示,他不会在当天的峰会上说太多的话,不像某些国际领导人。“我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说该死的冗长的话。一些人说得太多了。”
最后,如果不是布莱尔及时发现了未关的话筒,小布什还要继续这样“骂”下去。不过,两位领导人都很会掩饰尴尬。时任白宫新闻发言人的斯诺说:“(得知话筒没有关闭后),他(小布什)的第一反应是‘我说了什么?’,我们给他看了记录本,然后他转了转眼睛,大笑。”而布莱尔峰会后则自我解嘲地说这是“透明政府”,并笑着敲了敲面前的话筒。
为人身攻击埋单的英国首相
“该死的”、“狗屁事”……以“牛仔外交”著称的小布什却还不是麦克风前“骂”得最狠的领导人。
英国史上最糟糕的麦克风政治风波发生在1993年,主角是时任首相梅杰。他骂内阁部分成员是“野种”,声称他们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事后,他遭到了国内严厉的指责。
类似因人身攻击而引发政府危机的还有英国首相后来的继任者布朗。
2010年4月,布朗造访社区为选举造势。其间,一位66岁的女性工党成员对布朗表示,她和家人一直支持工党,并就东欧移民、福利金领取、国债等议题频频向布朗发问。
布朗似乎招架不住,回应颇为吃力。在评价这位女性“出身良好”后,布朗看似友善地结束对话,返回车中。
但他一上车后立即“原形毕露”,向助手发泄怒火:“那是场灾难。根本不该让我和那个女人见面。谁出的主意?”布朗形容道:“(她)什么都问。她就是那种偏执的女人。”
也许是太过激动,布朗“泄愤”时并未意识到所佩戴的微型麦克风仍是开启中。于是,首相“偏执狂”的言论当天便成为英国数家报纸网络版的头条新闻。
由于正值英国议会下院选举在即,一些分析师认为布朗此番出丑很可能影响工党选情。而意识到事态严重的布朗也不得不亲自登门向当事人道歉。
“毫无疑问,我为自己的无礼言语道歉,我再也不会说这样(无礼)的话。”接受媒体采访时,布朗手抵额头,羞愧难掩。
“幽默”的风险
“闲时莫论人之非”,这句中国古语对陷入“麦克风门”的外国政要们同样适用。不过,偶尔恰当的“幽默”点到为止,即使被泄露也无伤大雅。
2006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待了来访的前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感谢”一个忘记关闭的麦克风,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关于前以色列总统卡察夫性丑闻的有趣对话——
普京对奥尔默特说:“请代我向你们的总统问好,他真令我们吃惊!”
“我们以前都不知道他如何应付10个女人呢。”普京说。此言一出,顿时引来一阵会心的大笑。而奥尔默特接下来话的也颇有弦外之音:“如果我是你,我就不会羡慕他。”
当然,玩笑开不好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大度地一笑了之。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得上“宰相肚里能撑船”。1997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北约会议休息期间,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批评美国政府,还吹嘘加拿大根本不怕美国,甚至开玩笑说:不等克林顿来开会了。但得知此事后,克林顿不以为然,反而称赞克雷蒂安是位“伟大领导人”。
相形之下,布莱尔和希拉克的“过招”还显得有些“酸溜溜”。
2005年7月,在八国峰会召开前几天,法国总统希拉克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在俄国举行私人会晤时,希拉克开玩笑地说:“英国人为欧盟农业所做的唯一贡献就是疯牛病……”
在施罗德和普京的一片笑声中,希拉克还提起前北约秘书长乔治·罗伯逊请他吃过一种“令人胃口大伤”的东西(暗指苏格兰特产哈吉斯肠)。他说:“这正是北约的问题所在。”
希拉克自以为卖弄“幽默”的一番话,没想到被法国《解放报》公开刊登,这加重了峰会举办地、苏格兰爱丁堡人的怒火。在针对峰会举行的示威活动中,街头抗议者与警察发生了激烈冲突,造成20人受伤,90人被捕。紧接着,《泰晤士报》以“希拉克嘲弄英国,街头冲突爆发”为题,大做文章;其他英国媒体也评论认为,希拉克的话是对英国的侮辱。
不过,彼时远在新加坡参加伦敦申奥团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强压怒火,在记者会上反而笑着表示,自己不会对希拉克的这些言论做出反应。他说:“特别是此时此刻,我不想受牵引,往那条道路走。”
然而,布莱尔事后仍被认为“含沙射影”地回敬了希拉克。在被问及是年八国峰会的议题时,他这样答道:“马上要举行的八国峰会不会虎头蛇尾,因为果真那样就太不符合外交惯例,因为我们马上要见到的是一些非常懂外交礼仪、说话非常有策略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