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皇帝爱哭穷:道光穿补丁袍子 卖官获利千万

看到这个标题,有的读者可能会纳闷:若说普通百姓,穷苦人家,日子过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哭哭穷还好理解,富有天下的皇帝怎么会哭穷呢?可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很多不合常理的事确实发生过了。你若不信,且听我仔细道来。

无能皇帝爱哭穷:道光穿补丁袍子 卖官获利千万

  看到这个标题,有的读者可能会纳闷:若说普通百姓,穷苦人家,日子过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哭哭穷还好理解,富有天下的皇帝怎么会哭穷呢?可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很多不合常理的事确实发生过了。你若不信,且听我仔细道来。

  喜欢读史的人都知道“捐纳”这个词,“捐纳”说白了就是朝廷卖官。卖官这种事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可是到了清朝,“捐纳”制度化了,尤其是到了清朝后期,嘉庆之后的皇帝几乎个个哭穷,哭穷之后就大肆卖官。

  在中国历史上,道光皇帝以提倡节俭出名——他自己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袍子上朝,可同时他在卖官方面也“出手大方”。他在位30年,年年有卖官的记录,仅卖地方官所得就有3388万两白银,如果再加上卖京官所得,数目就更大了。

  读者或许会问:道光皇帝难道就不知道卖官鬻爵的危害吗?答曰:卖官鬻爵会导致官场急速腐败,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道光皇帝当然知道。道光十六年,皇帝召见翰林张集馨时说:“我总不放心捐班,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科目未必无不肖,究竟礼义廉耻之心犹存,一拨便转。得人则地方蒙其福,失人则地方受其累。”你看,道光皇帝的“认识水平”一点都不差。

  再问:明明知道有危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做?答曰:他觉得自己太穷了,不如此不能“脱贫致富”。到了道光二十九年,皇帝又对时任贵州布政使的张集馨说:“我最不放心的是捐班,他们素不读书,将本求利,廉之一字,诚有难言。我既说捐班不好,何又准开捐?……无奈经费无出,部臣既经奏准,伊等请训时何能叫他不去,岂不是骗人吗?”至此,一语道破天机:朕实在是穷得没办法了。

  贵为天子,还如此“哭穷”,真是不可理喻。穿带补丁的衣服上朝是为了省钱,卖官鬻爵是为了挣钱,看来这道光皇帝可真是掉到钱眼里去了——“我的眼里只有钱”呀。

  更可悲的是,“我的眼里只有钱”的领导有时非但不能解决财政危机,而且还会引发更多的危机。原因就在于:以近乎苛刻的“节俭”来“节流”,企图解决财政困难,那是望梅止渴;靠卖官鬻爵来“开源”,以增加收入,那是饮鸩止渴。

  在这方面,道光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他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上朝,在生活上固然节俭(也可解读为做秀),可是,恰恰是在他当政时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赔偿英国白银2100万元。若用这2100万元买袍子,那得买多少呀?贵为皇帝,好歹也是一国元首,你又何必惨兮兮地穿带补丁的衣服呢?说到底,这就是无能——在治理国家上实在是没本事了,所以只能祭起“提倡节俭”这面道德的旗帜,企图靠自己“以身作则”的行为感动群臣,教化万方。岂不知,道德的功能从来都是有限的,它对社会的功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在政治清明、国势强盛之际,道德建设确实可以让社会好上加好,更加和谐;可是,在吏治腐败、国运衰微之时,再想通过道德教化来“挽狂澜于即倒”,那实在是痴心妄想。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的行动没怎么奏效,可他卖官鬻爵的做法却使清朝的官场更加腐败,大清官员苟且偷安、贪污成风。同时,道光还重用曹振镛、穆彰阿两个庸才。曹振镛不但自己不向皇帝说实话,而且还提醒皇帝该如何打击那些敢于直言上谏的人,他说:“今天下承平,臣工好作危言,指陈阙失以邀时誉。若遽罪之,则蒙拒谏之名。惟择其细故之舛谬者交部严议,则臣下震于圣明,以为察及秋毫,自莫敢或纵。”看看,用这么卑鄙的人作军机大臣,道光一朝的政治怎么能清明?而穆彰阿之昏聩无能,更是尽人皆知。

  正是因为皇帝的无能,所以一些无耻无能之辈才能官居高位。如果皇帝本人有雄才大略,那他就断不会用重用曹振镛、穆彰阿这帮无能之辈。当然,如果皇帝确有本事,他更不会以穿带补丁的衣服为能事,更不会向臣子哭穷以示“我也有难处呀”。

  事实上,大清国的财政不但没有因道光皇帝的“节俭”和卖官而好转,反而更加困难了。咸丰三年,国库仅存22万两白银,还不够当时包围南京的江南大营一个月的军费开销。面对如此的“穷家底”,咸丰皇帝只好再次“哭穷”,不过这次是真哭,万乘之尊在朝堂之上大放悲声,哭得涕泗滂沱。

  光“哭穷”不顶事,想出办法“救穷”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咸丰皇帝也想不出更好的“救穷”之策,他想到的还是卖官。从此之后,大清朝的卖官之风是愈刮愈烈,官越卖越多,官场越来越腐败,直到最后把整个大清国都给“卖”了。

  皇帝也哭穷,此事乍一听有点不好理解,可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皇帝号令神州,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可他还觉得不够,还要哭穷。难道是“祖国的山山水水”对不起他道光、咸丰吗?绝不是。拥有偌大的神州还要“哭穷”,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无赖和无能!道光哭穷,在他当政时发生了鸦片战争;咸丰哭穷,在他当政时发生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这些便是他们无能的明证。

  当今社会,爱哭穷的人也不少,反映在媒体上,高校教师、足球队员、娱乐明星都说“日子不好混”之类的话。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单位的“一把手”也在哭穷:“几百口子人要吃饭,花钱的地方多,挣钱的地方少,难呀!”弱势群体哭穷尚可理解,如今强势人群也在哭穷,这就让人深思。我写下无能皇帝爱哭穷的旧事,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考察哭穷现象的“历史路径”。

  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还有“哭穷”之后的作为。大凡“哭穷”者,哭过之后,总会卖点什么,而且卖掉的东西往往会是极其宝贵的。真正的穷苦人家,哭过之后会卖儿卖女。皇帝哭过之后,卖官鬻爵就成了他“脱贫致富”的首选。卖儿卖女,卖掉的是骨肉亲情;卖官鬻爵,卖掉的是朝廷的尊严和官场的廉洁。

  我真的不愿意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在“哭穷”,同时更不愿意看到他们在“哭穷”之后卖掉操守、诚信、尊严和良知——这些都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