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6350字 | 阅读需12分钟

安史之乱作为大唐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也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并且这一影响至今仍有余存。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属于少数出道即巅峰的国家。从轴心时代开始,经秦汉帝国及至隋唐,中国始终走在人类发展的前端。由于拥有相较于周边国家和民族更发达的文明和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史之乱以前的中国在国家间的竞争中始终居于优势地位,只要统治集团不犯致命错误(如西周和西晋),各大一统王朝即使进入末世也很难亡于外族。到了唐朝,中国的国势达到了农业时代的最高峰。不过,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当中华帝国达到农业时代所能发展到的天花板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历史的拐点便是唐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也深深影响着世界。因此,安史之乱作为大唐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也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并且这一影响至今仍有余存。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安史之乱前的中华帝国

要想弄清安史之乱之于中华的影响,就要先理清动乱前的汉民族及中华文明的状态。不同于西欧的分封,在周天子的统治秩序中,尽管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但不管是由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如齐鲁燕郑,还是自夏商便立国的诸侯如楚徐吴越,都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以及再分封。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近八百年,各诸侯国虽分处不同地域,来自不同族群和文化,但周王室所制定的周礼,一直是各诸侯遵循的基本准则。春秋战国时期高强度的战争和频繁的外交,促进了各地域文化的交流和不同族群间的融合,最终形成了华夏共同体。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其实在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前,中国已经在统一的中华文明之下。这便使中华文明从一开始便拥有极强的包容性,即便某一王朝因外族入侵而灭亡,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无法避免地被中华文明同化,中华文明依旧能够延续并不断发展完善。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最耀眼的两颗明星,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再难一统,秦汉帝国之后中国仍为中国的原因。

在轴心时代,华夏文明对周边少数民族拥有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不断向中原文化靠拢并最终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文化如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也都统一在华夏文明之下。到秦汉帝国,融合了众多少数民族,吸收了各不同族群文化的华夏文明也渐趋成熟,华夏民族(汉民族)随之进入壮年。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清静无为,到汉武帝朝,帝国声威得以传扬四海,汉文明也伴随着汉王朝的征伐,以强劲的势头传播到南疆、北地和西域。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川剧——巴蜀文化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江南古镇——吴越文化


汉武帝时期主要对外战争及时间: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战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漠南之战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汉王朝完全占据河西走廊,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打通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亚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归属汉朝。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至元鼎六年冬,汉平南越之战,岭南地区首次完整进入大一统朝代的版图内。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至元封元年(前110年)冬,汉平东越之战。

时至魏晋南北朝,虽然中国处在长期的分裂之中,但中华文明并没有因“衣冠南渡”而放缓传播的脚步。边疆各族在华北地区立国后,互相混战。在这些国家中,以前秦(氐族)和后秦(羌族)的文化最为兴盛,其次则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及后燕。此外,汉族张轨、李皓所建立的前凉和西凉,更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史称“河西文化”。中华文明自身拥有的包容性和先进性使各少数民族得到不同程度的汉化,汉化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又使中华文明不断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反过来推动中华文明在各自的疆域内传播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大型原创历史话剧《北魏风飏》

纵观整个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没有像古埃及古印度那样因战乱而消失,反而因为民族大迁移使鲜卑、羯、匈奴、高车等各少数民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北燕等国的建立也推动中华文明在西南、东北、西域等地区的传播。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依旧处在外向的状态,现青海新疆宁夏仍在儒家文化圈的范围之内。

隋唐时期,吸收了各少数民族文化优秀部分的中华文明再一次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经过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中华帝国在解决掉北方突厥的威胁后,经过一系列的征战,再一次确定了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主要对外战争: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灭东突厥之战: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对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灭高昌之战:此役,唐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与西方诸国的关系,进而遏制西突厥。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灭西突厥之战:通过此战,唐王朝平定西域,对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增强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对大唐盛世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灭百济之战;乾丰元年(公元666年)至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之战:唐王朝通过唐灭百济之战、白江口之战与此战,确立了在东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此后新罗与日本频繁派出遣唐使向大唐学习,日本圣德太子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化革新”,促进日本封建化进程。

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四年(公元742年-公元746年)唐与回纥等击灭后突厥汗国之战。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击小勃律之战:此役后,丝绸之路的南线地区的稳定得以恢复,唐政府首次在帕米尔乃至更靠西的地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控制,这个局面维持了几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中华文明一直是朝贡体系下的主流文明,诸如新罗、越南、南诏等国皆在朝贡体系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文化圈内,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在长安开远门前,有一石碑,碑文是太宗朝名臣虞世南所书,上刻“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为万里之行。无论是出征的军队,或是经过漫长的丝绸之路终于到达长安的各国商旅,均可以见此碑文。到开元盛世时代,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 (《资治通鉴》第216卷)。大唐的西疆,更是延伸到了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爆发战争,期间因葛逻禄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失利。这是阿拉伯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此战对唐朝、阿拉伯双方的疆域几乎没有影响。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并且继续扩张。正当高仙芝准备复仇之际,一场使帝国由盛转衰,并影响后世千年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及周边国际形势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安禄山 影视剧照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帝国不得不将西域、北庭、河西、陇右的精锐边军调往内地平叛,导致边境守备空虚,被周围各国逐步蚕食。持续数年的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杜甫有诗曰: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由于此次叛乱极大地削弱了唐中央实力,使朝廷不得不对安史降将采取姑息的政策,造成国内藩镇割据,唐王朝又陷入了无休止的叛乱与平叛。从此以后,唐朝军队再也没有越过葱岭,指向中亚。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实力锐减,逐渐丧失了对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控制,唐朝在东亚地区的绝对权威开始受到挑战。西边的吐蕃趁机在河陇、剑南、安西三个方向大举进攻。至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已豪取兰州(甘肃兰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南)、河州(甘肃东乡)、鄯州(青海乐都)、洮州(甘肃临潭)、岷州(甘肃岷县)、秦州(甘肃秦安)、成州(甘肃西和)、渭州(甘肃陇西)等数十州,自凤翔(陕西省凤翔县)以西、邠州(陕西彬县)以北,皆为左衽。

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到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短短的50年间,唐蕃间爆发的战争多达69次:

肃宗时期(756—762年)4次,西北地区3次、关中腹地1次;

代宗时期(763—779年)32次,西北地区14次、西域3次、关中腹地12次(763年,吐蕃联合吐谷浑、党项、氏、羌二十万军队攻入长安)、剑南7次;

德宗时期(780一805年)33次,西北地区10次、西域9次、剑南14次。

从上述数据反映了唐与吐蕃之间高频词高强度的战争,也反映出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威迅速下降,以致在西南方向出现吐蕃不断挑战唐王朝的霸主地位。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在北方,由于唐朝借回鹘兵马平定叛乱,使得回鹘在中原四处杀掠无法无天:

初,回纥至东京,放兵攘剽,人皆遁保圣善、白马二祠浮屠避之,回纥怒,火浮屠,杀万余人,及是益横,诟折官吏,至以兵夜斫含光门,入鸿胪寺。

因此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渐趋承认回鹘的平等地位,两国曾一度改以“兄弟之国”互称。

总的来看,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因中央权力的削弱和藩镇割据,陷入了地方叛乱—平叛—再次叛乱—再度平叛的沼泽无力自拔,国防战略更是由战乱前的积极进攻变为消极防御。虽然唐王朝也经历了永贞革新、元和中兴以及大中之治等中兴局面,但财政的崩坏和地方军阀的兴起使大唐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去维持鼎盛时期的东亚国际秩序。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安史之乱后的中华帝国

安史之乱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在唐朝已经开始凸显。在大唐开成五年(公元841年),一队唐朝使者通过被吐蕃占领的陇右,此时距离陇右陷落已经七十年,距离安西都护府陷落已经三十年。陇右的百姓看见身着唐朝官服的使者,竟纷纷朝东跪下,史书记载: “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 而这一影响并没有因后来的中兴而结束。

纵向来看,由于唐王朝始终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周边各少数民族如契丹、党项在与唐朝建立外交联系后,各族人民纷纷来到中原或经商或留学,学成后有些留在唐朝做官,有些则归国后参与到本国政治建设中。他们不仅为本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还以从唐朝学习来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基础,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推动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因此宋朝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再也不是像匈奴和突厥所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

由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均是封建王朝,他们积极吸收汉族知识分子以扩大统治基础,社会动员能力也远超汉唐所面对的草原帝国。因此宋辽战争、宋夏战争相比较汉匈战争门槛更高、对抗强度更大。安史之乱造成的藩镇割据及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极度衰败,与之相对的,则是对武力的崇拜。 “前后五代,共止五十四年,而有八姓、十三君。就开国之君而言,三位是胡人,一位是流寇,一位是募兵,正可说明那时的北方中国,已到了最不像样的时代。” 中原也一直笼罩在辽的阴影之下。

到宋代开国时,中国社会承袭唐末五代,已饱受军人之祸了,所以宋代自开国便尚文轻武。宋太祖临死有遗嘱告诉他后人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历代宋帝牢守此家训,都知尊重文臣士大夫。直到南宋,还是守着不杀士大夫的遗训。因此过了百十年,能从唐末五代如此混乱黑暗的局面下,文化又慢慢地复兴。后代所谓宋学——又称理学,就是在宋兴后百年内奠定基础的。这一辈文人,都提倡尊王攘夷,明夷夏之分,又提倡历史传统,所以中国还能维持,开辟出自宋以下的下半部中国史。

但两宋的矫枉过正也使宋朝始终无法恢复汉唐时期的版图,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予契丹,更是让宋朝丧失了抵御北方军队南下的天然屏障。消极的国防战略造成巨大的国防压力,使得汉民族在面对辽夏金元时始终处在被动局面,复兴后的儒家文明也很难再如汉唐时代那样远播西域远洋,由外向转为内向的儒家文明也没有再恢复原来的扩张势头。公元1279年,崖山之战不仅标志着南宋彻底灭亡,也标志着中国古典文明时代的结束。

元明清时期,古老的中华帝国已蹒跚步入封建社会晚期,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也始终没有完全恢复汉唐时期的活力。

横向来看,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国防战略的变化,原中亚西域等大唐领土先后沦陷,中华文明在西域和中亚的扩张进程也随之被打断,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永久地退出了西域,原本极有可能成为西域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最终被伊斯兰文化所替代。

安史之乱爆发后,契丹、党项趁唐朝疲于平叛之机迅速发展,分别在公元916年和公元1038年称帝建国,造成宋朝立国初便面临着无马可用的尴尬境地。东北和西北产马地的丧失、“重文轻武”国策的确立、 “岁币外交”的奉行,让官僚集团不断膨胀的宋朝在连年扩军的情况下,在与北方政权交战时依旧屡屡落入下风,使宋王朝背负着巨大的财政包袱,陷入了“冗员、冗兵、冗费”的泥沼直至灭亡。“三冗”使得宋朝始终难以得力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即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能够进入辽、西夏、南诏、吐蕃等国,也很难发展成为该国的主流文化。时至今日,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的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古、云南等地,主流文化依旧不同于内地诸省。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便是安史之乱后,中华文明由外向转为内向的巨大转变。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忆昔》是杜甫在目睹了安史之乱后所作。经历了这场浩劫的唐王朝满目疮痍,杜甫回忆起开元年间的太平景象不胜唏嘘,满怀憧憬地希望大唐可以再回到那个国富民强,国威远扬的盛世。然而直到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饿死在逃亡路上的孤舟中时,天下依然还是藩镇林立,重回太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更让这位诗圣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场战乱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他深爱的王朝,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民族。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兵车行》(局部) 徐燕孙

安史之乱后的中华帝国在捱过这场战乱后,并没有如杜甫所期望的那样重回巅峰。尽管此后中华帝国也拥有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康雍乾盛世这些为人所称道的治世,但这些治世对于已经步入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华帝国来说更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当进入工业时代的西方殖民国家涌入东亚时,老大帝国最终不堪一击。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古老的民族才真正走上复兴的征途。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滥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中国国家历史的头像中国国家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