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六月初一,杨贵妃的生日又到了。

作为唐玄宗晚年最受宠的妃子,她的生日,自然是老皇帝心中的头等大事。于是,随着唐玄宗一声令下,一场比边关八百里加急还要紧张的荔枝速运,便在唐帝国内部秘密展开了。

古语有云,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此,赶在荔枝变味之前赶回长安,是唐朝“荔枝买手”的终极使命。这个过程,注定是充满血汗的。

尽管过程艰难,奉皇命出京寻荔枝的骑手们,正如杜牧笔下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样,依旧拼尽了全力,只为护住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

01

01

荔枝的出道,并非始于唐朝。最早在战国时期,荔枝便已广泛种植于我国岭南的丘陵间。

早期的野生荔枝酸涩难入口,后经人工驯化,不断完善,果实的甜度才有所提高。因味道独特、数量稀少,自南越王赵佗定都广州始,这种岭南佳果就屡次被列入南越王的贡品名单中。

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南越王赵佗,原是秦始皇派到岭南拓荒的秦军将领,在建设岭南的过程中,秦朝却覆灭了。为保障自身及部下的安危,赵佗选择自立称王。待汉高祖刘邦称帝后,赵佗选择归顺中央,南越国由此成为汉朝的藩属国之一。

南越王宫每年都能获得来自岭南各地的奇珍异宝,但在赵佗眼中,值得向上进贡的宝物惟鲛鱼与荔枝而已。

赵佗将干荔枝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虽未尝过此种稀罕物,却对赵佗主动示好的态度十分欣赏,遂向赵佗回赠了数匹锦缎。以荔枝为沟通桥梁,大汉与南越国之间的礼仪邦交就此形成。

当汉朝进入盛世后,汉武帝已经不再满足于每年只吃干荔枝。在征伐匈奴的过程中,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将目光投向了岭南。

元鼎元年(前116年),按捺多年的汉武帝终于出兵南越。此行的战略目标是要把南越国土收归大汉,但也附带了汉武帝本人的一个心愿——将岭南的荔枝树移种宫中,如此,每年夏天便可品尝到新鲜的荔枝。

为了给荔枝树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汉武帝命人在上林苑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温室大棚——扶荔宫。然而,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却无法征服这颗红里透白的水果。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荔枝树移植到关中平原后,水土不服,大面积死亡,偶有一棵枝叶茂盛,竟也是一颗果实都长不出来。

绝望的汉武帝只好作罢,在岭南地区设置交州,由地方每年选取优质荔枝进贡。

荔枝在西汉人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被记载为“离支”。离支的本意,正是说明这种岭南佳果在离开树本体后,即立刻枯萎消亡。

02

02

时间来到了东汉。东汉的皇帝除了“位面之子”刘秀外,大多而立之年便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作为“永元之隆”的开创者,汉和帝刘肇的勤政是出了名的。对此,东汉的太医们早有准备。针对汉和帝勤政以及先天不足的弱点,他们自皇帝登基之日起,便建议汉和帝多服食干荔枝,以补血益气。所以,每年自南越翻山越岭而来的荔枝,除了部分按规矩供奉于汉高祖庙庭外,大部分都进了汉和帝的药用食谱中。

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当时,桂阳郡(今湖南郴州)辖下的临武县,县令叫唐羌。作为荔枝进京必经之路的父母官,唐羌每年夏天都能看到一队人马为了荔枝、龙眼而去,辗转停留数日,又即刻启程北返,沿途官员严阵以待,甚至到了“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的地步。唐羌对这种劳民伤财的政治任务却是忧心忡忡,想来想去,他决定给洛阳的天子上一份奏疏陈情。

在给汉和帝的奏疏里,唐羌写道:“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荔枝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

按说如此“诅咒”天子,一般皇帝可受不了。不过,年轻的汉和帝却没有多计较。接到唐羌的奏疏,他亲笔批复:“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

一句“爱民之本”,汉和帝果断下诏罢停了自汉初开始的荔枝进贡。

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或许是少了荔枝干的滋补,本属于年寿不永之辈的汉和帝,27岁就驾崩了。去世当年,他才拥有一名皇子刘隆,即汉殇帝。汉殇帝继位后,没能撑过一岁生日,便夭折了。至此,东汉自刘秀传下的大宗一脉彻底断绝。

03

03

汉和帝虽然叫停了荔枝进贡,可唐羌的建议,到底是断了一些官员的升官发财梦。于是,汉和帝驾崩后不久,荔枝进贡之风再度兴盛。

既然从岭南运荔枝这么费劲,秦岭以北又不是人工培植荔枝的沃土,那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当然有!除了岭南盛产荔枝外,巴蜀盆地过去也是上佳荔枝的原产地。

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发现,我国在近5000年中,最初2000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而在世纪纪元之初的东汉时代,虽然我国的天气有趋于寒冷的态势,晚春时分,国都洛阳也曾发生过几次降霜下雪,冻死不少人,但总体来说,东汉的寒潮持续时间并不长,且气候比安阳时代更加温暖。因此,相对于现在潮湿寒冷的巴蜀冬季而言,汉、唐时代的四川盆地气候,确实能给荔枝果木不一样的温暖。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世代居住在四川盆地的西南夷人,很早便掌握了荔枝的人工培植技术。

据《华阳国志》记载,僰道县“有荔枝、薑、蒟”,江阳郡“有荔枝、巴菽、桃枝、蒟、给客橙”。汉代僰道、江阳即今天宜宾、泸州一带。这里自古就是西南夷人居住的福地,倚仗着这块沃土,他们在战国时代就开辟了大片的荔枝园。僰人以此为业,积累了大量财富。

至迟在汉献帝时代,七大蜀道中的“荔枝道”便已形成。尽管史料中对荔枝道的描述多发生于唐代,但这里早在汉末已是著名的交通要道。

相传,东汉建安十八年 (213),张飞奉诸葛亮之命从荆州夺取巴州,路过沙溪河。当时,河水磅礴,附近无舟桥可渡。张飞只能将自己灌醉,提矛跨马,率部强渡。后来,附近居民在张飞渡河处立了块“张飞跃马飞渡”的石碑。尔后,此地得名“马渡关”。

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马渡关便是荔枝道的重要驿站。

有理由相信,从汉末至唐代的数百年间,这条荔枝道除了担负战争通道的功能外,其实还隐藏着运输新鲜荔枝的使命。

04

04

有一种说法,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乃源于高力士的推荐。

高力士何许人也?他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大太监,唐玄宗曾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但很少有人知道,高力士祖籍潘州(今广东高州),是巾帼英雄冼太夫人的六世孙。因家中变故,才在幼年入宫,由同为岭南出身的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

高力士为了讨好杨贵妃,决定将家乡的特产“白糖罂”荔枝引荐至御前。

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这种说法,源自高力士的墓志铭。

《新唐书》明确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也就是说,杨贵妃吃的荔枝虽不是最新鲜的,但至少不是变质的或者晒干的。

那杨贵妃吃的荔枝,究竟从何地而来?

当时,要想吃到高力士家乡高州的荔枝,得先将荔枝从原产地运至广州,然后再从广州运抵长安。当时从长安往返广州,驿路一般有两条:一条是经洪州,至吉州、虔州,经过大庾岭至韶州,最后至广州;另一条是经江陵府,至岳州、潭州、衡州、郴州、韶州,最后至广州。

无论怎么走,在杨贵妃所处的盛唐,“荔枝买手”们单程行程至少达5000里。即便有“八百里加急”,荔枝送到长安至少也是一周后的事情了。

于是,宋代的苏轼提出一种假设:“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涪,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苏轼认为,杨贵妃吃的新鲜荔枝,并非取自岭南地区,而是更靠近长安的川渝地区。

苏轼的论断是基于杨贵妃幼年居住在蜀州(今四川崇州),所以他觉得,杨贵妃对荔枝鲜美的记忆,大约在童年时就形成了。并且川渝之地在发展荔枝业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些先进的荔枝保鲜方式,如南宋词人范成大曾经提及的“竹筒保鲜法”:“荔子已过,郡中犹余一株,皆如渥丹……试取数百颗,贮以大合,密封之,走介入成都,以遗高、朱二使者,亦两夕到。二君回书云‘风露之气如新’。”

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基于现实情况而论,杨贵妃所食新鲜荔枝,产自巴蜀的可能性比产自岭南更大。

四川当地曾组织专家实地考证荔枝道的走向,基本确定唐代的荔枝道,是由涪陵至西乡县子午镇,由此循子午道至西安,总行程1000公里左右。在此基础上, 还有不少专家提出,荔枝道不仅专指一条干道,它更是官道、驿道所连成的一片公路网。

05

05

说起古代吃荔枝的名人,除了杨贵妃,便是苏轼了。

苏轼被贬广东惠州时,已年近花甲。可刚到惠州的他,不争气的泪水还是先从嘴角滑落了。

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正值初夏,荔枝上市,他当然要买些尝尝。不吃不打紧,初尝就对当地的荔枝极尽赞美之辞。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中,他写道: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将岭南的荔枝比作江瑶柱和河豚,可见,荔枝的甜润鲜美已经深深地刻入这位诗人的美食记忆中。

自此之后,苏轼时不时就嘴馋荔枝。在春节前后,他就早早写下“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的诗句。在《赠昙秀》中,他又写道:“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总之,在宋代被视作蛮荒之地的岭南,苏轼一年四季只想着吃荔枝这件事。

然而,宋代皇室对荔枝的印象,却非来自岭南,而是源自闽南。

福建的第一棵荔枝树,约在南北朝时期(420—581)由广东引种而来。至唐、宋之后,福建的荔枝业兴盛起来。兴化军仙游县人蔡襄用一本《荔枝谱》,给天下荔枝分了个三六九等,这其中,荔枝界的天下第一,非“陈紫”莫属。

陈紫,说的是仙游当地大户陈氏所种的一种外表红得发紫的荔枝。

在谈及这种荔枝时,蔡襄以“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毋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的绝美之辞来形容,成功挑起了宋朝一众贵族的食欲。但若细说这种荔枝的甘美,蔡襄则又模棱两可,称“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

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为了吃到福建新鲜的荔枝,宋朝皇室拼了。宋徽宗命人将荔枝果木成棵从土里刨出,移入盆中,经水路送抵开封,在宫中保和殿外精心培育。或许是种植技术的进步以及气候回暖的影响,这批荔枝树竟然有少量熬过了中原地区寒冷的冬天,开花结果。在宋徽宗赏赐大臣时,这些荔枝果子还担当过重要角色:

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蛮。

思与近臣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

到了南宋,福建荔枝已经占据临安城(今杭州)水果业的半壁江山。《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 :“福州新荔枝到,进上御前,送朝贵,遍卖街市……或海船来,或步担到,直卖至八月,与新木弹相接。”

由于荔枝大量涌入市场,且保鲜期较短,聪明的宋朝人干脆把这种果子密渍成果脯,不仅四时皆可享受荔枝的甜美,更使之成为一种畅销产品,循着海上丝绸之路,传遍世界各个角落。

06

06

进入帝制时代的尾声,明朝大部分时间定都在北方,荔枝依然只能以贡品的方式,由水路、陆路运抵进京,这大大促进了荔枝种植业和保鲜技术的发展。

据明朝人徐勃的《荔枝谱》记载,明初,仅福建一省,荔枝树的数量竟达数百万棵。而曹蕃的《荔枝谱》更言,当时“种植蕃衍,品格变幻,月盛日新”,新的荔枝品种不断出现。在珠三角地区,甚至出现了荔枝与粮食作物争地的局面,“龙眼叶绿,荔枝叶黑,蔽亏百里,无一杂树参其中,地土所宜,争以为业,称曰龙荔之民”。

荔枝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同样著有《荔枝谱》的邓道协认为,这一切得益于荔枝的高压条栽培技术的发展。书中记载:“荔枝原无用核种者,皆用好枝刮去外皮,以土包裹,待生根如毛,再用土覆一过,以腊月锯下,至春遂生新叶。”高压条栽培实际上就是一种嫁接术,将其运用在品种改良、杂交上也并无不可。

在徐勃的《荔枝谱》中,记载了宋代的名荔枝“状元红”,原产于福州、兴化一带,但到了明末清初,这种荔枝不仅是福建种植的主要品种,在广东的栽培也很普遍,以至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称“状元红最多,亦最贱下品也”。

针对各地不同的水土,屈大均认为种植荔枝有一条法则,即“水种水枝,近山则种山枝”。因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山枝通常比水枝成熟慢,品质也更好。

但清朝皇室依然必须与水土论相对抗。

据清宫档案记载,自康熙至乾隆的一百多年间,清廷每年四五月份均需从福建运新鲜荔枝数十桶进京。这些荔枝一般以宋朝流传下来的移植技术为主,即荔枝即将成熟之际,差人整棵移入大桶中,随即用船走漕运小心翼翼地送入京中。

京中贵人甚众,即便这数十棵荔枝树都能存活,所产的荔枝也是少得可怜。每一颗荔枝都精贵得很,乾隆时期有这样的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交来荔枝二十个,随果品呈进。上览过,恭进皇太后荔枝一个,仍差首领萧云鹏进讫。赐皇后、令贵妃、舒妃、庆妃、颖妃、婉嫔、忻嫔、豫嫔、郭贵人、伊贵人、和贵人、瑞贵人,每位鲜荔枝一个。”

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乾隆皇帝驾崩四十年后,清朝守旧的大门被欧洲人的坚船利炮轰开,又几十年后,沿着新修的京汉、粤汉铁路,来自岭南的荔枝源源不断地运抵北京。

只是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在于其转瞬即逝。京汉铁路通车五年后,1911年,革命先驱孙中山发动的武装起义,终于推翻了清朝。

有意思的是,孙中山的故居中,荔枝树花繁叶茂,生气盎然。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晋]常璩:《华阳国志》,重庆出版社,2008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

周镇宏主编:《茂名荔枝文化史话》,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罗桂环:《我国荔枝的起源和栽培发展史》,《古今农业》,2001年第3期

彭宁松:《四川荔枝栽培史略谈》,《农业考古》,1985年1期

冉奎:《蜀道之荔枝古道 犹记当年妃子笑——宣汉段荔枝道初考》,《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

庄虚之:《论我国古代荔枝保鲜技术的发展》,《四川果树》,1995年第1期

洪纬:《中国古代荔枝分类方法的研究——以福建省为中心》,《科学与管理》,2014年第5期

范沛潍:《北宋东京的荔枝树》,《史学月刊》,1987年第5期

游凯棣:《“山枝”与“水枝”:历史上广东荔枝品种及分类探析》,《农业考古》,2022年第4期

甜蜜与血腥:帝国的贡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最爱历史的头像最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