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那年,曹彬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巴结领导的机会。结果,他犯傻了。
当时,赵匡胤深受后周世宗柴荣宠信,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就是禁卫军的头儿,说明赵匡胤是柴荣最信任的武将,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能跟这样的红人搭上关系,对于普通官员来说,相当于加官进爵打了包票。何况,赵匡胤生性豪义,好酒,身边不时有官员登门送酒、送拜帖,求赵大人给指条明路。
但这一切,曹彬看在眼里,却没有实际行动。
某次,赵匡胤酒瘾犯了,找来俩小兵,管负责茶叶、酒类监控的供奉官曹彬讨酒喝。谁知,曹彬对着俩小兵就是一套官方说辞,声称此酒乃官酒,赵大人嘴馋,我曹彬可以私底下自掏腰包,请他喝。但想在我这走后门?对不起,没门。
两个小兵只好回去禀报他们的赵大人,言语间称那个年轻的曹大人不识抬举。
▲曹彬画像。图源:网络
1
没过几年,那个好酒不误事的赵大人黄袍加身,变成了宋朝开国皇帝。
众人心想,小曹恐怕得遭殃了。
的确,在身份刚发生转换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也耿耿于怀,曹彬当初为啥那么不给自己面子?要几口酒不过是为了喝个痛快,还不至于偷酒去卖,违法犯罪,难不成曹彬私底下就很不爽自己?
赵匡胤找来曹彬询问。
没想到,对方开口便讲:“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老赵一听,嗬!这小子居然是块“木头”,但人挺好,懂得在仕途中持官守正,有正义感。
误会消除后,赵匡胤便让曹彬做了客省使,辅助他的亲信大将王全斌,为大宋开基创业添砖加瓦。
其实,曹彬犯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跟前朝周皇室沾亲带故。他的姨妈张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张贵妃。尽管,郭威打下来的天下,由其义子兼内侄柴荣接管,但曹彬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即便算不上什么嫡系宗亲,却指不定等后周统一天下之后,论功行赏,他也能是个大功臣。
可是,这名后周时期的皇亲国戚,在他家“大兄弟”、周世宗柴荣当政期间却表现出与其他官员不同的一面。
眼见曹彬做事有原则,周世宗柴荣决定任命他为新一任的周朝特使,负责持节代君出使吴越国。
▲后周世宗柴荣画像。图源:网络
吴越国地处苏浙,物阜民丰,综合实力虽比不得后周,但胜在经济强大。对于曹彬的代君来访,吴越国方面高度重视,不仅派出全高官阵容接待,而且准备了各种珍馐特产,以慰曹大人辛劳。
没曾想,这位小曹大人对这套外交礼仪接待毫不上心。对于吴越国准备的厚礼,他看都没看,全部拒收,导致吴越国一时颇为难堪。
最后,担心没做到位的吴越国人,只能折衷地在曹彬返程途中,追上车队,诚心献上礼物,以求贵使回国之后,能在周世宗身边为吴越国美言几句。
这种情形下,倘若继续铁面无私,似乎也会令人下不了台阶。曹彬只能以代替周世宗保管吴越国礼物的名义,收下了这批厚礼。还朝后,他立即向有司交出吴越国赠送的全部厚礼,表示自己没有收受分毫。
此举令周世宗柴荣哭笑不得,只能强行要求曹彬接受了吴越国的赠礼。
2
尽管赵匡胤是以“篡位者”的身份继承了周世宗柴荣的帝业,但二人对天下态势的看法并无不同。那就是:结束纷争,统一天下!
早在周世宗柴荣登基之初,就给自己、后周政权乃至全天下订了一个“三十年计划”。其中,第一阶段便是耗费十年时间平定天下,统一华夏。但老天偏不遂人愿,在后周快速崛起的征途中,柴荣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后周的江山传到了柴荣7岁的儿子手上。主少国疑,赵匡胤成了摘果实的那个人。
建立大宋后,赵匡胤在统一战争的道路上,一刻未停。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图源:网络
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世,最终都有一个统一的大结局。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中,大宋已经看到这个结局在招手。
赵匡胤的首轮征战,打响了——攻灭后蜀。
彼时,割据政权中的后蜀大概占据今天四川省、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等地。自唐以来,蜀地凭借“天府之国”的富庶,成为皇帝们避难的首选。打下后蜀,意味着可以给图谋天下的大宋军队提供绝佳的后勤支撑。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以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部署,曹彬为都监,兵分水陆,从东、北两个方向进攻后蜀。
由于后蜀地区三十余年未有战争,且两任君主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昏君”,特别是蜀后主孟昶,在位期间不仅注重与当时相邻的政权处理好外交关系,还擅文治,使得后蜀境内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因此,后蜀君主在民间的威望还是颇高的。只不过在大厦将倾之际,后蜀并无良将,终迅速灭于宋军之手,落得个“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悲惨结局。
但回过头去看宋军的整个战役过程,却是矛盾重重。
首先,因后蜀政权不做抵抗,再加上蜀地经济富庶,盛产美女,故自主帅王全斌以下,几乎一半的宋军将士进城后,都热衷于“劫粮、劫财、劫色”,每攻下一城,就要大宴三天,欺压百姓。其次,在整个行军过程中,王全斌身为主帅总是搞“一言堂”和擅杀俘虏。所以,即便宋军在短期内攻占后蜀,却是极度不得民心。
值此危急时刻,曹彬身为监军以及水军副总指挥,赶紧严令部下不得进城烧杀抢掠,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安排士兵将城中的妇女、儿童等迁移到集中地点,由宋军派人监督和保护。战役一结束,立即派人慰问百姓,同时组织城内居民有序回家,恢复正常生活。
如此,平蜀战役结束班师回朝后,所有人都被治罪,唯曹彬一人安然无恙。
对于这个不偷不抢,严肃管理下属,“橐中唯图书衣衾”的曹彬,宋太祖可谓感念至极,当即下令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以表其功。
没想到,曹彬再次犯傻,声称此次全体出征的将士都有罪,唯独自己有功受赏,恐怕不合规矩,且会寒了将士们的心。他还表示,在整个行军过程中,他都没有极力劝阻其他友军及时终止不当行为,造成损失,怎能算没有他的错?
于是,在曹彬的一再推辞下,赵匡胤最终选择轻判一众征西将领,为大宋王朝保留能征善战的“种子”。
3
正所谓“傻人有傻福”,曹彬多次犯傻后,宋太祖赵匡胤反而对他越来越倚重。无他,只因曹彬的宽容和友善能为大宋军队的形象加分。
在征服了南方多个政权后,一直偏居东南沿海的南唐,很快进入了赵匡胤的视线。
比起后蜀,南唐实力更加强大。在全盛期,据史料记载,占据东南沿海的南唐人口多达500多万。如果说打后蜀是为了给大宋王朝提供基础的粮食保障,那么收归南唐,将为初建的大宋带来更为富裕的经济基础。故此战,赵匡胤极度重视。
为避免发生上次灭后蜀时的打砸抢烧事件,此次攻打南唐,赵匡胤特地让曹彬和悍将潘美搭档,为的是减少大军杀戮,尽快平复战事。
在大军出发前,赵匡胤召来两位宿将,询问他们对攻打南唐的看法。
一贯只懂在战场上杀敌的潘美上来便大谈自己对此次攻打南唐的具体战术实施步骤,全然不顾赵匡胤此时心中的莫名不爽。
▲宋朝宿将潘美。图源:剧照
而曹彬,这次似乎变聪明了。他先向赵匡胤递交了上次灭蜀战争时,未来得及递交上去的反对材料。然后,借王全斌与刘廷让兵分两路,却只设一个都监(监军)的问题,向赵匡胤表达了出征将领权责不清的大问题。
被曹彬“一言惊醒”的宋太祖当即授予曹彬攻打南唐的最高指挥权,并向曹彬询问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军事心愿。
曹彬随即表示,他准备带一个名叫田钦祚的文官上战场,希望皇帝同意。
这时,站在一旁没拿到主帅头衔的潘美却傻了。因为田钦祚在宋初官场上是出了名的“小人”,史载其为人“性阴狡,尤不喜儒士,好狎侮同列,人多恶之”。要这么一尊大佛跟着行军,不是找死吗?
曹彬后来跟潘美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调用田钦祚,可以将他绑定在军中,如果此战曹彬等人作战不利,那么作为军事上的参与者,田钦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战胜了,田钦祚当然可以跟着捞点功劳。但这对于出征在外的武将而言,不仅可以减少田钦祚打小报告的频率,也可以利用他在武将与皇帝之间构建信任感。
对于曹彬的部署,潘美心服口服。
4
开宝七年(974年),征伐南唐的大军如期开拔。
南唐后主李煜也开始做两手准备。尽管此时的南唐在经历了金陵大火后,李氏父子多年经营的富庶局面一扫而空,但为了保住偏安一隅的江山,李煜还是愿意做最后的尝试。
在宋军铁蹄到达之前,他已三番四次遣使以臣子的身份向宋太祖赵匡胤递交国书、金银财帛,希望对方能暂缓攻势,给南唐君臣一条活路。
赵匡胤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由,拒绝了。
于是,李煜只能运用外交手段,试图拉拢占据江浙一带的吴越政权,想着抱团取暖,守护东南江山。
吴越国君钱弘俶却不大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在李煜的苦苦哀求与赵匡胤许以荣华富贵之间,吴越国选择了后者。
在得到吴越国的保证后,曹彬带领宋军很快突破了南唐在长江南岸设立的采石矶(今属安徽)防线,进抵南唐首都金陵城。
作为前线主帅,按道理应该在皇帝有了绝对性的攻击意见后,赶紧下令全军出击,攻入江宁府,俘虏李后主,打扫战场。但一向进退有度的曹彬却在这个紧要关头,病了。
病情来得迅猛,身为副帅的潘美只能率领诸将赶到曹彬军帐内,探视并聆听主帅下一步的作战训示。
谁知,曹彬对下一阶段的军事部署并无安排,只对大家说了句,吃药不管用,要想我的病好,还得诸位将领多发善心。众将士最好能做到“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这样我的病立马就好。
出发前,曹彬谨记赵匡胤交待的“少屠戮”三个字,故除了约束本部将领外,也命人不断往金陵城中射入劝降信,希望以攻心之战,逼迫李后主开门投降。
在这些信件中,曹彬不止一次提到,大宋攻打南唐的局势已定,南唐君臣完全不需要赔上金陵城百姓的性命,负隅顽抗。如果现在开城投降,咱们还有挽回的余地。
经过曹彬数轮攻心战后,金陵城内人心涣散。由李煜任命负责军务机要之事的重臣如皇甫继勋、陈乔、张泊等全都改变初心。到了这般田地,李煜只好长叹一声:“江南江北旧家邻,三十年来梦一场。”随后,开门投降。
▲南唐后主李煜。图源:剧照
也不知是同情李煜的遭遇,还是出于宣传宋军的仁德,曹彬在接受李煜的投降后,准许他返回自己的皇城,收拾细软,并叮嘱他尽量多拿些钱财,以备北上不时之需。
对于曹彬公然放走敌方政权最大牌的俘虏,宋军诸将很不解。随曹彬出征的偏将梁迥就表示:“将军如此,难道就不担心李煜回宫后,一时想不开,上吊自杀。这样,我们原先打南唐,大功一件。李煜一死,奖赏还得减半,这多不值当。”
但曹彬说,你想啊,一个口口声声要守护祖宗基业且拼死反抗我们的人,最终居然宁愿受辱投降,说明他本身就不想死。这样的人,名声都尽毁了,还有必要自杀明志么?
果然,在收拾完一切之后,南唐后主李煜跟随曹彬的战船,永远离开了他生活统治过的“国土”。
5
没有人能否认曹彬是一个大智若愚、料事如神的人。但至死,他只是大宋历史上一个“普通人”。
这或许与他人生中唯一的一场败仗有关。
攻灭南唐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离奇驾崩。继承皇位的是赵匡胤的三弟、晋王赵光义,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图源:剧照
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与南唐毗邻的吴越国以及偏居北方的北汉政权最终也没能摆脱亡国的下场,紧随南唐之后,献土归降。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计划。
然而,在偌大的大宋王朝北边,还有一个由游牧文化组成的大契丹国,也称辽朝。此前,辽朝皇帝特别喜欢在中原认各政权的首领当儿子。契丹国的“儿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将具有战略意义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数百年赖以自保的北方屏障。
为了新兴的大宋能够有更好的战略活动空间,在中原大地上所向披靡的宋军,也就成了宋太宗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对主力。
雍熙三年(986年),趁着辽景宗驾崩,辽朝国家动荡之际,宋太宗下令,以曹彬、潘美、杨业等五员大将兵分三路,协同进攻燕云十六州。
考虑到曹彬在大宋统一战争中曾作出过连灭两国的卓越贡献,再加上曹彬比其他将领更有爱心,宋太宗决定,攻打契丹夺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将以曹彬为主力,率东路军击幽州(今北京一带)。
不过,长期在南方作战的曹彬,其实并非北伐契丹的最佳人选。
此前灭后蜀和南唐,曹彬都是跟随宋太祖赵匡胤部署的水军协同作战。如今一到塞外草原,曹彬所率领的东路军瞬间抓了瞎。
而当时主政的辽朝萧太后在得知宋军由名将曹彬统帅时,也拟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于是,在曹彬东路军的快速打击下,辽朝对燕云十六州的控扼逐渐减弱,宋军在战场上的捷报如雪花般飞回大宋皇宫内。然而,战事推进过快,一个重要问题便暴露了出来:战线太长,粮草快跟不上了。
萧太后对此心知肚明。在曹彬势头正猛之际,萧太后派出擅长长途奔袭的契丹骑兵打劫了东路军的运粮队。从此,东路军陷入无粮局面。
眼瞅着手下兵丁就要饿死,为防止军中哗变,曹彬只得退兵寻粮。
这样一退,也就导致了中、西两路大军协同作战的机制遭受影响。
而远在汴京的宋太宗赵光义听闻前线最新战报后,知道曹彬退兵就食,马上大为焦急,作出批示书:“岂有敌人在前,而却军以援刍粟乎?何失策之甚也。”
最终,曹彬的东路军为了粮草且战且退。犹豫之间,宋朝北伐的东、中、西三路大军全线溃败。雍熙北伐也成了继高粱河之战后,宋朝的又一笑柄。
战后,宋太宗赵光义强忍愤恨,对参与雍熙北伐的有关将领等一一做了处罚。但此战中罪行尤重的曹彬回朝后,仅遭贬官降级,并未受到其他打击。
不过,对于一战毁了一世英名的曹彬而言,惨败于契丹,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愤懑与悲痛。那一仗中,那些曾经跟随他驰骋中原、威震宇内的宋军精锐,全部消耗殆尽。就连一向令契丹人胆寒的杨业也战殁军中。即便宋太宗并不过分怪罪于他,曹彬的老脸也难舒展。
▲一代名将杨业。图源:剧照
直到临终前,曹彬仍在为大宋军力的延续绞尽脑汁。或许这也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一生戎马四十余载的曹彬去世。临终前,曹彬向宋真宗举荐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曹玮、曹璨,称二人“材堪为将”。
宋真宗询问曹家二子谁更优秀。
曹彬表示,曹玮远胜于曹璨。
知子莫若父。曹彬去世后,曹玮逐渐挑起了大宋“将二代”的重任。
在另一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强势崛起、威胁北宋的过程中,凭借家传驭军严明的优良作风,曹玮在当地和睦外族,成功抵御了西夏三代首领东进扩张的野心,为宋仁宗盛世作出了应有的铺垫。
不知,曹玮的努力是否会让九泉之下的曹彬,获得稍许的宽慰?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
田志光:《宋太宗朝“将从中御”政策施行考——以宋辽、宋夏间著名战役为例》,《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第2期
任明:《浅析北宋雍熙北伐失败的原因》,《科学中国人》,2016年第5Z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