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最会赚钱的族群,为何突然消失了?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来到了敦煌。

他慕名来找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想淘些壁画和造像。可是,掌管着藏经洞钥匙的道士外出化缘,他便决定守在这里。毕竟,一个好的猎手,需要耐心。

等待的过程中,他沿着离敦煌不远的古长城遗址碰碰运气,在距敦煌市90公里的汉代烽燧的一处垃圾堆里,发现了一个几乎腐烂的邮包,里面装着8封信函,残破不堪。

信札中的文字非常古老,一看就是无人知晓的“死文字”。

是谁写了这些信?要寄到什么地方?信里说了些什么呢?

斯坦因知道,脚下这片土地充满了惊喜,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占有它、研究它、破解它。而如今,这些古信札陈列在大英图书馆,无声地诉说着历史。

这个最会赚钱的族群,为何突然消失了?

公元4世纪初,一群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跋山涉水到达中国。他们以武威、敦煌等地为据点,在洛阳与中亚之间贩运丝绸、香料等商品。他们旅居在中国西北,常常写信寄往家乡或者楼兰,有的为了生意,有的为了家人。

有一封信是用棕色的丝绸缠着,残缺的封皮上写着“撒马尔罕”字样,那是收信的地址。写信者向他的老爷感慨着时局,说匈奴人刘渊攻占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宫殿被付之一炬。洛阳不复存在,邺也不复存在,到处都是饥荒。派去“内地”的人三年没有回信了,不知道过得怎样?

他不知道中国人能否把匈奴赶出去,也不知道自己在中原的生意是否还能做下去。

还有两封信是一个女人发出的,寄给自己的母亲和丈夫。

她和她的女儿被遗弃在敦煌已经三年了,没有钱,没有衣服,只有寺院的僧侣肯接济她。为了生存,她要学习中国人的礼仪,并且卑躬屈膝地服务中国人。她向商业伙伴求助,想要和丈夫团聚,却被拒绝,又找到了地方官,结果被踢回给她的亲戚。

被遗弃的痛楚化作一腔怒火,她在给丈夫的信中说:“一定是我在遵从你来到敦煌的命令那天起,就惹恼了诸神!我宁愿嫁给猪狗,也不愿成为你的妻子!”

这些信件,因为某些原因没有送到本该收信的人手里。商人的迷茫,妇人的哭诉,被掩埋在长城的烽燧之中。

而粟特人,古代丝绸之路最为活跃的民族,也因为9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入侵,失落在历史之中。

这个最会赚钱的族群,为何突然消失了?

在中国的史书中,粟特又被叫做昭武九姓。据说他们曾经定居在“昭武”——今天甘肃的武威、张掖一带,后迁徙至中亚的泽拉善夫河流域。所谓“九姓”,是史书上曾记录了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有康、安、米、曹、史、何等国,其中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康国最大。

历史上粟特从未形成过一个统一的帝国,因此长期遭受到强大外族势力的控制。在异族的统治下,粟特人并没有灭绝,反而生出独特的智慧。

《新唐书》曾这样形容他们:“高鼻、深目、嗜酒、好歌舞于道。生儿以石蜜啖之,置胶于掌,欲长而甘言,持钱如胶之粘物。”

粟特的男儿,一生下来就是要去经商的。说出的话,要像蜜一样甜,这样就能卖出去东西;手中的钱,要像胶一样粘得稳,这样就不会吃亏。

这个最会赚钱的族群,为何突然消失了?

汉唐之间,粟特人源源不断地从撒马尔罕来到长安。他们往往是以商队的形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一部分粟特商人会在一些便于居住的地点留居下来,比如武威、敦煌,然后建立自己的聚落,剩下的人继续开拓,建立新的聚落。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小点出现在丝绸之路上,最后连成一条粟特人的迁徙之路。在当时,他们操控东西贸易,是最会做生意赚钱的族群。

这个最会赚钱的族群,为何突然消失了?

可是,要想真正在中国安居下来,只靠财力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精明的商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这世上最值得投资的商品,莫过于权力。李渊太原起兵之后,意欲夺取长安,得到了多方的响应。一个是西域胡商何潘仁,一个是“长安大侠”史万宝。这两个边缘人物响应太原起义,会同平阳公主,共同迎接李渊进入长安。在与李唐政权的适时接触中,摇身一变,化身成了唐朝开国功勋,跻身权力的中心。

这个最会赚钱的族群,为何突然消失了?

唐中期以来,粟特人地位见涨。许多昭武九姓成了望族,遍布凉州、雍州等地。还有不少粟特人被授予节度使的职位,其中就有那个影响了整个大唐国运的男人——安禄山。

这个最会赚钱的族群,为何突然消失了?

安禄山是一名混血儿,母亲是突厥人,父亲是粟特人。从他的身上,我们总能看到粟特人狡猾、逐利的一面。

安史之乱终结了大唐盛世,使得整个帝国对粟特等胡人心有余悸。于是,安史之乱后,原本趋于上升地位的粟特人,立马跌进了谷底。

其实,无论是安史叛军,还是平叛的军队里,都充斥着各个民族的身影。但对于唐朝人来说,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粟特人,而他们发动了这场叛乱。因此,安史之乱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全国刮起了一阵反胡风暴。

公元757年,唐肃宗进入刚刚收复的长安,立刻下令将宫门带“安”字者改之,可见唐朝对安禄山的憎恶,想要极力抹去他的痕迹。但是,“安”本就是一个具有褒义的字,在地名、坊名、门名中多不胜改,因此,很快就放弃了。

然后是对胡人将领的仇视。

中唐名将李元谅是一个粟特人,原本姓安,少时被宦官骆奉先收养。他改名为骆元光,却无法改掉自己高大长须的胡人印迹。

即便他战功赫赫,可还是无法避免随处可见的仇视。在平李怀光之乱的过程中,敌将徐庭光辱骂李元谅,并且让一个胡人演员在城头做戏,以此侮辱李元谅的先祖。然后遣使告知,说他只降汉将。

胡人这个身份,即使在安史之乱三十年之后,仍然会给他带来极大的痛楚。面对此等羞辱,他只能“深以为耻”。

可笑的是,明明是个叛贼的徐庭光,却凭着汉人的身份,就可以对唐朝的将领肆意侮辱。可见当时胡人地位之卑微。

李光弼、李怀光、仆固怀恩……诸多为唐朝尽心尽力的胡人将领被猜忌、被打压、被攻击,结果就是,李光弼郁郁而终,李怀光、仆固怀恩被逼谋反。

面对这种情况,粟特人的变通来得很快。

安史之乱爆发后,凉州安氏的安重璋在李光弼手下抗击叛军。趁立功的时候,安重璋立马向唐肃宗进言:“臣籍贯在凉州,本来就姓安,因为安禄山祸乱天下,臣耻与之同姓,请求圣上赐国姓。”从此,凉州安氏举宗姓李,安重璋改名为李抱玉。

乾元二年(759),李抱玉借立功之机,又向皇上进言,请求徙籍于京兆,脱离凉州。

根据地对于一个家族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当年安氏在腾飞之际,敢激流勇退,为的就是守住家族的基业。如今他们果断放弃掉基业,举族改变家族的标志,离开家族的故地,成为地道的长安人。这是何等的魄力!

然而,这个大家族的转型还没有结束。来到长安之后,李抱玉的兄弟习文学儒,又与中原的高门大姓通婚,完完全全将自己当成了一个汉人家族。

安氏之融入长安,就是当时千万粟特人融入汉族的一个缩影。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被赐国姓,或是举家迁徙,但是改变郡望和籍贯倒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做法。

在唐以前的粟特人墓志中,他们并不讳言自己的出身和郡望,从哪里来的就写哪里,是哪国人就写哪国人。就像前文提到的虞弘墓,至多把远祖的身份改一改,和中国人攀个亲戚。中唐以后,就没有这么实诚了。

比如会稽康氏,这个姓乃是粟特人的大姓。开元年间他们还自称来自西域,安史之乱后,便用唐人不熟悉的会稽来作自己的郡望,反而让人觉得他们是江南的高门大族。

只是,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么完全变成一个江南名士家族,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五代十国之后,粟特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基本已不存在,他们早已悄悄融入了华夏族群之中。

参考文献: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毕波:《中土中国的粟特胡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法】魏义天:《粟特商人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王义康:《后唐、后晋、后汉王朝的昭武九姓胡》,《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程越:《入华粟特人在唐代的商业与政治活动》,《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钟焓:《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内亚化”问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最爱历史的头像最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