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路行道树"减速带"一个都没少

原标题:古人修路行道树"减速带"一个都没少

翠云廊,是剑门古蜀道的主要路段,古蜀道是连接四川和中原的一条主要驿道,绵延千里,秦朝称驰道,元朝称驿道,它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在这3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几人合围才抱得住的古柏修长挺拔,遮天蔽日。

如今,古柏比较集中的翠云廊已经建成国家AAAA级风景区。

不过,在广元人陈洋看来,景区翠云廊的景观远不及山野中的那些古蜀道美。走了近30年蜀道的陈洋说,最好看的莫过于藏于山间密林中的那些古蜀道,他总结:“蜀道,一走古道,二看古柏,三触摸历史。”

走古道

凉山乡拦马墙蜀道交通活化石

从剑门关驱车,沿108国道前往翠云廊景区,沿途,不时闪现出一排排参天古柏。但是,由青石板铺就的古路已不见踪迹。

“蜀道在历史变迁中也发生了许多改变。”陈洋说,保存最好的蜀道,历经几千年风雨,至今仍然是百姓走乡串户的大道。而有些蜀道,旁边建成了民舍,或者修成了公路,被一幢幢房子或一条条现代道路所湮没。

古道哪里寻?陈洋首推拦马墙和石洞沟。拦马墙地处广元市剑阁县凉山乡,是剑门蜀道中翠云廊的一段,堪称“天下第一古道”。

从凉山铺到清凉桥长达5公里青石铺面、古柏参天的驿道是古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其间的“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栓马桩”等,是罕见的古代陆地交通保存下来的实物原形,堪称“蜀道交通活化石”。

古驿道由一块块青石板拼接而成,路面一般宽2至3米,最宽处有5米。经历几百甚至上千年行人、马匹、车辆的踩踏和碾压,这条古代“高速公路”上留下了车辙痕、马蹄痕和行人足迹。走在这条路上,犹如触摸铁马金戈的古蜀历史。两侧,古柏垂立,诉说着几千年来的过往。

道路两旁,是参天古柏。靠近悬崖边上,及膝高的石头林立。“别小看这些石头,里面蕴含着大学问。这些石头就相当于现代高速公路的护栏,防止马车或马因速度过快人仰马翻、车毁人亡。”陈洋说,这条古道上,还有一些地方的石头上凿有一道道印迹,这就相当于现代的减速带。

这样的拦马墙,除了凉山乡有外,在石洞沟也能寻得一段。

大朝驿古蜀道——松宁桥畔。

看古柏

大朝乡皇柏大道古树参天成景观

古柏与古道相伴相生,据历史记载,剑门蜀道曾有七次大规模种植柏树,最早的一批柏树要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以显示天子的威仪,“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时曾在蜀中大量伐木,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就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民愤,倡导在驿道旁植树。于是,这条种有柏树的驿道,又被称为皇柏大道。

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沿线胸径2米以上、树龄两千多年的古柏,应为秦朝所植,这是迄今所知的这条路最早的植树记录。

第二次对翠云廊大规模植树则是在三国时期。相传张飞任巴西(今阆中市)太守时,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今剑阁)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任务。如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和传说。也因此,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被称为“张飞柏”。

如今,遇见蜀道古柏最佳的地方是拦马墙、石洞沟、翠云廊、龙源镇小市口段,这几个地方,古柏分布比较集中。只是,这几个过去交通要道已和古时大不一样,从剑门关往翠云廊,108国道,树还在,古驿道已看不到。

除了古柏之外,剑门蜀道还有黄莲、青冈树,据说这些树是在种植古柏时,顺便保护起来的。记者观察“三百里程十万树”古柏如何得以保护?

徜徉在与美国Big Sur相媲美的翠云廊,记者难免会想到一个问题:这些千年古柏是如何历经风雨而得以保全的?对此,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唐天勇介绍,翠云廊古柏能存至今日,与历代严令保护有很大关系。

来自剑阁县林业和园林局的数据显示,在剑阁县境内,古驿道全长151公里,以普安镇为中心呈“三线”分布,贯通17个乡镇,两侧现存皇柏7902株,最高树龄达2300年。

为了保护这些古柏,剑阁曾开展了3次抢救性保护行动,累积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其中砌石垒土3500余株、建避雷设施3处、支架保护337株、建铁制围栏保护54株,此外,还对56株古柏根部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增强了古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每年,剑阁都要对1000余株皇柏进行白蚁除治,飞机防治蜀柏毒蛾和云南松毛虫5万余亩,有效减少了有害生物对皇柏的危害。不仅如此,剑阁还对所有的驿道皇柏进行了普查,逐株定位、标号、登记,并实行挂牌保护,建立了古柏电子信息档案,对每株皇柏的GPS位置、树高、胸径、树龄、生长状况进行了登记,实行了身份化识别管理。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随时对古柏的生态环境、生长发育和保护现状进行动态监测管理。

拦马墙翠云廊。

历史延续

“官员交接时,必须清点古柏数量”

秦汉至唐就设有专人管理,到了北宋又颁布了管理行道树条例,据《宋史》记,南宋时还发布了“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又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要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清代,官府还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唐天勇向记者介绍,1935年,由于川陕公路的修筑,古柏损坏惨重,民众甚为痛愤,后来蒋介石知道后,也下令在古柏上悬挂木牌,发出了“砍伐皇柏者枪毙”的禁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采取果断措施,禁止任何人砍伐,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还先后三次对这些古柏清理登记、挂牌编号;对枯萎和处于危险环境的古柏进行了加固维护;每年都要进行群众性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

“正是历代官民的保护,‘三百里程十万树’的景致才得以形成。”唐天勇说,也正是历代保护措施的实行,才使翠云廊古柏延年益寿,更加生机盎然,茂盛苍翠。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发明的“州官交接任时要清点行道树”的规矩,在当代也得到了延续。2014年,剑阁县出台了《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求保护区实行县、乡(镇)两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离任交接制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国家人文历史的头像国家人文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