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批开发本溪湖

乾隆御批开发本溪湖

 

民居墙上的坩埚废料

 

    清朝入主中原,把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为防有人“斩断龙脉”,对东北的森林、矿产实行严厉的保护措施,有敢擅自砍伐、开掘者,格杀勿论。

    雍正默许本溪出现24眼煤坑

    历史记载,本溪的开矿、冶铁始于1411年,此后直到清雍正年间,冶铁炼焦的火焰再没熄灭过。

    大清入主中原后,为了保护“龙脉”而明令禁止各种形式的开采,但生活的需求、生产的需求仍使冶铁炼焦默默地在本溪民间继续着。

    那时的本溪湖,因藏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掌握有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遂成为冶铁打制铁具的重镇。不但在附近的州县和广大乡村享有品牌效应,而且在盛京城中也为清地方大员所看重。但同时,由本溪湖带来的矛盾也时刻在刺激着这些大员们的执政神经。

    本溪湖的冶铁炼焦对于辽东以及辽南广大农村的生产是不可或缺的,甚至于对清帝国的经济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本溪湖冶铁炼焦业的发展又与清帝国在东北实施的矿禁政策相抵触,而更让边关大员头疼的是:在本溪湖实施矿禁不行,不实施矿禁又引起周边不少地方的效仿。

    清初的雍正年间,有关本溪湖的消息就不断地引起了这位干练而又阴骘的皇帝的注意。

    1726年,那是雍正四年,盛京将军噶尔弼上折向雍正皇帝建议:本溪湖等处所产的铁为农村生产所必须而不必禁止外,其他地方比如辽阳的黄波罗峪、开原地方的打金场都照锦州大悲岭的例子,永远禁止开采,以使地方得到安定。

    这份奏折,没见雍正皇帝的批示。想那雍正的意思,这事还不好办,就这样吧,就一个默许维持现状的意思。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也许就带出了本溪名称的由来。噶尔弼的奏折上本溪湖写的是“杯犀湖”,想那细心的雍正看过几次后,觉得这名称挺难写的,提笔把“杯犀湖”改成了“本溪湖”。这属于小事一桩,大臣们没有大肆宣传,只是关照各级官员,以后“杯犀湖”的标准写法就是“本溪湖”了。有好事地问一声,答一声,是皇上改的。

    本溪湖冶铁炼焦业由于具有对民生的重大意义而得以在清帝国禁矿政策中生存和发展。再加之清帝国一度实施的开禁又为其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正因为这样,善于经商的山西人、河北人、山东人把他们的目光瞄向了万山深处的本溪湖。 1735年,山西人杨春海更是看准了本溪湖冶铁炼焦业具有的大好前途,带着一批冶铁炼焦的高手来到本溪湖淘金。

    围绕着本溪湖,各地前来淘金的商家们开掘了24眼煤坑,乌黑的煤块,在这些人的眼里,简直如黄金般地喜人。

    乾隆特批本溪成为采矿区

    本溪湖煤铁因具有重大的民生意义,才使得辖境的官员睁只眼闭只眼,使其冶铁炼焦的历史在尴尬中得以持续。半个世纪后,终于迎来清政府对封禁政策的大调整。

    1773年,乾隆皇帝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后,又抓起了“文治”的大业,命令刘统勋当起了《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要做一番超今迈古的文化盛事。

    这时,盛京将军弘晌的奏折经历数天送到了乾隆帝的手中。弘晌在奏折中说,本溪地区富藏煤铁资源,为民生所必须,奏请发放专用于采矿的执照(龙章标)。

    正处于高兴头上的乾隆批准了。本溪成了全辽地区唯一获准采矿区,长期以来处于半公开的本溪冶铁炼焦业得以合法、得以公开了。

    谁得到了乾隆皇帝特许的执照呢?

    山西人杨春海无疑是得到执照的人了。

    当时,和杨春海一样的人还有不少,他们的到来,使挖煤的行当形成了本溪的一个产业,围绕这个产业在上下游共生了不少的链条。只因没有皇帝的准许的执照,围绕这个产业生存的众多人没有一种安全感,妨碍了本溪湖商镇的发展。

    如今,一份特许执照的获得,一件让人悬心的行业变成了合法。

    本溪湖地区当时有24个采煤坑,大多是一坑一矿主。因原来属于半公开性质,很多家都不愿招更多的人。现在不一样了,上边规定,每家可招500人,那还不可着劲地招?保守估计,小小的本溪湖拥有的采煤工当在数千人。再加冶铁的呢,那是很可观的人众。

    明山沟,河沿两岸,一直到柳塘沟口,排列着一座座的炼焦炉和冶铁火床,那是一个壮观无比的景象。

    炼出来的焦和铁早被沈阳和辽南一带的商家定下,每天,驮着焦和铁的驼队、骡队连成线地从本溪湖出发,散向全辽大地,也把富于生机活力的本溪湖的信息传播东北全境,甚而破关南下。

    八座窝棚开始了烧窑历史

    在一个开春后的日子,一个山西人带着不少老乡来到慈航寺右边的空地上。当时那地方叫小后沟荒山坡,他们破土动工,盖起了8座窝棚,开始了本溪烧窑的历史。

 

乾隆御批开发本溪湖
炼铁厂旧址

 

乾隆御批开发本溪湖

炼铁厂旧址旁的寺庙

 

    这人叫王永盛,本是山西缸窑业的一位业主。日益兴旺发展的本溪湖,是他贩卖缸制品的大市场。往返多次后,他对本溪四季的气候变化已了如指掌。在1844年春季的时候,王永盛早早准备好了,带着10匹骆驼和一些伙计,驮着缸制品来赶本溪湖农历四月十八的庙会。这是一个好时节,冬天的冻土已化了、干了,大有南方阳春3月的光景。本溪的庙会一如南方的踏春一样,挖煤的、炼铁的、经商的、家庭妇女等等都会在这一天出来赶赶庙会,晒晒太阳。王永盛从山西驮来的大缸,在那一摆,每个冬天都需要大缸渍酸菜的本溪人岂能不动心?

    这一天,王永盛趁天还早来到慈航寺溜达。溜达到小南沟荒坡地,他看到坡地上满眼都是黏土,那正是烧缸的最好原料,本溪湖人最讨厌的这个地方却让他看到了发财的大好机会。在这儿做缸,用这儿的焦烧窑,制缸的成本与从山西做好了再运过来贩卖,不知要低多少。

    敏锐果决的王永盛,卖掉带来的骆驼和缸制品,就带着伙计们来此创业了。

    闻名于本溪和辽东的永盛缸缸场就这样在本溪生根开花了。

    善于经营的永盛缸场财源滚滚,又引来了别人的仿效。于是,本溪湖又相继出现了“吕缸”、“顺成”、“广盛”、“福顺”和“德盛”几家窑业,陶瓷业与采煤业、炼焦业和冶铁业一道发展成了本溪湖的四大产业。

    本溪湖,在18世纪,成了吸引商家眼球的淘宝之地。

 
   花香传四方

    本溪历史开始丰富起来

    河西的马家大院如今已经拆了。拆了的马家大院其独特的门楼依然还被许多人记得。但记得并不等于知道马家大院建于何时,并不知道为什么可称为本溪第一大院。

    本溪成为冶铁炼焦的特区后,做买卖的来了,为讨生活的也来了。马家大院的第一代人挑着3个孩子从沧州来了,半道上不知是丢了一个还是卖了一个,到了本溪湖河西时反正只有哥俩了。

    哥俩一个叫马成义、一个叫马成林。到了河西,哥俩一个学做蜡,一个学做靰鞡鞋。艺成之后,一个开了个蜡铺,一个开了个做靰鞡鞋铺,就开在老君庙的对面。后来有钱了,哥俩商量盖个大院。马家大院气势磅礴地在河西立了起来。说气势磅礴,一点也不过分,单说面积吧,马成林盖了42间房,每间房的面积是58平方米,整个建筑面积是2436平方米,房和房之间应有间隔吧,占地面积应有3500平方米左右。马成义盖的房间数比马成林的还多,应有50-60间吧,占地面积应在5000平方米左右。8500平方米的面积,百十间的房屋远看一片黑压压的,够气势的了。

    与此同时,另一对哥俩也来到了河西,看到到处都是挖煤的炼铁的人,想到人都要吃饭的道理,就经营起了磨苞米的生意。后来生意越做越大,磨苞米换成了粮米业,到儿子辈时开始了机器磨米的新技术,生意的范围也扩大了,有了酱菜厂,有了杂货铺,有了牛羊肉加工业。这哥俩是回民,姓杨。第一代老祖有一个叫杨玺,第二代叫杨福全。他家的买卖后人叫“福兴长”。“福兴长”旁边的商铺叫“福盛德”,是名医金忠武的姥爷开的。再过去是一家最大的粮米商铺,叫“仁义和”,是从山东来的回民老张家开的……从山东、河北等地来的回民将商铺开满了河西一条街,直到红旗沟。

    一切的买卖都围绕本溪湖采煤炼铁的产业而兴隆。

    一条连接河东、河西的地方搭了一座石桥。河东的商铺也开始兴隆起来了。

    一个由煤业带来的炼焦业、冶铁业、陶瓷业发展的本溪湖,又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商镇,杭州的丝绸、景德镇的陶瓷技艺、安徽的茶叶等产品都汇聚到了本溪。

    金家的正骨绝技和祖传膏药也在这个时候来到本溪,先到的是三会场,后到的是本溪湖。本溪湖不但有买卖的大市场,也是医疗的大市场。金家一来,名声马上叫响,看病的人格外多,效益也就格外的好。不长的时间,就选择最繁华的仕仁街盖起了一长溜的房子,并形成了一个广有影响的名号:金家胡同。如今,在城市改造中,金家胡同已被新的建筑包围着。苍老的围墙上,随处可见的材料,大多是冶铁留下来的坩埚废料。据金忠武老先生讲,当时的民居建筑,大多都是采用冶铁留下来的坩埚废料,遥想当年,整个本溪湖,冶铁的场所气势磅礴,遗留下来的坩埚废料随处都是,看着这些历史废料,记忆也就出来了,历史就出来了。

    商镇的发展是产业的催生,是政策的催生,是生活需要的催生。但同时,商镇的发展又催生了文化的需要。

    在本溪湖商镇的发展中,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也被突出出来,也被放大了。于是,清真寺来到了南山,慈航寺来到了大堡山下,老君庙来到了河西桥头,药王庙来到了河沿,藏龙庵、圆通观、三皇庙、老爷庙等等10来座庙宇环聚本溪湖,形成丛林胜观。

    官宦开始来此游览了,文人学士接踵而来了。辽阳处士高升来此游览后,为本溪湖题写了“辽东本溪湖”5个大字,并由石匠刘占东镌刻在湖洞口上方的山崖上。

    本溪的历史从此丰富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