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老兵的两岸故事

一个台湾老兵的两岸故事


“我在山东出生,在台湾长大,两岸都是我的家。两岸不是两家,而是一家。” 7月5日,“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在南京大报恩寺开幕,台湾老兵高秉涵在现场感慨不已。

这次展览是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2017年发布的“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寻访了迁台一、二、三代,及早期迁居来台的闽南、客家后代,迄今采集超过1300位长者的口述历史影像,并通过各种形式让普通民众的故事在两岸传播,让那段历史成为两岸共同记忆,此前曾在高雄、上海、台北、福州等地展出。

一个台湾老兵的两岸故事

这次南京的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封封字迹斑驳的家书、写着“想家”标语的衣服……展览采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分为离乡、思乡、新故乡、返乡四个主题区,讲述了1949年前后百万军民渡海迁台,历经离家、安家、返家的故事,现场展出的影像资料中,就包括高秉涵幼时在山东菏泽就读以及40多年后返回故乡探亲时的照片。

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秉涵的家庭有如一部暗黑年代的民国史,他的外祖父宋绍唐是满清末年最后一批留学生,在日本东京追随孙中山组建同盟会,是中华民国的建党开国元老;他的父亲高金锡在菏泽担任小学校长,1947年被共产党地方武装就地枪决。不过,他的两个姐姐不满蒋介石的领导,同一年在延安高呼“共产党万岁”。1948年,母亲宋书玉要年仅13岁的他只身离乡逃命,免得招来杀身之祸,没想到这一去到了台湾,政治口号却是“反攻大陆、消灭共匪”。两党共存的革命家庭,映照了时代洪流下的无奈与残酷。

一个台湾老兵的两岸故事

1949年,国民党被共产党击败,蒋介石政府带着200万人来到台湾,其中老兵就有60万。这些来自大陆各省籍的老兵在台湾是一个特殊人群:老荣民。他们是命运悲惨的一群,原以为“三年反攻”即可与母亲、与新婚的妻子团聚,却在几十年的漫长等待中骨肉离散;有些人在军营不准婚配,文化不高,口音南腔北调而难以融入社会,不少人孤老终身。两岸对峙的戒严时期,对这群老兵来说,连一封家书都是奢望。

几经辗转到了台湾后的高秉涵可以说是尝尽世间疾苦,他曾与野狗在垃圾堆抢食,在台北火车站当童工,双腿险些截肢,靠着半工半读考取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又考取了法官,后来辞职成为台湾著名的律师。作为军中法官,高秉涵荣获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颁发“忠勤勋章”;作为执业律师,马英九亲自为其颁发“杰出律师服务奖”。

1963年,高秉涵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他审的第一个案子就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姓郑的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第二天一早终于登了岸,举起双手对走过来的持枪者说:“不要杀我,我是回来看我妈的”,他不知道他游了一夜,海水回流,自己又被冲回了金门。

这个逃兵当年并不是军人,他是厦门渔民,出门给半身不遂的母亲抓药时被强抓入伍的。按照当时台湾“陆海空军刑法”,郑姓士兵被判处死刑,他对高秉涵讲,希望能够早一点被枪毙,“他说早一点枪毙,他说他的灵魂可以去看他妈了。”

两岸开放之后,高秉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厦门,想能找到这个逃兵的母亲,替这个逃兵行孝。但那位母亲和那所房子,早已不在。

1979年,高秉涵去国外开会,有大陆代表与会,他写了家信,想请他们转交又不敢,“当时要求我们六不,不接触,不交流,不拍照……而且一起出去的人要你监视我,我监视你。”日后这封信还是委托同学,经由英国,到美国,终于寄到山东菏泽,西北三十五里路,小高庄,宋书玉。信中写道:“娘,这么几十年,我还有这个毅力,还要活着,就是为了最后能够活着见你一面,娘,你要等我活着回来。”

但高秉涵还是晚了,第二年5月12日,高秉涵收到来自故乡的第一封家书。他的信到的时候,妈妈已经去世一年了。弟弟说:“自从你离开家以后,我们家里几乎没有笑声。除夕晚上这一餐,妈妈几乎没吃过饭。都是泪流满面,在妈妈旁边,餐桌上放一个碗放一双筷子,留给你,‘春生,不管你活着没活着,过年了,你就陪妈妈再吃一餐吧。’”

1987年4月,思乡心切的台湾老兵们成立“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要求开放返乡探亲,高唱《母亲您在何方》,那年的母亲节,各路老兵在国父纪念馆集结,穿着印有“想家”字样的上衣,高秉涵也加入老兵行列,打从心底呐喊“我要回家”。半年后,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宣布开放大陆探亲。

一个台湾老兵的两岸故事

“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

同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大陆探亲一事的讲话,“热情欢迎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保证来去自由。 我们将尽力提供方便,给予照顾”。 次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 自此,两岸38年隔绝终于被打破。 仅是开放当年,申请回乡探亲的就超过10万人,其中很大部分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老兵。 之后无数老兵陆续圆了“回家梦”,可是还有一部分人没能等到这一天,带着对故乡的思念离世。

成为执业律师后,高秉涵念旧成立“山东菏泽同乡会”,同乡们把他的事务所当成聚会所,有些连户籍资料的紧急联络人都写上他的名字,无亲无依的老乡不忘交代,“高秉涵你年纪最小,万一反攻大陆以前我走了,你回家了,你不要忘记把我的骨灰抱回家。”

一个台湾老兵的两岸故事

多年来高秉涵一直奔波,护送百位老兵骨灰“落叶归根”。

“我说老哥放心,如果是你们先走,我一定把你们的骨灰抱回家,但是谁先走不知道呢,老哥们就说,高秉涵你不能先走。”1991年,年近花甲的高秉涵兑现自己的承诺,首次将台湾老兵骨灰带回家乡安葬,迄今他已经抱了200余个老兵回家,“各省都有,最远的一个老兵的家属是在新疆。”

骨灰罐是大理石的,一个七八斤重,而高秉涵的体重只有四十四公斤,一次最多带两只,放在拉杆箱里,上飞机运回大陆。安检人员以为他运的是毒品,要他开箱检验,他次次都要解释。到了后来,越来越多人听说了他的故事,都会给予照顾,空姐还细心地帮忙把骨灰摆好。

2013年,高秉涵当选“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央视颁奖现场上,写下高秉涵的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善迹传开后,求助者日增,高秉涵还因此成为许多孤苦老兵的紧急联络人。2016年某日凌晨,他被医院的急电叫醒,得知一位96岁的老兵处于弥留之际。这位老人因罹患糖尿病截肢,没有子嗣,始终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我对他说,老哥啊,你放心,我一定会把你的骨灰送回家乡,让你叶落归根!”他回忆说,当时老先生止不住老泪纵横,没过多久就闭上了眼睛。

送回大陆的骨灰,很多已经没有逝者亲人认领。高秉涵找到村子的大槐树或者玉米田,一边撒,一边跟他们说话:“我把你交在这儿啦,落了土,你安心吧。”

如今高秉涵已经子孙满堂,退休多年仍然奔走两岸,继续帮亡故老兵送骨灰。他说,自己的毕生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见到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他多次表示,只要还能行动,就会继续为送骨灰奔走。

一个台湾老兵的两岸故事

“不要忘记历史,漠视历史,漠视苦难历史必将是下一次苦难的受害者。 ”已年近九旬的高秉涵认为,“我家的两岸故事”巡展是一次很好的社会教育,“教育大家不要忘记历史,教育大家认祖归宗,不要数典忘祖。 ”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